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自一统六国后,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强中央集权。
相继完成政事上的诸多加强控制的举措之后,秦始皇又开始了人民思想上的控制。因受战国时期各国学术百家争鸣的影响,秦朝初期,儒生们依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持着直言敢谏、互相争鸣的学术传统。
1.焚书
据记载,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官设宴群臣,并召集博士70人前来祝贺。(秦在灭六国过程中,有意搜罗了各国的博士70人和诸生2000人,并豢养他们,主要是让他们为秦朝歌功颂德。)
宴会中,众儒生们围绕着实行分封制还是实行郡县制展开激烈的讨论,原为齐人的博士淳于越赞成分封制,说:“殷周的国运长达千年,分封子弟与功臣,为中央的辅佐。现在陛下占有海内,子弟却是平民,一旦有篡位的野心家,您没有辅佐,如何相救?做事不效仿古制而能长久的,我没听说过。”
主张郡县制的李斯站起反驳说:“五帝的统治之术并不相同,夏、商、周三代的统治之术也并没有沿袭,但都能达到大治,是因为时势发生了变化。今天陛下创始大业,建立万世之功,其诀窍不是愚儒所能知道的。而且说到三代那么远的事,怎么能去效法呢?”
最终秦始皇听取了李斯的建议,秦朝实行了郡县制。
随后儒生们又谈到六国旧时周游天下的知识分子,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的话题。
李斯语气严厉,两千多年后也能感受到他当时的那股杀气。他说:“过去诸侯并争,所以厚待游学之士。现在天下已定,法令统一,百姓忙着务农做工,士子都学习法令以避免犯法,而诸生却薄今厚古,非议当世,迷惑黔首。”
接着李斯提出一个震古烁今的建议:“如今始皇帝已兼并天下,平定四海于一尊,但民间私塾还在非法教学。只要朝中新拟定法令公之于众,人们就用所学的浅薄知识来非议,不仅在家里嘀咕,还要去街谈巷议,成群结队造谣诽谤。这要是不禁止的话,则朝廷权威遭到轻视,民间反对派将结成死党。我建议,今后凡《秦纪》以外的史书,全部烧毁。如不是博士官,天下其他人不得藏有《诗》《书》和诸子百家著作,应命令全国地方官把它们全部烧掉。但凡有敢谈论《诗》《书》的,杀头示众;以古非今的,诛杀三族;官吏知情不举的,视为同罪;法令下达三十日地方官吏不焚烧的,脸上刻字,罚做苦役。只有关于医药、占卜、种树之书才能留用。百姓若想学法令,可拜官吏为师。”
李斯骇人听闻的这番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与吕不韦的海纳百川截然相反。但秦始皇却对李斯言听计从,也许李斯说出了秦始皇的心声,于是一道《焚书令》发到全国,民间所有的文化典籍统统被付之一炬。好在中央府库还有完整的藏书,不过后来也被“不读书”的项羽在入关后,一把火给烧掉了。
这件事导致文化断层,华夏文化遭到了第一次浩劫。
2.坑儒
然而,焚书还没有完全结束,“坑儒”又随之而来。“坑儒”是由于方士侯生、卢生等讥讽始皇而后逃走所致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帝暴跳如雷地说:像卢生等人,我赐给甚厚,现在却诽谤我,给我扣上‘不德’的大帽子。这岂能容忍?诸生凡是在咸阳的,我都要派人查问,看是否有以妖言惑众的!”
于是,始皇帝派御史,对首都所有的儒生和方士立案审讯,被审者只有供出有嫌疑的人,自己才可脱罪。
高压之下,儒生们相互告发,查出犯禁者共有460余人,皆在咸阳坑杀,并公告天下,以警示其他知识分子。自此之后,更有大规模的贬谪、流放,对象都是儒生知识分子。
可怜这460多名首都儒生知识分子,是在渭水之滨被坑杀的,据说在今陕西临潼以西20里,就有一处山谷叫作“洪坑沟”,清乾隆时代的临潼县志上载,此地又名“坑儒谷”,就是秦始皇当年的坑儒之地。
3.总结始皇帝“焚书坑儒”原因
小二黑认为,“焚书”实际的原因,是秦始皇加强专制统治所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作为一个刚刚统一天下的帝国首领,他要统一意志、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儒生们“百家争鸣”的学术争论和他的统治背道而驰,他自然是不能容忍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是专制统治本身的性质,至高无上的皇权是不能够侵犯的。而“坑儒”则是“焚书”的继续。如果说“焚书”是由于秦始皇容不得政事思想上持不同意见者,那么,侯生、卢生等方士们因没有求得仙药,从而私下讥讽始皇帝,这样的行为秦始皇当然视为是直接的欺骗和反叛,所以同样是专制皇权所致。为了能够控制人们的思想,专制皇权是不择手段的。
此文整理编纂:小二黑以今说古。参考资料:《史记.秦始皇本纪》(配图来源于网络,侵权告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