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想过很多词语来形容一段很遥远的距离,就像以这样开始,就用到“遥远”。千万里之“遥”,无法感知的“不近”。永远到底有多远,我不能答上来,但是我想肯定的是,“永远”在“距离”面前是没有任何讨论的意义的。在一定程度上,“永远”已经变成了一个程度副词,比如“我会永远,永远的爱着你”,想要传达的更多是我爱你深切的程度,而非时间上的允诺。因为无论是爱情、亲情亦或友情,谁又能陪谁一辈子呢?或者我真的是一个极其怯懦的人,让“永远”深陷程度的囹圄。
今天天气蛮好,蓝天白云,微风不燥,花香飘荡,芽尖初绿。饭点过了很久才反应过来,自己又忘记了吃午饭。缓缓站起来,长舒一口气,好在先前之担忧总算是一点又一点的被克服,这切实可感的向前让我倍感踏实。也许因为很多原因让游玩计划落空,但较之惴惴不安地穿梭于人山人海间,我更愿意为来日如莲的时光多预存一份清净。不过我也会向往那些自己还未曾去过的地方,不曾见过的美景,好在春色不改,来日方长。
姐姐问我什么时候放暑假,她尽量安排在我放假的时候,和导师申请回家一趟,我问旁边的伙伴,回复她说大概是七月中旬。她觉得有些晚,也告诉我还不一定能够回来。我让她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讲她在谈恋爱了,我又特别强调了早点告诉爷爷奶奶。姐姐回复我说:会的,他给我求婚的时候我直播给你们。看到这句话从屏幕弹出来,眼眶忽的湿润了。我回她说:嗯,没事。但事实上,下一秒我就问自己:如果空间上的距离可以用物质跨越,那么时间上的呢?年岁上的呢?平平淡淡的日子里的呢?
我写过好几篇关于“距离”的杂感,但是每一次从想写到文章完成都不能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我想写那样的文字,让人看了或者听了都感同身受。但是又得和讲道理划清界限。因为推己及人,我也不会喜欢别人和我讲道理,尽管他可能是对的。人们在心里所乐意接受的,是平等和尊重,时而夹杂仰望。亲情所带来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是好的,无论分隔几地,都在为了给彼此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而努力奋斗。
“血浓于水”应该是最直白的解释。没有办法选择逃避这样一种关系,在诺大的世间,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牵绊。今天忽然听人说——人都是存在邪念的,也许“人之初,性本善”,但是我对前者是有倾向性的。我们究其一生,都在以自己的行动去克服着这种种“邪念”。所谓欲望,大抵也是如此。
最近还看见村上春树的一句话,特别喜欢。“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你要听话,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而这种距离应该就像我在篇首所描绘的对“永远”的理解一样,它已经失去了它的本来意义,“距离”也深陷程度的囹圄。
记得小学经常和最好的伙伴吵架,孩提时代,也不是真的吵,就是因为一些琐碎的事情小闹。现在相隔千万里,倒是只剩下想念。我记得她和我说过一句话,真正的在乎没有办法不吵架,也不能做到吵架了就能马上和好。因为在乎,就觉得你应该是懂我的。“应该”,一个神乎飘渺的词语。多少美好的情感止步于“应该”。
初高中我都特别爱看《我是演说家》,后来几期改名为《超级演说家》。每期必看,有时间就把精彩片段整理在册,细细品味,甚至背诵。没有时间就晚上睡觉的时候戴着耳机,听声音入睡。我第一次听的是演员寇乃馨的,一篇名为《别对你爱的人飙狠话》的演讲。当时是边听边流泪,今日回顾,融情更多,思之愈深。尊重爱比学会爱更重要,这二者是鸿沟,亦为距离,以何填补,绕不过,理解和爱。
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你的忐忑,彷徨和不安;她的欢欣雀跃,他的痛心疾首,错综复杂而又五彩缤纷,万紫千红尔后黯淡无光。冷艳了春夏,苦恨,装潢不了秋冬。既而无光。我要去嫁接距离,让它开花也结果,昨夜西风,枝零落。
走过四季,驶过年月,平面里交替的距离演绎不可折叠的情愫。穿梭在时光的长廊里,用距离叠加距离,或因高度眺远,或因厚度泯灭。半手遮光就以为丧失了看花的能力,小孔成像却赞叹:好一幅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