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人和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尼采。
年初的时候看了亦舒的《我的前半生》,当时最大的感触是,女主人公在被男权统治阶层抛弃后,历经精神的重重磨砺终于实现了自我价值,这整个过程似乎过于理想化,有着太多被意识形态粉饰和刻意雕琢的痕迹,相比于鲁迅笔下子君和涓生的故事,这个现实版子君的蜕变过程缺乏了些深刻的思想因子和能引人共鸣的东西,太过于纯粹而不能与人性相通。这可能是港台作家写作语境的不同所致。
如今《我的前半生》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正在热播,出乎意料地比我想象中好很多,人物塑造更加现实和丰满,抛开新加入的角色和剧情不说,罗子君循序渐进的精神成长伴随着一次次痛入体肤的自我斗争和抉择,细腻而深刻地呈现了娜拉走后(被迫出走)“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之外的另一种命运,至于这命运的转向究竟如何,依据现时剧情的发展,我想最终也不会是鲁迅先生所期望看到的。但这也或多或少带给我们一些启示,指涉当下现实境遇中女性的生存处境。我想到的,是关于女性生存姿态的两点思考,一是关于质朴,一是关于深入。
质朴是一种生活品位,是节制。
喧嚣浮华的社会中,人人都想活得优雅、知性,但一个女人真正优雅的生活品位不是去咖啡馆喝咖啡拍照片,不是对穿着打扮过分讲究,更不是拥有只看得上奢侈品的眼光。真正区别于她人的生活品位是一个人内心的温度,是独立不倚、清醒高洁、心怀若谷、隐曜不张的质朴人格。子君身上缺少的正是这样一份质朴,多年来的富太太生活也许是苦尽甘来所得,无可厚非,但这样一种生活环境蒙蔽了她的双眼,从头到脚娇奢的装扮和保养竟都是为了取悦丈夫,自己得到的则是内心的日益骄纵与精神的日益匮乏,停滞不前,终究跟随不上丈夫的脚步,无法与丈夫维持那兼容和谐的精神世界。
质朴地生活,务实,谦卑,不浮华,相信任何的得到都是眷顾,这是一种丰富而不可名状的蕴藏。即使是全职妈妈,也要对生活和自我拥有清醒的认知,坚守与道德相连的书卷气与源于女性内心的善念,保留对世间和人的切切爱意,自信却不骄纵,知足也知火候。同时,也要懂得未雨绸缪,懂得居安思危,懂得任何一个人生活的背面都有自己所需付出的代价。这样的平凡之美才是优雅,才是品位,才能把日子过得有节奏,有味道,有营养。
质朴是一种节制,节制是力量。
深入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开拓。
生活不仅是欲望,生活就是前往这个就在这里的世界。你可以过得肤浅也可以过得深刻,就如同时间,你可以用来浪费也可以用来积累。深入地生活,就要用心体味生活带给你的一切痛楚和喜乐,开拓出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由此获得一种对世界和人类的巨大理解。生活本身并不轻盈,我们要用双手去掂量它。开拓意味着不止地前行,扮演好在社会中的角色,对自己热爱的事业不遗余力。特别是当遇到前行路途中的阻碍时,能够上善若水,无愧于心,将苦难化作一种修为,心地坦荡而柔美,胸怀磊落而高洁。如果在物质和精神上过于依赖他人,对他人期望过高,最终失去的将是自我独立的人格,因此离婚对于子君来说才会是一次致命的辜负。
小说中唐晶曾对子君说:“做人真是寂寞,你说得对,子君,没有人能够帮我们。以前小时候,我也曾拥有过偶像,后来我发觉,我最崇拜的人,是我自己。只有我才会帮自己度过一山又一山,克服一次又一次难关。”让能量慢慢流回自己,把根深深地扎入生活,深一脚浅一脚地从坎坷中一路走来,才会发觉原来自己那么强大,你满脸泥泞的样子是那么的美。深入地生活也能教会我们好好地爱别人,让自己渐进变好,才能经营好一份珍贵的关系。
让心满溢,再给予他人。
不论是鲁迅笔下的子君,还是亦舒笔下的子君,多少人从她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窥破了女性的生存本相,也由此在当下的现实意义中提升了建构现代人格的文化内涵,深化了现代女性对自身生命形态和社会角色的理性认知。
时光熨帖,愿我们都能质朴而深入地去生活,去爱,去遇见最好的自己。就如同波伏瓦在《第二性》中对女人的期许:“有一天,女人或许可以用她的‘强’去爱,而不是用她的‘弱’去爱,不是逃避自我,而是找到自我,不是自我舍弃,而是自我肯定,那时,爱情对她和对他将一样,将变成生活的源泉,而不是致命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