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努力合群的样子,真的很孤独
古人,削足适履。
今人,削己适群。
在微信朋友动辄几百几千的时代,我们害怕落单,害怕那一句评价:
你真不合群。
于是我们铆足劲,削尖了自己,硬往人群里挤去。
仿佛那里才有最实在的归属。
可是,你努力合群的样子,真的很孤独。
所谓不合群,谁说了算?
难道不就是那一个个“群”吗?
10楼的人对1楼的人说:你懂什么叫居高临下吗?!
多数人对少数人说:你怎么这么不合群!
在一个不穿衣服的部落里,穿着衣服的你会被当做异类。
在一个不留头发的部落里,扎着马尾的你就是奇葩。
在一个人人只有一只眼睛的部落里,你那扑闪的双眼就是不可思议。
多数人定义的世界,有一种可怕的魔力。
一群人在繁忙的街道里站着仰望天空,你也会跟着仰望天空。
前面的几辆车在变道,你也会跟着预先变道。
心理实验纪录片《The Push》(《达伦布朗:就范》,豆瓣分7.9)讲述了这样的故事:
如何在72分钟里,让一个正常人变成一个杀人犯。
实验对象筛选阶段,有一个环节。
实验方安排了三个助手假装候选人,进入等待间,并且听到铃响就坐下,再听到铃响就站起。
真正的候选人一个接一个进来。
大部分人,在进来时,看到其他三个“候选人”如此动作,一开始会狐疑,然后就跟从了。
他们随着铃声起起落落,脸上却是狐疑而尴尬的笑容。
也许你会嘲笑他们是一群傻子。
但你不一定马上意识到,你、我,都是当中的某个。
多数人的世界,就像一阵龙卷风,裹挟你我。
他们不仅有人数上的优势,他们还制定了规则,掌握了“真理”。
那个世界笑语盈盈,张开双手,展示着诱人的怀抱。
仿佛说着《羞羞的铁拳》中沈腾的那一句:
“你,过来呀!”
于是,我们也掉进一种以他人的眼光为评判标准的陷阱里。
三毛说:
“我们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价值,我们过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参与,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
于是,孤独不再美好,失去了他人,我们惶惑不安。”
所以,我们离不开热闹。
我们,甚至召唤热闹。
但,这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吗?
不喜欢吃火锅,因为大家都去吃,想着何必特立独行。
于是跟着一群人闹哄哄,带着满身火锅油味,没吃多少,还弄得身体不舒服回家一个人承受。
不喜欢唱K,因为部门里聚会,想着不该我行我素。
于是到了K吧,一个人默默坐在角落里,端着一杯白开水,忍受各种鬼哭狼嚎,默数时间。
这个世界固然不太容易,可你又何必那么在乎别人眼中的自己?
群是海洋。
喜欢合群的人,是大浪。
不喜欢合群的人,硬往浪里去,只好成为水泡。
潮汐退去时,搁浅在沙滩上,方知冷清寥落、狼狈不堪。
有一万个赞,你该孤单,还是孤单。
村上春树说:
“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洋”。
没有共同语言,就不必强颜欢笑。
你是淡水鱼,他是海鲜。
你是胖婴鱼,他是鲸鲨。
你在侏罗纪,他在二次元。
有什么好说。
企鹅和北极熊要交流啥?
你的家和我的家一样冷吗?
说上话之前,企鹅死在北上的路上,北极熊死在南下的路上。
所以,让北极只做北极,让南极只做南极;
让你,只做你。
王尔德说:
“做你自己,因为别人都有人做了。”
群,可以是一千人的孤单。
你,才是自己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