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我与假我
多数人活着只为一隅之地可以落脚,休养生息。组合的小家庭,接迎嘤嘤啼哭的儿女到来,这是一生必要实践一次的一条十分值得的幸福路线。家就是城堡,即使是国王,不经邀请也不能擅自入内的。所谓幸福的家庭不是在物质上的丰富,乃是充满“爱”、“了解”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的家庭。
幸福让个体有了超越存在的心境,活着的感觉,这也是爱情和家庭由来的重要原因。
很多人的幸福点,时移世易,多了更多简则中陆续杂凑的未知性,也是处在现实时代一些必经的命运线。逐鹿的在无为的,空漠的在事物里进行挖掘式的恳切情绪。如同需要汲取水分的土壤里的植茎摸索着与生存息息相关的本性上的一些东西,是土壤之上的体积扩张茁壮的必需因素。是否足够庞大的护罩下更多土壤和收拢的水气,便是地下的“根”在赋予地上“茎干”的。当然两者也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上至大时下至阔。
说到思想者的虚体效应,或体面者的实体效应,旗帜鲜明中色厉内荏的心性,病骨支离中铮铮铁骨的血性。心灵之主,在随波逐流之下的大浪淘沙,主张的灵魂性到底在缺乏了什么呢。独立的性格在张扬与适当中左右逢源的左右人等。就像横冲直撞的“螃蟹”,何尝不是人们年轻时的模样。
美国作家斯坦利·艾林在‘本店招牌菜’这本书中有一段精典的描述:“枪?”希利克曾说,“刀?钝器?把这些东西都扔出窗外吧。在我看来,可称为完美凶器的只有一样——汽车。为什么?因为一辆飞速驶过的汽车能杀死所有人。只要那个司机带着遗憾的表情走出车子,就能赢得所有人的同情,至于那个已变成尸体的倒霉鬼,人们会指责他不该这时跑到路上。只要你没喝醉或开的太猛、横冲直撞,你就能在这个国家开着车杀死任何你想杀的人,代价不过是要承受暂时的尴尬,和一笔不值一提的罚金。”
看啊,心灵之主,这上面的件件累积,何尝不是更多真实性事件陆续透射的深层现象。那些开车撞了别人的人在路人众多时是惊慌失措的,惊弓之鸟般寻求帮助的,那些真实的与虚假的。谁看得清他内心是否在忏悔不已呢,还是在为罪过后即将到来的惩罚而恐惧万分。您看有些在当时无人时,一些人有一些罪与恶的念头浮上心头。想着痕迹的消失是否可以掩盖罪与恶的曾发生,那些毁尸灭迹的人。那些把压在他人身上的“车轮”重新开动,绝灭那本是受伤,还存有最后生机的人。那些反复碾压被撞者的人,想着“一不做二不休”,只是为了接受的惩罚变得可控,那些言不明的善与恶。
瞬时之间,头脑贮藏的人心,在生命界限,一瞬的选择与抉择,一瞬横冲直撞的念头在决定。您微蹙着眉头说,‘这一切都是复化和简化的生活形式和思维概念的转换和穿梭之间,霎时地决断’。可是啊,‘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有时做法真是相差着十万八千里。他们寻觅着,如何找寻的真自我。虚幻的假自我,做着截然不同的自身,一重幻身只为一个面也是打破无数虚幻面。
我把目光射向远天,又折回眼前,感慨着说,‘拿我手上的这块糕点来讲吧,有着诸多彩色的辅料,主次口感此消彼长,那个辅料多,口味重,那个占据了上风,主口味也就是它了。找回某个虚体里的真自我,空落落下的心灵所向,刻不容缓’。
心灵之主,您亲切地说,‘真自我,是一个人的自我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而构建;假自我,是围绕着别人的感觉而构建’,多么明确的思想界定。多年以前,‘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认为,真假自我,是从婴儿期就开始构建的。当抚养者愿意以婴儿为中心养育时,婴儿就会开始形成真自我;当抚养者的婴儿遵从抚养着的意志时,婴儿就会构建出假自我。自我感的来源不同,往往会引起性格的大相径庭,真自我的人更能贴切的觉知到身心的感觉,以自身感受为中心;假自我的人不容易觉知到自己的感受,以别人的情绪和感受为中心,透过映射着他人的镜面映照自身,往往因此变成一个内心敏感的烂好人,对别人的一言一行都时刻关注,却对自己的痛苦全无察觉’。从蹒跚学步到步履蹒跚,从囫囵吞枣的全盘接收到学问的取精用弘。
我切实地感受到了,世人总在试图打破一种常规规则的束缚线条,突破一种种界定,回归本我。虽不时有人“误入歧途”,思维走向了偏执点。那些童年时期不被一些人理性对待的事情,透明的心灵“壳子”,印入的影像汇总。“爱”的界定复杂多变。那些“影像”铭记成“印象”,不时在心境里“胡作非为”,逐渐敏感化的神经,逐渐强化的假自我。希图以爱融化眼前“乐土”,哪怕以自身“血肉”为养分,滋润眼前土壤的“百花齐放”。
此刻我用无比真挚的身心想对您说,我看清了,我看到了那些实体的玩乐是一时贪念;我看到了人生的光景更多的是生活的淡凡与无常、无味,虚体的探索;我看到了实体无数的虚幻性给了心境虚体面架构的可能性。那些云集着丰富的幻梦和想象性的激情形式。您看,众生的虚体之本性是至纯至善的,心灵之本善但又受实体之束缚,产生着隐藏效应,致使实体犯错。
这样看来,欲望之道本就难以脱身,是本性,也是沉溺于实体中繁簇渐盛时难以自拔着,犯错也与实体面层层欲望交相呼应。
‘最好的好人,都是犯过错误的过来人;一个人往往因为有一点小小的缺点,将来会变得更好’,这个缺点有时是突破欲望的关键点,举足轻重,错了的人,明晰了错,举一反三,把边边角角都看通透了,未来必然一帆风顺,寒灰更燃,比以往更旺,更有热度,更稳而长,不一定很广,热更深远。
世人要如何寻得虚体的超脱的心灵支点。长大后的寄托,动力点,真的要选对啊,不然易陷命蹇时乖的境地。‘世界本没有对与错,只是每个人的主观不一样,所有人于物都是相对的’,心结开始游移不定时,对与错的真义,往往就在某一瞬间。如同一句俗话‘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生幸福;在错的时间,遇见心想的人,是一场心伤’,对的人是人世间的得偿所愿,心想的人是人世间的仰屋窃叹。
虚体心灵面,还是实体物质面,很难抉择!男性的爱的幻象感,被自我朦胧的爱迷离着双眼,自我溺惑的救赎感、宠爱,也是本身的迷失的爱之点。我向内探索心田里平整上突然的坑洼和不知所踪的缺失,假象悄然而生。您曾轻描淡,‘事物即假象’,有时候一个人外表的扮相卓乎不群,整体的气质秀色可餐,但一接近就又有所不同,播穅眯目。
人之私欲可满、可溢,凡事过了度,毁灭也只是一念之间。如同一个人暗恋或喜欢另一个人,迷失在对方一个美好的点,结果不好的点就会变成假象,假想的观美,蒙蔽了心之眼。当然能沉湎于对方的感情也有太多方面和因素点,还有各种牵绊和觅回。制衡之下,己身的得与失做着面具的自身,也是心境之间的一个个误区点。
就像一个人一个喜欢存货的人的本能性,或吃的或玩的。 每一时代每一条件都沉迷于某种心爱的谬误,每一人都因某些他们明知不大可能实行的而不禁自娱。正因其不大可能实行,他们可以决心实行而又不必冒检验这引起些的风险,企图渺茫的幸运概率,人的骨子里,皆有着冒险因子。“心爱”的知了无全力桎梏有的。很多东西,其实只是内心一个小小的满足点已然足矣,结果存了那么多的东西,存的是空乏的身心感。
您曾指着一块空闲的地块,高瞻远瞩地说,‘与其挖一个数顷之大但没有水源的池塘,不如挖一口仅数尺之小但有水源的水井,井水源源不断,不会枯竭’,最明智的做法最专注和单一,却也最难。‘我们不停地说,但空洞无物,就像一口干涸的井’,不停说得和做得,如此多的都是空洞无物的。有时候是生活的不太入眼的漩涡,追寻的喧嚣人生。KTV,吃喝玩乐,只希望心之境像外在的殷实和快乐,压力走掉一点点。
我看也许很多重自我面只是自欺欺人,只是在竭力换取信念活跃的满足点,能感觉到生活源泉的点。我们要明白,习惯于鱼臭的人,忘掉了兰草的芳香,沉迷于某一事物的人会改变原来的本性,这一直都是人世间常态化。这人间,怎么说呢。所有的得失,所有的聚散,其实都说一场梦幻,而我们啊,明知道是梦,却依旧在梦里沉迷、打转,不肯转醒。佛说一切随缘,但我们深情守护的人,优势却不及一个转身一个回眸。如果你不回眸,你的彼岸便是我无尽的天涯。
我想人生不知往前,还有身边咫尺的彼岸。成人的世界里多了太多躁动,心情不好状态不好时,经历工作很糟糕的状态时,就无声无息地退下,去休息一会,暗示自我不久就好了。躲避不好的这面,缓冲一下它,快速回复有所简单的生活定式。螺旋的转折的自身心理面,其实只是需要从心自我安静,自我思考,自我消停,自我安慰,自我放开,不要总是难得才给到身后朋友一场回眸,不要总是,把你的彼岸留给对方一样的天涯。
心灵之主,你曾在梦境一次次告诫我。能让心境静止下来也是一门很深的心灵学问。就像古人中那么多的哲学家,总的统称里的辩物主义和辩心主义,一切都只不过是让身与心找一处存放的地方,让一切慢慢融合这本是一体的生命现象。
对于中年人来说,成人世界需要面对的最大心面载量,漂浮的精神回归向本心。什么都会都懂,走的高了就飘了,回归本我,踏上新的踏实道路,实现心田的新生,一个很重要的点。成人世界的双层面,精神世界富裕,化繁为简;精神世界空无,化简为繁,一个庞大的心灵处世的哲学论,
您看,就像那节气对于一棵树的影响,由一枝延伸众多枝,生长出众多叶片。然后风来了,最浓密的枝头被风扯断,裹挟带走了本来茂枝存在的空间,归零了;后来秋霜登场,叶片大都飘落,有些枯瘦的枝头在酷寒里变得脆弱不堪,一阵阵的雪花满地,积累成一团团,把那枯枯的显得脆弱的枝头压的弯了折了。应了您的话,一切在灵魂面的辐射下,简与繁交叠的生命线,生命的周而复始的循环从不中断。物竞天择之间,是个体在完成的选择和进化。精神和肉体的并联性进程,也是虚体与实体交叉互联的前行,是馒头就菜的佳肴中的饱实和踏实。
您说让一切思绪归于原点。我看到了阶梯理论,在上述种种基础上成型了,无数节点理论的扩大化,对节点理论有无限包容性。我总结的是,这阶梯式教育的传递思想流,一阶一阶,相对应的人生阶层,一阶对应着一阶。如一种职业高层,高的教育低的思想和流程;如年龄的大小,普遍大的教育小的,大的经历的生存厚度更多更广更富实,俗话说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还要多;如思想的高度,思想觉悟高的启迪低的,这是阶梯理论的常规化思想,阶梯式教育是普遍的教育线思想流。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而“合一”是折合“阶梯”最融洽和完善的形式,不是“存一”之间的东拉西扯,两脚书橱最不可取,知行合一,两相共远,方是正道。
心灵之主,您如此千变万化,那无数的高楼有着无数转折的楼道阶梯,每条阶梯的楼间无数房间,不同的房子和色彩,千门,千窗,千房,千景,千张面孔,千万形态,千万张面孔,千万张面具,这都是您实体的部分之一,是您虚体无限的延伸“面积”。有时候我们都忘了真实的自身,在百转千回的岁月之后,应该是如何样子的呈现了,如何样子的实与虚的触感了。
我真切地体会到了,成人的世界就像潘洛斯阶梯无尽头的无限循环着,无限复杂也无限简单。无数的阶梯,无数的转折点,节点接连的是无数楼道长廊,廊内无数小房间,间内又是无数平凡人生的小故事在进行时。
成人世界就像踏着阶梯走到一楼楼走廊,寻觅着旅途的意义,一阶一阶不知会被导向走于何处,每处转折似有惊喜却又朦胧的迷茫着,因为阶梯连接的廊是无数未知之线。
踏着灵魂阶梯,寻觅着心灵的归途,也许一生就是一座高楼,无数阶梯无数节点,纷繁人生之路,或土尘漫天,或平整的夯实的难以撼动。曾经我们想深入无尽的深海寻觅厚重的意义,而长大了只是希望漂浮于海面上看看纯色铺陈的天空,呼吸着触摸向轻轻的清新的气色,静谧与轻和。
追寻是无尽的,创业,寻梦,寻找复杂的自我,在回归的本身,心之单纯静寂,某个宁静的人儿,脑海要在搜寻着什么。
阶梯理论是心灵-灵魂节点理论的无限放大、无限扩充化,毛将焉附,相生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