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基层工作纷繁复杂一点没错,比如你要是在我们这里的乡镇政府部门上班的话,那么你除了是一名专干某项(很多时候是干好几项)工作的业务员,你还可能是一名扫大街的清洁工,打扫办公室的保洁员,食堂的服务员,甚至是“追街”的“街管(就是城管的角色)”。
今天就讲一讲“追街”的经历让大家了解我的工作日常,当然就像上文说的,这只是众多工作之一而已。
一、不理解就不和谐
拉锯式斗争:
试一试不好玩,都认真点行不?
6点45分集合出发,俗话说“无利不起早”,生意人总早早地来出摊。我们到大妈的摊边天都还没有完全亮开,此时她已将大伞撑好。
“大妈,请您把你的伞往里挪一挪好吗?”“你看你都超出我们画的线了”耐心规劝是这种工作的第一步。
“怎么挪啊?伞后面有棵大树拦着哈!”“我只是出线一点点哈!”意料之中的不耐烦。
“你把你的摊再摆过来一点就行了嘛”“把伞换个方向”“换个尺寸小一点的”大家开始给大妈出主意。
“不行!”所有的方案都被她一票否决,而且态度越来越强硬。“这是统一的标准,不是针对你啊!”几个回合之后我们也似乎失去了耐心。
“我就不挪,有本事你们收就是了!”大妈怒了。“收掉!”一声命令大家马上凑过去开始收伞。大妈原以为我们是不能拿她怎么样的,结果一看我们真动手了,“你们干什么?不要动我的伞”赶紧过来拉住伞把。
就在这样的拉锯式争吵中冲突不断升级,最后以一次自己挪位的机会暂时终止战争。伞没有被没收,大妈无奈挪位,结局似乎完满,但我们都知道这只是一次“国共合作”。
语言暴力激发冲突:
一言不合或许只因一个误会
乘大部队还没有开过来,我和老姐姐劝烤鸭老板自己退回到线后来,老板向我们倒出同样的苦水,而她媳妇则客气地说“退就是了,我们有我们的难处你们有你们的难处,大家都不容易”。
或许依然是心怀侥幸,等我们再次回到烤鸭摊前,他的摊还是超过了线外不少。“再往后一点,再往后一点,不动我们就帮你搬啦!”
“不用了,我自己搬!”但还是有热心的同事开始帮忙。看到有人动他的东西,或许是本能的敏感反应,原本温和客气的老板一下子变得怒火中烧,“这么大个街连个农贸市场也修不起”愤怒地朝我们吼。
“你是哪里的?”“我是**的!”“有本事回你家**做生意嘛”
一场谈判因误解产生愤怒,因话题跑偏演变成了语言暴力,最后还差点动起手来。
当时心里多少有一些不好受,因为我是秩序维护者,但我也是一个**人,而且我的父母也像烤鸭老板一样在离这不远的另一个城市做着小本生意养家糊口。听到那些贴了便签的话,感觉就像在指着鼻子说自己。
二、不同的声音
多一点公心就多一分理解
虽然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但支持的声音还是主旋律,毕竟整治街道秩序是一件为民务实的好事。
一位卖小菜的阿姐见我们走过去,赶紧主动将摆在地上的菜往后挪了挪,笑着对我们说:乱糟糟的早该规范了,平时没注意,以后决不占道。
确实大家都是一个心理:争先恐后的尽量往前面摆一点,好像这样才会突现地理优势,生意才会更好。于是路的两边就被各占四五十公分,道路就显得十分拥挤。
另一位开车路过的师傅也伸出头来说“以前街天这条路是不可能走得通的,今天就想着过来碰碰运气,没想到畅通无阻啊!”师傅说的是实话,要在以前别说过车,人都走不了。
回来的路上我们还偶遇一位从我们单位退休的老干部,他走过来语重心长地跟我们说“我早就跟你们提议过了,你们工作要讲方法,他们不懂,要告诉他们这是为了大家的人生安全,‘无规律不成方圆’嘛。”
说话办事讲方法才能事半功倍。老干部话轻理重发人深省。
当烤鸭店老板质问我们为什么连个农贸市场也修不起的时候,何不耐下性子告诉他我们的市场用地已经规划好了,马上就要动工建设了。如果他听到的正好是他所期盼的,那么就不会出现后面矛盾激化的局面。
那些为了遮风避雨支起来的大伞其实是分着尺寸的,有时将伞转一个方向就能解决树挡伞的问题。或者将摊左右移动一点儿就可以让开背后的树。只要愿意总有办法解决问题。
三、看得见的改变
一件事情不管有多少困难,只要用心去做都会有收获。
走到街尾的时候,我特意回头看了看人头攒动的街子,顿时成就感油然而生,因为以往水泄不通的街道真的宽敞整齐了不少。即使偶有车辆停下来买东西也丝毫不影响其他车辆的过往。
尤其大门外的三叉路口,原来直角弯处摆的肉摊搬走后,车辆转弯不再有障碍物阻挡视线了,消除了安全隐患,提高了安全系数。
整齐敞亮,让人心情舒畅。我相信这是每一个走过街道的人的真实感受。
在农贸市场没有盖好之前,追街将成为一项长期工作。让准则在每个人心里真正成为行为的标杆才是所有人一起努力的终极目标,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