"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你说这样的阅读究竟有什么意义?”
——"当我还是个孩子时,吃过很多事物,现在已经记不起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为我的骨头和肉。"
古往今来,有着数不清的文人墨客都曾写过关于读书的诗句,无一例外的,全都是赞美。而一辈子的事,随着时间越发显现出它的魅力。
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三毛一个扑朔迷离的女人,一个远离喧嚣的女子,一生都在和书作伴,带着沧桑与卷书载着风尘从远方来。验证了那句你看过的书,见过的人,经历过的悲欢离合,最后都变成了你自己。
读书,是一个人的信仰。就像《死亡诗社》中基延老师所说:我们读诗写诗,非为它的灵巧,我们读诗写诗人,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而人类充满了热情。医药、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高贵的理想,并且是维生的必要条件,但是诗、美、浪漫、爱,这些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
在平凡的日子里,张开思想的翅膀,洗刷生活的不甘苦楚,给我们以希望和安慰,因为那里有爱,有梦,有理想啊。
读书让文字具有永恒价值,它超越时间、空间,跨越千万种风情文化而来到你的手中。把辽阔的时间浇灌给你,把无数智慧和美好对比愚昧和丑陋显现给你。
有时候它已经不单单是一本书籍,而开始有了温暖、感动,成了连接万物的纽带。看看他们与书有什么动人的故事吧。
@Mushdoge
《告别梵·高》 这是初中时看见的一本书。在此之前我从不喜欢这样的有关所谓“艺术家”、“名人”类的书。但是当我仔细地去读了之后,我似乎与作者、与书的主角(医生)、甚至与梵·高找到了心里的一点共鸣——这种感觉就像脑子里一根弦第一次被人拨动了,不禁产生前所未有的感动。 通过这本书我也了解了梵·高,而且很高兴能去了解这样以为孤独而挣扎、伟大却又卑微的画家。他不再是作文范文里的一个空壳,而是有血有肉的。我觉得自己能够通过这本书触碰到他,这真是前所未有的。这种感觉大概一辈子也忘不了。 后来也爱上了梵·高的画。无数次仔细地一寸一寸地观察他的画,在脑中琢磨他的笔触,试图了解他当时的情绪。 不自觉入迷。
@沈三岁 Selena
看过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心里描写特别细致。不记得是哪块写过这话:“我本想这个冬日就死去的,可最近拿到一套鼠灰色细条纹的麻质和服,是适合夏天穿的和服,所以我还是先活到夏天吧。”然后,他还是自杀了…… 不只活到老死,还有很多人因为各种问题放弃自己生命。生活这件事情好像我们都没有搞明白,有人很羡慕有健全的身体,而也有健全的人拥有不健全的心理。 多希望能好好活着,去爱和被爱。
@White
《飘》初二的某个傍晚,与好友相约逛学校图书馆。(抱着不单纯的目的前往的……因为感觉“那个人”会在那里)进入图书馆后,在一个个书架前逛呀逛,还没找到想见的人,倒是先被架子上的一排名著吸引了。 嗯,真实情况是,我随手拿一本一看,OMG这么薄的书要20多块,看到《飘》上下两册要50块……内心一阵翻滚后,联想到“短小精悍”乃是精华的道理,取了上册读一番。只看了几章便被吸引。看到郝思嘉徒有华丽外表,而行事却是极其自私,我行我素,典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真有意思。 当我认真读起《飘》的时候,我已忘记来时的目的……不过这本书对我而言,它重新激发我对阅读的热爱,令我重拾书籍进行阅读。
@ 多肉
《三字经》印象中最早接触的课外书,大约比童话还要早。那是爸爸第一次给我买的三本书之一,其他的是唐诗还是宋词我已经忘了。大概当时是被要求背诵的经历太深刻了吧,以至于现在书柜上还有它安身立命的地方。那时候哪懂什么意思啊,我只知道后来某一天上课我能站起来背出来好多,当时只觉得自己好厉害。而现在已经背不上几句,但这种记忆却一直伴随了读书生涯,在书中读你的故事他的故事写我的故事。
进化论:在时间的无涯里,读书不仅可以开阔眼界,还可以让你的内心更为丰盈。这项精神功课,对人潜移默化的感染,使人从生活的琐事中解脱出来。自知一切美好的事物,恰如其分地与自己的坎坷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