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中午在客厅里看电视。我跟我妈随口描绘了一番,“咱家里可以买一个哥哥家的那种液晶电视,连上网咱们就可以想看啥就看啥了。”(家里用的还是20年前的TCL大脑袋电视机),妈妈躺在沙发上,半梦中迷糊着眼睛随口回了我一句:“搁哪儿了?”我顿时火儿就上来了,没好气的又回了她一句:“你觉得没地儿放就没地儿放吧”,然后就气冲冲地进卧室了。
最近几天在家经常会和我妈有思想冲突,仔细想想发现,我妈的话语中总会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种“客观环境有阻碍,所以我们很无奈,凑合凑合就得了”的意味。而现在的我认为正是这种思想在我前20年的生命中的烙印太过深刻,导致我懦弱的性格,没有勇气去迎接挑战,去承担责任,去面对新事物,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使得自己总是怀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自我谴责和抓狂。当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再听到妈妈这样说话,向我传递这种“无奈”感,我就不自禁地生气了。
人生多无奈
《人间失格》的作家太宰治说:“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句话也传递了他深深的无奈感。什么是无奈?顾名思义,无奈就是指无可奈何,没有办法。人生真的有那么多的无奈吗?事实上,把自己抽离环境用更加客观的态度来看,我感觉其实大多数时候人们都还是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自由选择自由做决定的,然而在我的日常生活中释放和接收到的无奈的信号却远比该有的要多得多。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会感受到那么多的无奈呢?
我在知乎上以“为什么人们常感觉无奈”为题搜索了一下,整理了一下答案,发现回复中主要包括如下几个观点:
(1)因为人的需求不能完全被满足所以人们感觉无奈;
(2)想得太多,做的太少
(3)感觉自己无能为力
(4)外部的回应与自己的心理预期完全不等。
总的来说,核心思想应该都是现实生活无法满足理想状态所生出的心理落差导致了无奈感的产生。
人生只能无奈?
反过来想一想上面的观点,我好像经常理所当然地认为外部环境就应该要满足我的理想。可是,凭什么呢?刘楠在《奇葩说》上分享过一句话:“我希望生活在一个自己想生活的世界里,但是可能等不及别人来创造这个世界,所以我自己去做这个世界”,我想要的理想生活,也应该是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双手辛勤创造出来的呀。
我常与无奈相搭配的话语是,“没办法,我只能这么做,就这样吧”。那么,我真的没有选择的余地吗?我的选择,常是屈从于规则,屈服于恐惧的。我常常试图委曲求全,但结果往往是委屈了自己却求不得全。我纠结,我不甘,但我没有勇气反抗,遇到再度选择的机会最稳妥的办法依旧是选择再度委屈自己。循环往复,最后只用一生叹气,一句无奈苦笑自己的卑微。但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完全可以试图去鼓起勇气尝试尊重自己的自由意志进行选择,打破循环,摆脱无奈感的呀。
无奈是结局吗?感觉无奈之后,我还可以做些什么吗?看《万历十五年》,万历皇帝朱翊钧的人生其实也充满了无奈。10岁即位大统,年少聪慧的他立志成就一番德比三黄,功盖五帝,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大事业。但是明朝的统治体制注定了皇帝必将要受文官集团的约束。历时完善200年后,这种制度的效果更是尤为显著。作为一朝天子,万历绝望地意识到了自己能力的有限性,意识到了其实自己在大臣们眼中完全不能被称作一个“人”,他就是一个摆设,一个象征。自己最敬爱的老师言行不一,自己的抱负难以施展,自己最爱的儿子做不了太子,自己的兴趣爱好被压抑,甚至只能通过观看自己的亲信宦官赌钱解闷儿。在这种无奈之后,他选择了用消极罢朝、你们不让我顺心我也不让你们得意的方式向大臣们表达自己的抗议。那,真真是一种无奈啊。
但就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想到,其实他的这种抗议方式是没法解决问题的,反而会使明政府体制的弊端和矛盾更加突出,更加尖锐。我想,假如万历皇帝能换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去探索矛盾的源头,培植自己的亲信,调整国家的政策,会不会是另一番结局?也许我想的太简单了,但是我想在这种积极主动的陪伴下,至少他的生活不会每天被那么多的无奈感充斥。
看透无奈
既然很多无奈感是不必要的,既然有些无奈是可以打破的,既然在无奈感之后其实我还可以选择做些什么的,那为什么我不愿意放弃这种感觉呢?“存在即合理”,罗振宇老师说,你所认为的问题或许是另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吧,无奈感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让我保住了另一个东西。比如以无奈为盾,我可以避免暴露自己不行的事实。因为我常举的无奈感是外部环境带给我的,我是“被迫”取得了眼前这种不期望的结果的,所以我以其为借口,为自己没有把事情做好开脱。
如果真的有这种因素存在的话,那我首先要做的,就是正视自己的心理,鼓起勇气丢掉这个盾牌,告诉自己我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摆脱这种无奈感。如果一直逆来顺受得过且过,自己又不能安然处之,或许我真的只能用“无奈”二字总结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