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和学生闲聊的时候,经常听到学生吐槽自己的专业和老师,抱怨自己的专业找工作困难,挣钱少,自己的某位老师给分不理想,影响自己的绩点,尤其是当他们明确规划好下一步留学计划后,更是一门心思地追求平均分,以求可以申请国外排名更靠前的大学。也有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竞赛,只为了在自己的简历上多一些亮点。他们大多数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个专业,更谈不上喜欢或者享受学习的过程。很多人的学习生活就是伴随着手机,游戏,还有考前突击,有些上进心的学生会沉浸在对高分的追逐中,目标简单至极。
追求卓越无可厚非,在这种追求中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所有的努力都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上更好的大学,将来有更好的工作,赚更多的钱。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时间谈论道德,学术,理想,于是我们的大学就这样年复一年的培养着一群道德素质低下,学术目光短浅,只关心个人利益的学生。北大中文系教授把这群人称作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即有很高的智商,很高的教养,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他们惊人地世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诚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很懂得利用体制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他认为,这样的人一旦掌握权力,比贪官污吏的危害还要大。
无独有偶,很多人推崇的美式教育也产生了类似的学生。大多数中国家长都认可美国的所谓素质教育,学校看重的不只是学生的成绩,实践活动和特长同样是学校考量的标准。于是美国的学生们积极参加社交活动,投身于志愿者服务,发展体育特长,这背后的原因也许并不是喜欢,仅仅可能是为了迎合申请标准,早日跻身名校。在美国,耶鲁教授德雷谢维奇出版《优秀的绵羊》,提出“常青藤的绵羊”,这和利己主义者如出一辙。
为什么教育体制完全不同的两个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这种类似的情况呢?竞争压力大必然是重要原因之一,不管在中国还是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就巨大的就业压力,人们的价值观也普遍向追逐金钱靠拢,真正的兴趣爱好理想在经济利益面前显得微不足道,虽然获得成功之后并不一定意味着拥有幸福和快乐,但是经过全社会粉饰的中产阶级形象对大多数人还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另外,互联网社会的发展让人们养成了获取一切都要快准狠的习惯,在给我们带来了大量便捷的同时,互联网也摧毁了我们等待的能力,最快的时间毕业,选对专业,拒绝走弯路,迅速获得成功似乎是每个学生的终极目标。为了早日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在大学阶段稳稳地走好走对每一步路。
长此以往这种情况带来的结果十分容易预测,名校渐渐成为上层社会的后花园,如果越来越多的学校效仿类似的招生模式,社会阶层会很难打破。不论是在中国的清北,还是美国响当当的常青藤联盟,能够满足精英学校入学标准的学生必定出身中上层社会,只有这样才可以依靠家庭实力满足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永远无法达到的条件,进入这样的学校只能是难上加难。而精英家庭为了保持家族的优良传统,必定用尽各种方法手段使自己的子女进入名校,抢占名额,这就使得普通家庭没有一丝机会。
笔者虽说不是教育研究者,但近来对教育也有了些许自己的见解。在我看来,理想的教育应是发掘每个人不同的优点,并加以拓展和发挥,使他成为一个理想的人,并为世界带来一些改变。希望我们的学校有朝一日能够意识到教育的本质,让学生知道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