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来,其实我的创业历程是,1个人-3个人-5个人-10人-20人,团队成员增多,基本是成倍数增长,但遗憾的是,我的业绩并没有成倍数增长,职务也一直以总经理自居。不过,虽然都挂着总经理的头衔,我实际工作内容还是有了很多的调整,最先是策划岗位,后来发展为业务+策划+设计+行政+客勤等等,反正,任何时候需要去完成怎样的角色时,我就必须得补位上去。创业的这些经历,让我在实际的业务方面还不错,但认真思考下来,其实我并没有捞到一个突出的角色定位,尤其是固定在具体的事物上面去了,而没有学会宏观的战略思考和整体的团队管理。直到今年,团队从之前的5个人,一下子扩张到10人再到眼下的20人,我的岗位也从之前的策划到现在的团队带头人,甚至到现在需要对战略、定位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和判断,所以,角色转变很快。在这个过程中间,我自己有了一些感悟,也学习到了一些管理的技巧。
一、管理角色转型,关键是给位置。
也许你经常会给员工灌鸡汤,希望员工也都拥有老板思维,全局思维,但现实的情况是,往往员工只会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种庄稼。所以,做为管理者,不要用一种虚无的道德主义或者当然的管理视角,认为是员工的态度和能力出了问题,恰恰,是我们自己的管理思维出了问题。基层的员工愿意用老板思维和全局视角去看待自己的工作,固然是好事,但我们不能苛求。因为基层的员工,每天面临的是具体的任务量和工作量,而且,基层员工得到的关键有效信息和能够调动的资源有限,你却苛求他能够用你的全域资源和视角来解决问题,只能说明是老板自己在偷懒。那么,如何培养骨干员工成为优秀的团队负责呢?第一步,就是要给位置。这个世界上,观点不是由脑袋决定的,大部分人的观点、思维、理念是由屁股决定的。所以,不管是你自己要上升到管理岗位,还是你要提拔下属到管理岗位上来,都要先摆正好位置。明确知道这个位置的责、权、利。一旦这个位置明确了,那么处于这个位置的人,就会去思考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从个人出业绩,到变为团队出业绩。
我们知道,很多岗位的升迁,一定是业务骨干或者明星成员被提拔。这种提拔有好的一面,能够在一件事情上面干出成绩来人,往往做别的事情也能干出好成绩。但要面临着一个非常棘手的麻烦,这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比如,我在工作中以写作擅长,最先也是从策划岗位开始干起的,所以,我写一个策划的时间,可能一个小时,顶多半天我就解决了,但下放到团队成员去写的话,往往要一到三天的时间。这令我在初期的时候,非常痛苦。一方面又想放手,可一放手,效率就大打折扣。有个情况可以解释这种现象,就是当我们是业务骨干的时候,我们是球队队长,可以直接在战场上线补位,而一旦我们上升到管理岗位的时候,我们就是球队教练,你只能通过排兵布阵去打胜仗,而自己是没法参与到具体的球场运动中去的。那到了这个境况的时候,我们在管理上到底应该怎么办呢?就是放下你的执念,容忍下属的成长代价,放手让下属去做。具体的方法,我们之前也分享过,就是我说你听,我做你看,你做我看,你说我听。给一个具体的工具。比如工作日志。之前做业务骨干的时候,一天的工作时间安排,大部分都是也业务相关的,只有一两项是和团队管理或者战略相关。而到了管理岗位的时候,我们的大部分时间,一定是在团队管理、战略落地上面。你只有通过自己的辅导,让更多的属下变成了业务能手,而你在关键时间和节点上,给予相应的支持就行了。也就是说,要从我代团队出业绩,变成团队代我出业绩。
三、团队管理的三个有效工具
有时候,我们学了很多的管理理论,但经常会没有具体的落地方法或者说有效工具。那么,今天,我就总结了出来几个具体工具。第一个,就是把精力从盯着自己身上出业绩和效果,变成盯着培养下属出业绩和效果。第二个,就是我们应该组成业务小组。比如我公司的业务模块,最好的方法,就是配一个铁三角,策划+设计+施工员,再在外围辅财务、行政,这样的话,打起仗来就非常好和有效。第三个,就是之前可能考个人的人格魅力,与团队成员中的职场关系等去管理,而要形成有效管理的话,要尽快尽好的建立制度和流程,一定要把管理事情放到流程和制度中间去,而把管理人放到领导力和人格魅力上去,并且做到两者有机统一。
管理上不能太猛太刚,除非你有足够的人才、资金、资源的储备,否则,要用一张一弛的节奏来,在上业绩的时候练兵,在闲暇的季节做内部休整。既要打粮草,又要增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