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读诗。以前我不喜欢诗,不论古诗亦或现代诗,我以为都只是为提升个人记忆力而存在。后来看了央视《诗词大会》,我感受到中华文化之深邃。每一种文体,都从不同角度展示着它的美。诗歌是凝练的艺术,寥寥数语,却含义无限。细细推敲后,才能慢慢体会个中真意。
民国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时期,而那时的情诗也带着独特的魅力。本书分四个部分,层层递进,从相思写到热恋,再到战时小别,最后诀别。这周我点评第一章。民国的才子佳人们接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的熏陶,一反传统,大胆示爱,也留下了这些旷世经典,为后人所传诵。虽然写给的对象不同,但都表达了作者们对爱人的相思之情。自古就不乏传递相思的诗词,一首“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最能道出相思--爱情里独有的味道。它就像巧克力,刚入口是甜蜜,待融化尽却留下一丝苦味在嘴里。相思最折磨人,无论是谁,一旦陷入爱河,便难自拔。尤其是那种相见又见不得的情愫,让民国多少才子“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一首好诗是有灵魂的。因此,纵然都是写相思,但出自不同人之手的诗歌仍然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写的内容细品之下也有不同。曾留学海外的徐志摩最是风流倜傥,他的诗篇也充满了情调:“但愿你为我多放光明,隔着夜,隔着天,通着恋爱的灵犀一点......”戴望舒的《雨巷》是中学时代就接触过的。再读本诗,文字间,那江南的美女似乎浮现眼前,“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郁达夫是写情诗的高手:古今通吃,诗词俱佳。书里收录了他写给前后两任妻子的诗篇。同样表达相思,却各有侧重。在写给前妻的诗《寄荃君》里,他已经将相思转变为绵绵无绝期的痛和失望,不再等待与伊的相逢;而在给尚未成为二任妻子的映霞的情诗里,却传达了他又痛又喜的复杂情绪:因为不能与她相见而感痛楚,“却喜君心坚洁,情深处,够我魂销”。
每一首诗歌背后大概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只有用心去体会,才能还原真实和美好。愿每一个人都能从中找寻到精神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