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在我的眼中,应该不止,是在很多人眼中都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女子。我很遗憾我没能够和她同时呼吸上地球的空气,,在1991年她去找她亲爱的丈夫荷西去了,而我却在五年后才出生,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三毛的喜爱。
说实话,“三毛”这个词我很小就接触到了,但此三毛非彼三毛,我所接触的是《三毛流浪记》中的流浪小孩三毛,他应该算真正意义上的三毛。而作家三毛我是从初中开始才听说的,那时我十一、二岁,听见几个同学在聊她,听到什么“沙漠、前世感应”之类的词,还以为他们在聊封建迷信呢?所以我一晃而过,就这样和亲爱的三毛失之交臂了。真正意义的了解三毛应该是在高中,三毛是她的笔名,她本名叫陈懋平,记得当时我不认识这个“懋”字还专门去查了字典,这个字念mao,是聪明、智慧的意思。后来我觉得这个字形挺好看的,读音也好,索性就把我的网名改为“懋懋”了,刚改的时候还有很多朋友来问,这字念什么啊,不知为何,听了优越感油然而生,感觉自己懂好多。让我对三毛感兴趣是源于高一时一份语文试卷上的一道阅读题,刚好是三毛的一篇散文,是写于荷西去世后的,主要讲的是什么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自己拼命的活久一点,把身边的挚爱都送走以后,自己再离开人世,以免让自己的挚爱经历丧亲之痛,把所有的痛苦都让自己承担。三毛在丈夫死后想了很多,思考了很多,荷西刚去世时,她想立马岁荷西离去,但她看到头发花白的双亲时她又不忍,所以她不断地说服自己活下来。这篇文章是一个引子,随后我开始在语文老师那里三毛的书,看的她的第一本书是《撒哈拉的故事》,里面写了她在沙漠里遇见的各种奇闻异事,非常有趣,从那本书后,我就疯狂的迷上了三毛的流浪文学。
对三毛的了解越深,就越敬佩她。一个女子怎么可以那么勇敢,只身一人前往国外,而且还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事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对于三毛去西班牙的理由我也质疑了很久。从我了解到的资料看,三毛是为了看毕加索才决定去的西班牙。三毛小时候不愿意去学校念书,父母就把她送到顾先生那学画画去了,三毛很喜欢画画,最喜欢的画家就是毕加索了,她十多岁的时候甚至想过要嫁给毕加索,可无奈毕加索比她大太多了。后来我想通了,三毛或许真的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去的西班牙,她喜欢毕加索,而毕加索是的生活及作品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我想三毛肯定也受了毕加索的影响,才会那么去追求自由,随心生活,勇敢的追求自己想要的。
三毛有太多太多方面值得被称颂了,她的流浪文学、她和荷西的爱情、她的个性、她的······我喜欢收集三毛和荷西的图片,他们拍的照片特别有感觉。现代的90后可以被贴上这样几个标签,追求个性、向往真爱、爱旅行、爱摄影、文艺范等等。我觉得三毛和这些都很符合,而且三毛特别适合用“文艺青年”来形容。如果三毛还在人世,她和我们90后绝对不会有代沟。作家有很多,可是又有多少作家能在读者心里留下这样的印象呢?离我们稍久一点的作家,他们在他们年代做的事,可能在那个时代特别新潮,可同样的事放到几十年后的今天还会让人觉得新潮吗?可能更多人觉得是老土,可三毛不会,她所做的事都是新鲜的,放到现在也不会过时,有时都让我觉得三毛有未卜先知的特异功能。我特别喜欢三毛的打扮,她经常穿一袭长裙并披着一头乌黑的浓密长卷发,带着墨镜,特别有女神的感觉,还喜欢穿宽松的白衬衣下面搭大脚牛仔裤再扎两个辫子,文艺范十足,她也有酷炫的打扮,短的卷发,露膀的背心,超短裤,高跟凉鞋,背包,墨镜酷极了。还有很多很多放到现在也很时尚的穿着。那时的三毛就像生活在21世纪一样,说不定还能引领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