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角度分析三种媒体内容分型
作为一个工科生,我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新闻写作培训。媒体技能均是在凤凰网娱乐频道工作期间所获得,在三年多的记者生涯中粗算起来大约写了100万字的新闻,其中专访和策划、评论内容不少于20万字。内容上几乎涵盖了整个文化产业的方方面面,甚至写过有关《银魂》的稿子。
从读者角度分析,受众大体上分三类人:一般娱乐新闻读者、业内人士及利益相关方。一般读者可以是对影视剧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可以是对八卦花边感兴趣的网友、也可以是对文化产业感兴趣的相对专业化的网友。业内人士可以是同事、领导、同行,也可以是影视行业的工作者、研究者、观察者。
在媒体工作时,其实对媒体的本质、媒体定位、媒体内容方面的思考并不是很多。反而在离开媒体后,从事公关及电视节目制作方面的工作后,对媒体的思考和反思更多了。一方面是因为要跟不同媒体打交道,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年平面媒体,甚至门户网站的衰落有关,尤其今日头条的快速崛起令我感到不可思议。
媒体之所以为媒体,无非是媒介对作者与读者的连接。媒介之上承载的是内容,或者说是信息,而在信息背后,连接作者与读者的本质是媒体的价值观与方法论的支撑。尤其二者的智力、受教育水平、相关行业知识的水准越高、越多,生态链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媒体的意义也更加重要。
在媒体形态的兴衰问题上,业界现状惨不忍睹与学界探讨不绝于耳:无非纸媒已死、内容为王、渠道为王、大数据、个性化推荐、马太效应……在赞弹媒介形态之兴衰时,从业者、研究者似乎对媒体所生产的内容的优劣分析并不是很多。在移动互联网崛起后,用户碎片化阅读时间增多,在“轻阅读”的大趋势下,专业媒体从业者更应当从互联网用户的角度去反推内容生产方式,尤其在自媒体蓬勃发展的行业现状下,传统专业媒体应当生产怎样的内容才能保证用户的“活跃”与“留存”,是依旧留在媒体内的采编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就像新闻报道分为简讯、评论、深度等类型,站在互联网用户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媒体发布的信息也应该分为三大类型:工具型内容、信息型内容、价值型内容。举个浅显的例子:影院排片表、电影剧情、导演专访。各电影院的拍片表、每日票房等内容,只需要通过影院的线上购票系统即可知晓,其内容无深度,但对影迷观众意义巨大:没有排片,再好的电影也没法看。电影剧情用户可以在豆瓣等地获得,这些信息获取起来难度也不大,专业记者只需稍做整理即可呈现给读者,而最后的“价值型内容”,电影评论、创作者专访等内容则需要记者去消耗时间与精力才能够生产出来,这是媒体内容的核心。
我们现在的媒体,不论是报刊杂志,还是门户垂直媒体,都有在做专题和专访内容。但是下探到工具型和信息型内容,无论是门户还是互联网原生资讯产品(豆瓣电影、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有哪一家是把这三类内容整合到位了呢?我们讲内容为王,其实媒体的内容并不够全面;我们讲渠道为王,其实媒体提供的单薄内容也无法服务好产品。
站在用户角度对内容进行区间化划分后,专业的媒体及其从业者生产层次化鲜明的内容难度不大,一旦产品能够按照“三段式”内容的特点进行修改,用户在新闻资讯产品上获取的信息将呈现价值最大化趋势。还以电影为例,用户可以在移动端产品上依次看到一部电影的排片信息、剧情梗概、影评、专访,最后是购票信息。产品上,用户只需要极短的时间即可获取近期电影上映信息,针对感兴趣的电影,用户通过近一步操作,以获得“价值型内容”,并最终决定是否购买该片影票。
由此,媒体人通过内容生产方式的改良,产品经理通过优化产品呈现方式,移动端新闻资讯产品的流量价值或许可以得到更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