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是“现实”的社会,人也永远是“现实”的人。为人处世,少点幻想虚无缥缈的“天上宫阙”,多些思考现实的“人间流年”。前者是一戳即破的泡沫,而后者,则是难以打破的坚石。
年轻的时候,总认为这个社会永远都是“诗和远方”,甚至心比天高,立志要改变生活,改变世界。可是,当一盆凉水从头泼到脚时,我们才发现,象牙塔上幻想的人,永远只会碰壁。
当年岁渐长,等成家立业后,望着身边的孩子,望着逐渐老去的父母,我们却感到无比心酸。这种“心酸”并非为了那些难以实现的“梦”而感到失落,而是感慨“千钧重担,万般加身”。
这种心酸的来源,就是“钱”。人活于世,有钱便有了安全感,你想要什么,便能够买什么,可没钱,就连饭都吃不起,又何谈幸福美好的日子呢?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人有钱的时候,就是高光人物,可当人落魄时,他就是沙漠植物。”
很现实很残酷的一句话。这种眼光,不是自己看自己,而是别人去观望你。你的魅力和底气,就是你的能力和钱财。人到中年,你的关注点和“王牌”,就应该是“钱”。
人到中年最现实,有钱是高光人物
人到中年,打拼了大半生,争斗了几十载,遇到了不少人,经历过不少事,看透了那些所谓的“人情”,更看清了那些所谓的“人心”。
“人情”是什么?就是你腰缠万贯时,别人争先恐后到你的家门前去拜访你,甚至给你戴上“大帽子”,让你站在圈子的中心,身处高光的时刻。
“人心”是什么?它是世上最难懂得东西,也最不能触碰的事物。就像一把刀,看到“鱼肉”时,它就是“刀俎”。见到“磨石”时,它就是“被磨”之物。说到底,就四个字,欺软怕硬。
曾见过这样一件事。有个同事刚进单位的时候,他只是一个职场小白,基层新丁。别人也没什么好脸色给他看,甚至让他去端茶倒水,打扫厕所。
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同事青云直上,升职了。原来,同事到公司底层去工作,只是来“镀金”的。而他的父亲和老板却是旧相识,一个招呼,就上去了。
很快,那些曾给过他脸色看的人立马改变了态度。他们一群人组队到同事家门前送礼送花,甚至买了许多贵重的礼物给他,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他不要计较以前的事儿。
说实话,那个同事也就是那个同事,他的人没有改变,他的性格没有改变,变的只是他的身份,变的只是他的地位。就是这种改变,“山鸡”成了凤凰,虽说别人本就是“凤凰”。可是,这种态度的落差,就是“现实”人性的转变。
人生最现实,倘若你未曾登临山峰,又怎能感受到“高处不胜寒”的气息呢?
人到中年最现实,没钱是沙漠植物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人这辈子,最惨的就是没钱的时候。你年幼的孩子看不起你,你年迈的父母还要担心你,这样的日子,令人感到卑微。”
一棵草,倘若身处在茂密的森林里面,至少还能受到露水的滋润,受到各处植被的照料。可当这棵草到了荒无人烟的沙漠时,别说肥料水源成了大问题,就连陪伴的野草,也没有几棵。
人在社会更是如此。没钱的人,被人当成了“小透明”,甚至成了别人所感到“晦气”的对象。你虽然感到不服气,可就是难以释怀。
人到中年,抛开别人怎么看自己不说,把这个眼光放回到家庭里面,其实你会发现,孩子的学费需要钱,父母的养老需要钱,就连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也一直需要钱。
有句话很讨人嫌,却很现实,那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落魄,全家倒霉。”
没有钱,别说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被人欺负看不起,就连自己的父母在外面说话时也不敢说得太大声,生怕惊扰了别人。曾劝说他们要自信,可到头来才发现,没钱,拿什么壮胆?没钱,拿什么去自信?
现实的生活只会培育“现实”的人。如此,别人只会因你的成就而敬佩你,而不会因你的落寞去帮助你。就像一栋摇摇欲坠的楼房,别人不会发善心帮你去修葺,只会“落井下石”,推它一把。
人到中年,没钱的那一幕幕都不会是“子随父笑”,更多的是“争骂吵闹”。
人到中年,亮出自己的“王牌”
有人说:“年轻的时候不相信“钱”,可经历过“没钱万万不能”的现实后,才懂得有钱的生活,才是你坚实的后盾。”
人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要面对突然袭来的“狂风暴雨”,也自然要有应对之法,而这个办法,就是打开一把伞——一把由“钱”加持的保护伞。
这个世界,最现实的地方是哪里?就是医院。曾看到过很多的悲剧,就是因为没钱而酿成的。
一个年过半百的退休人士,突然有一天打电话给远在省城打拼的孩子,他说了这样一番话:“孩子,今天我住院了。等住院的那一刻我才发现,原来自己耕了一辈子的地所赚的钱,根本支付不起这一次的费用。我不奢求自己能度过这一关,我只想跟你说,要好好赚钱,别让自己有所经历后才懂得现实的残酷。”
这世上有两种人,一种是被生活“骑”在背上的人,而另一种则是“骑”在生活背上的人,几个字的顺序的差别,就是天与地的差距。
人到中年,别让这种差距越来越大,而是要把这种差距逐渐缩小。虽不能腰缠万贯,但至少要“够花”,能“养活”一家子人。
往后余生,其实我们就只有一张牌,而这张牌也是一张“王牌”,那就是“钱”。当你能自信地打出这一张牌时,你心中所思所想的一切都会实现,包括“诗与远方”。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