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地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的缺点的杂草。
今天是我到千斤高中的第66天,如果说第一个月我还是疲于应付高速运转的高中生活节凑,以及精细化的学校管理模式。那么第二个月,我就开始像发动机一样主动发力。虽然在我来这的66天里,我的身心都很疲惫,我的眼睛一直没好好睁开过,我的手机从早上五点半开始到晚上十二点之前基本上没有真正安静过,我的大脑总是在高速运转,完全轻松不下来,好像有好多事需要去做。
从教十余载,可能过去的两个月是我最难熬的两个月,尤为幸运的是有一个好的团队,一直在引领着我向前。如果不是昨天的班主任座谈会整整畅谈了两个多小时,今天的成绩分析会又聆听各位老师的经验交流,让我深切的体会到了每一位班主任、老师付出的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我便还以为最难的只是我。大家都在努力,都在适应,都在向前,都在改变……
现在开始言归正传,谈谈教育现状,教育界很早就流行一句话: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现在看来,真的是如此,千高的学生不能说都好,但是每一个孩子在我眼里都是那么可爱,虽然他们也有自己最自卑的地方,学习不是特别好,然而他们总是愿意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我们周末布置的“作业”,学生做“四菜一汤”,每个孩子都做得挺好,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香味儿。而我们每位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和陪伴,就像是一场温暖的修行,让教育的温暖照进了每个孩子的年华里。我们最多只能陪孩子三年,没有一定的把握可以改变学生一生的命运,但是我们可以晕染他们生命的底色,我们能做的是让他变得更温暖,更美好,更阳光,更自信!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受教育者如同种子,全都是有生命的,是能够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教育就是要提供充分的合适条件。之所以将教育比作“农业”,是因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有机”过程,它所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而不是无生命的工业“原料”。作为能够“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学生,就如同有生命的“种子”,蕴含着“主动成长”的基因和潜能。作为促进“种子”发育成长的教育活动,不是人为的“加工、制造”,而是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为其提供适宜“生态”条件的“耕耘、培育”,这是教育的本质属性。然而,工业革命后,随着科学主义、理性主义、实证主义等思潮的强势挺进和片面夸大,教育在追求规模、效率的功利性过程中,把人当物的“工业化”现象愈演愈烈,越来越注重“统一规范”“批量生产”,越来越从“育人”演变成“制器”,从“农业”变成了“工业”。因此,真正的教育改革是回归教育的本质,就是遵循“农业”的“有机性”,克服对人的“物化”操作和工业化制造模式,体现“人化”的体验、个性和非预设性。
毕淑敏在《关于生命》中说过“每个人都必有自己独特的才能……只是这才能到底是什么,没人事先向我们交底,大家都蒙在鼓里。本人不一定清楚,家人朋友也未必清晰晰……。”我一直跟我的学生们说,不要轻易定义自己,更不能轻易被别人定义。每个孩子身上都蕴含着无限的能量,我们只是还没有找到那个启动的开关,甚至是孩子自己也没有发现,那么我又凭什么去定义这个孩子的未来,随意给他贴上某一个标签呢?我能做的就是给孩子时间,带着他慢慢地去寻找和发现自己的能力,慢慢建立自信,树立自己的目标。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风雨兼程,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可能我做的一切都有可能是无用功,但我依然坚持去做;可能没看到学生有太大的变化,但我依然心怀希望。因为我永远相信,学生一旦开悟,所有的付出都会变得有意义。我们的学生,或许你不是那个有巨大能量、像太阳一样照耀他人的人,但至少是一个乐观、善良、勇敢的正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