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杭州出差学习,闲暇之余到大华书场听了苏州评弹,琵琶和三弦儿是必不可少的配乐,一男一女,吴侬软语,别有一番风味儿,对于我这个新疆人来说,虽然听不太懂,但在那样的场合品着茶,听着苏州评弹,和现场的一群老头老太太们,融入市井生活的感觉还是蛮好的。在这里我就普及一下苏州评弹的知识。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以及江、浙、沪一带。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最著名的艺人有王周士,他曾为乾隆皇帝演唱过。嘉庆、道光年间有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四大名家。咸丰、同治年间又有马如飞、赵湘舟、王石泉等,之后名家流派纷呈,使苏州评弹艺术历经200余年至今不衰。
2008年,苏州评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苏州评话
苏州评话源于宋代说话伎艺。清代剧作家李玉的《清忠谱》第2折《书闹》中,描述了明末清初苏州说书中演说《岳传》的情景,有表,有白,有类似赋赞的韵文,和苏州评话相同。明末清初的著名评话艺人柳敬亭,曾在苏州及其附近一带说书,与苏州评话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清代中叶,苏州评话进入鼎盛时期,成立了苏州评弹最早的行会组织光裕社。在咸丰、同治年间,出现了说《水浒》的姚士章等评话名家。
苏州弹词
“弹词”一词,始见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其中记载杭州八月观潮:“其时优人百戏,击球、关扑、渔鼓、弹词,声音鼎沸。”陈汝衡《弹词溯源和它的艺术形式》(1983年)一文认为是“远出陶真,近源词话”。关于“陶真”,《西湖游览志余》记:“杭州男女瞽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平话,以觅衣食,谓之陶真。”叶德均《宋元明讲唱文学》(1952年)考证:“陶真和弹词同是用七言诗赞的讲唱文学,两者只有名称差异。”他认为,“就历史的发展说,元明的陶真是弹词的前身,而明清的弹词又是陶真的绵延,两者发展的历史是分不开的”。
苏州评弹——
一滴击穿岁月的水
芊芊素指
轻轻拨动弦上的温柔
缕缕思绪编织出光滑的绸
点点情感酿造成醉人的酒
吴侬软语
汇聚成涓涓细流
千回百转,蔓结肠愁
听到了,听到了
那个鲜活、婉转的声音
从弯弯的石拱桥上走来了
她走得是那样缓慢
让数百年的时光徘徊犹豫
她走得是那样深远
像寒山寺的钟声一样悠长
她走得是那样轻盈
如密林深处飘落的一声鸟鸣
看到了,看到了
那个红颜的女子
正站立在烟雨楼阁中
水为她点染一片情柔
竹为她修得一段奇俊
石为她铸就一方玲珑
茶为她捧来一缕清幽
多情的才子,为她
画魂入诗、入琴,入梦
袅绕的容颜,凄迷的传奇
穿过苏州的古街古巷
恰似一滴水的纤柔
从古朴的瓦当间缓缓滴落
击穿岁月深处郁结的冻层
化作一曲曲评弹清音
叩响一颗颗干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