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都道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古今莫不如此。中国自古就是人情社会,过去人怎么处世,现在也一样。“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这一句说的是有钱就有人来拜,没钱就是没人睬,出自《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的内容很多取材于民间谚语、儒道经典,或民间喜闻乐见的戏曲小说。在思想上没什么桎梏藩篱,对人性的洞悉更为透彻和真实。读之会发现几千年来,朝代更迭,社会制度不断变革,人性变化却没这么多。任何时代的人都能从中吸取养料,包括现代的人。这也是国学近年来升温的原因。
但在这之前,我对这书无甚了解。为了寻找这句诗文出处,才知道了此书。就算这两年开始浅触国学,不过是跟随学生而习。大多教育机构给孩子们提供的,仍是《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诸如此类启蒙经典。
《增广贤文》中关于三纲五常等理论或囿于时代而有不足,但是无关宏旨。可能是因为,它揭示了世界本来的样子。书本身不悲观,只是陈述客观事实。其中经验性的总结不胜枚举,每次读都觉得有新的体会。
作为一本古时儿童启蒙书,有时会觉得给当代孩子读会否太过冷酷。但在一个人生命里,总有时需要有这么一个冷眼旁观的身影时时提点那么一下。或许小时不读此书,长大后读又会觉得悔时晚矣呢。
《增广贤文》的内容,感觉更像是家庭早期教育,它直接摊开来告诉我等愣头青,不论生活怎么样,提前看了这些,不易在人生路上想不开,对于未来如何到底也有个准备。
而这句“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则让我想到了最近重读的《红楼梦》。
后街的贾芹与西廊下的贾芸都已成年,想自力更生。这些富家远亲,要有活儿干,只能托求达官贵人。要求达官贵人给活儿干,就得使银子给人情。
花钱办事还得找对人。贾芸第一次去求贾琏,贾琏大概糊涂应付一番,到外地直管做自己的事去了。而当贾芸拿着问街坊倪二借来的银子花大价钱买了麝香冰片,并百般讨好王熙凤后,二次才得到她开金口,应许他监工大观园里栽花苗之职。
这不正说明了有钱就好办事吗?可怜贾芸当初想问亲舅舅卜世仁(隐喻“不是人”?)佘点冰片去早日打点,以求贾琏给事做。舅舅虽不肯赊,百般推辞,却也虚留他吃午饭;哪知舅妈直接说没钱买米,贾芸只好灰溜溜气冲冲跑开。
贾芸就住在金陵城最闹市的宁荣府西廊下。想到这句“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真是让人唏嘘可叹!
2
“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引申到品德,可认为,品德高尚之人即使在深山修行也有人慕名渴求,而道德败坏之人即使哗众取宠,也无人理睬。“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说的便是这样的道理吧。
大家看到如今很多人追求心灵自由,终南山里不乏去做隐士修行的年轻人。2015年9月,一对80后夫妻隐居终南山的故事,引起了关注。一开始,这对夫妻一起山居终南,采药、熬药,治病救人。他们是为了给父亲治病,后得到了高人传授医术,在山里面开了一家医馆,治病分文不收。
美国汉学家、佛经翻译家比尔·波特的作品《空谷幽兰》让人们了解到在终南山中还保留着隐居的传统,有数千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山谷,过着和一千年前隐士一样的生活。这群人的生活远离都市,与群山、清风为邻。
这些隐修者中有为信仰而来的和尚、尼姑、道士、居士,也有为追寻清净淡薄的生活而来的普通人;有上了年纪的老人,也有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除中国人,还有来自日本、韩国、法国等国的“老外”。
隐修者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性格孤僻、行为古怪。相反,他们流露出简单、明快的个性。他们正如比尔·波特在《空谷幽兰》一书中所描述的,是一群快乐、和善的人。他们“富”于心,而“贫”于身。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写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然,大多隐于江湖的,究竟是品德“大富”之人了。
当然古人云“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表达了相反的观点。隐,与其说是一种行为,不如说是一种心态——就像陶渊明所说的那样,“心远地自偏”——地偏不偏,并不重要,心远,才是关键。
3
“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此句又令人想到,穷人为了生计去闹市打拼,而富人享乐却可在深山隐居。现在的穷人都往大城市里挤,因为忙着讨生计,所以连互相问候的时间都没有。而富翁大款则成群结队地跑去山区去享受大自然。
如今时代,能回归山野而安居乐业的,又怎会是穷人呢?君不见北上广深打工者无数,只为了挣得一份将来安居乐业的辛苦钱。
而富豪们往往是居于山林别墅的,西方国家所说的“Uptown”是上流社会,都在远郊;而“Downtown”居于繁华闹市,都是贫民窟。“比佛利山庄”、欧洲各国古堡,有钱人的住处从来远离市区。古今中外并没有什么不同。
这就是我关于此诗句的一番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