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往生净土,古大德有两句很重要的开示:“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实则一致,为我们揭示了往生的实质。
“生则决定生”,是从相上来讲的。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现的是业报相,而极乐世界的众生现的是解脱相。念佛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念到功夫成片,伏住烦恼,就可以在西方三圣的接引下往生极乐。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此时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不仅现于眼前,而且完全可以得受用。这当然是“决定生”了。
“去则实不去”,是从性上来讲的。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所以尽虚空遍法界是同一个性。所以,不管是身在娑婆还是身在极乐,性都是不变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做梦的经验。梦中境界栩栩如生,我们往往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是每晚的梦境都不一样,甚至前半夜跟后半夜的都不一样。这就是“生则决定生”;然而我们身在同一个地方,这就是“去则实不去”。再者如看电视,我们调一个频道,现一个相。频道很多,现的不同的相也很多。这就是“生则决定生”;可是很多个频道的相都是现在同一个电视屏幕上,“去则实不去”。
通过经典的学习,我们知道,往生极乐世界有两种人:
一种是平时依教奉行,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者。像《三辈往生品》里说的,“舍家弃欲,而作沙门。”
舍,有四种:一、身舍心不舍。即我们看到的剃发染衣的出家人。虽然有着出家人的形象,但心里满是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用李炳南老居士的话说,就是这种人基本上是“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不能了生死,出三界。甚至严重的,可能堕地狱。俗话说,地狱门前僧道多。二、身心俱舍。这是真正的僧宝形象。剃发染衣,荷担如来家业,或讲经说法,或修缮庙貌,或印经布施,念念都是利益众生,帮助众生。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甚至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念念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之心慈悲度化一切众生。三、心舍身不舍。即真正学佛的在家居士。世尊在世时,当时有两尊佛同时示现在世间。释迦牟尼佛示现出家佛,而维摩诘居士则示现在家佛。我们在经上看到,当时佛陀的大弟子像舍利弗,目犍连对维摩诘居士的礼敬程度跟对佛陀是一样的,都是顶礼三拜,右绕三匝。所以,诸佛如来,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说的,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而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四、身心俱不舍。这是我们所说的佛学家。虽然讲经说法,讲的头头是道,像天花乱坠,但是他自己做不到。这只是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也,当然与了生死,出三界完全不相关。有古大德叮嘱后人说:“古人别学苏东坡,今人别学梁启超。”这两人虽然绝顶聪明,对佛法有很深的研究,但只是佛学家而已,不能出六道。
其中心舍身不舍和身心俱舍,都是学佛很有成就的。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所以,在家或者出家身份,完全在于利益众生。当前社会,在家身份,更利于教化众生;而出家身份,有利于正法久住。
家,佛经上讲到四种家:一、田宅是家。我们有田地,房子,父母妻儿,朋友同事,这都属于田宅家。田宅家只是个形式而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出了田宅家,就叫出家人。二、烦恼是家。这个很多人不了解,烦恼怎么会是家呢?自性本定,是清净的,是圆满的。可由于我们迷惑,习性当家。所以,智慧变成了烦恼;德能变成了造业;相好变成了六道轮回的果报。烦恼就像家一样,将我们困于六道而无法出离。烦恼有三大类,见思烦恼,尘沙烦恼和无明烦恼。破见思烦恼,证阿罗汉果位;破尘沙烦恼,证菩萨果位;破无明烦恼,证佛陀果位。三、三界是家。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泛指六道。我们由于业力牵引而来到娑婆世界受生,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无法破除自身的烦恼障碍,而困于三界。由于无知,无量劫来造下无量无边的罪业,攒得那一点点福报很快就丧失殆尽,三善道的投生就如观光旅游一般,很快就又回到三恶道老家了。出了三界家,就是阿罗汉。他虽然是小圣,但再也不会回到六道了。四、生死是家。人生世间,死生为重。佛之所以示现于世,就是来帮助我们解决生死问题的。佛告诉我们,生死有两种: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六道两种生死都具足,出了六道就只有变易生死,从阿罗汉到等觉菩萨。等觉菩萨破掉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之后,就没有变易生死了。佛陀49年讲经教学,就是为我们揭示诸法实相,教我们看破、放下,希望我们人人都能觉悟,都能跟他一样,出生死家,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得大自在。
弃欲,就是不放在心上。像菩萨一样,作而无作,无作而作,非常精进努力地做事,心地干干净净,一丝毫染污都没有。我们知道虚云老和尚,一生盖庙、修庙。完工之后,他会找到一个有修有为的年轻人做主持,自己就离开了,再也不闻不问。我们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也是这样的。他老人家一生只做印经布施。信众们供养的钱财,他全部用来印经供养大众,决定不为自己享受。还有师父上人讲经中经常提到的新加坡的一位谈禅法师,他老人家在城隍庙卖香、纸、蜡烛,一块两块攒起来,帮助各地修建寺庙,都是几十万,几百万美金的捐助。而自己生活非常简单,住小房子,吃饭就一个菜,喝水是自来水。捐出去之后,他就交待一句话:“各人因果,各人负责。”这都是“弃欲”的好榜样。
沙门,译为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戒、定、慧三学,是我们修学的根本方法。持戒有功,得到三昧;修定有功,就能开智慧。小定有小慧,大定就能明心见性,大开圆解。
另一种是一生造作罪业,甚至犯五逆十恶罪,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提醒,发大忏悔心,一心称念佛号,求生极乐,也能往生。像阿阇世王,在提婆达多的教唆下,杀父,害母,破和合僧团,造作的全是五逆十恶的罪业。临命终时,遇释迦牟尼佛提醒,发大忏悔心,念佛求生净土,竟然也往生了。而且佛在《阿阇世王经》上告诉我们,他往生的品位很高,上品中生。所以我们绝不可以看不起这些造作罪业的人。也许他善根深厚,像阿阇世王一样,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也许往生品位还在我们之上呢。《八大人觉经》上说:“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六祖慧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我们只见自己过,不见他人过。处于逆境,遇到恶缘,我们不生瞋恨之心,不怨天,不尤人,那么我们的业障就能很快消掉;处于顺境,遇到善缘,我们不生贪痴,不沉迷,那么我们的福慧就能大幅度地增长。正如蕅益大师所说:“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一个是自己,一个恶人,一个善人,都是我的老师。恶人,教我回光返照,不能造作他那样的罪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善人,教我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所以,只要我们存好心,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都是善知识。
但是我们不能错误地认为,平时可以造作恶业,可以不修行,到临命终时依靠忏悔的力量往生。我们决定不能存这种侥幸心理。临命终时依靠忏悔往生,古大德告诉我们,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神智清楚;二、遇善知识提醒念佛;三、听了能够相信并放下万缘,忏悔,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所以,如果不是过去生善根非常深厚的话是决定做不到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平时就断恶修善,加功用行,精进修行,积功累德。
中峰禅师在《三时系念》里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弥陀佛;净土即是此方,此方即是净土。大乘经上说,心,造恶之源,成佛之本。一念觉心,众生成佛;一念迷心,佛成众生。所以,念佛往生,亦复如是,在于心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