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自己的负能量实在是太多了,觉得自己过得太丧了,每天都把自己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得,除了学习没有其它,尽管如此,我的成绩还是一团糟。跟舍友关系也不像当初那样融洽。
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跟两三好友交流以及自己的self -restrospect之后,我逐渐意识到整个都是由我个人的某个性格特质造成的,那就是不愿意去走进人,当然也就不会去主动吸收别人的优点改变自己,自己能力不行还故作清高,拒人于千里之外。最终的结果就是自己越走越远,跌得越来越痛。
之所以会这么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学习方式上
二十多年了,一直坚持自己所谓的学英语的方式,即使中间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也有曾试图做出过改变,但最后都无疾而终,因为自己坚持不下去,短时间内没有看到过希望的曙光,不主动向别人寻求帮助,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最后依然故我。
读书,自己一直深知读书的好处,也曾在无数篇自己的文章里谈到过要读哪些书?要怎么读,最后都只沦为了泛黄的文字。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时候没有主动找人寻找突破的瓶颈,没有多想就放弃了。
2.与人相处上
我知道自己不是个social的人,所以我从没不奢望我身边有多少人围着我,我只希望有那么一两个就够了。可是来了这儿,慢慢发现,自己越来越话少,越来越跟他们没话说,整天自己一股脑得坐在自己的桌前,任由她们亲亲抱抱举高高,各种插科打诨,自己依然稳坐泰山,无动于衷。
这就像一种蝴蝶效应,越演愈烈,最后,走上了一条无人陪伴无人分享的宽阔大路,自己一个人自生自灭,无人问津。
解决方式
既然已经经历了这么多次失败,也写过了无数次类似这样的文字,这次还会像之前一样不知悔改吗?
不了,真的不了。I have been tired of this monotonous life. I am scared of this repeated failure caused by the same mistake And I have not enough life left.
It highly time for me alter everything.
好几天前就已经听过了万维刚老师关于Smarter Faster Better: The Secrets of Being Productive in Life and Business这篇著作的讲解,很明显,这本书也是教人怎么提高做事效率的,是那种典型的快餐式的文学作品。这些年,这类书很是受欢迎,但是你读过几本之后就会发现,每个人有一套自己的说法,都不一样,有的甚至是相悖的。
慢慢地,我也就发现,其实这种事情就是不要相信全部的,选择一个去尝试,看适合不适合自己;过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个方法不怎么适用于你当前的状态时,再换另一种。
这个世界变化莫测,谁都不知道明天一觉醒来会发生什么,谁也无法预测你人生的哪个阶段会遭遇到什么样的挑战。一套方法不可能达到一劳永逸的程度。我们需要根据不同情景,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策略。
就拿前几年特别盛行的“任务勾选框”来说,它无论是在商界还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推崇的程度不亚于古时候的“金科玉律”。直到今天,几乎我身边的所有同学还按照这种方式度过自己的每一天,我也曾在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里看到过,也曾努力过,但最后都没成功过。
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有规律今年还特意买了个日程本,每天也在上边安排自己的每日事物,可是几乎从来都没有彻底完成过。重点是,每个月前定下的目标从来都没有实现过,因为老是有计划之外的情况发生,让你不得不中断已经安排好的或正在进行中的日程。
当我正在困惑时,我听到了这本书,感觉有点懂了我当前的困局。
这种Getting things done的做事方法,本身强调的是一种done的结果,其实早在1980年代,通用电气把这种方法发扬光大,发展成了一种SMART的目标系统:
Specific:你的目标要具体可见,要有明确的任务步骤;
Measurble:你的目标要可衡量,可判断;
Achieveable:目标要可实现,能够达到,而不是在谈空中楼阁;
Realistic:制定的目标要现实,不能脱离了现实生活,只是一些文字;
Timeline:你的目标要有个时间限制,哪一天可以看到你的成果,不能是无限期的,那就不叫目标了。
可是,时间长了,公司的业绩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反而有所下降。
这是为何呢?
原因在于长期的强调这个模板,员工就会把过多的经历放在这个模板的填写上,至于最终任务的完成程度就是另一会儿事儿了。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前提是先给自己制作一个大的目标,哪怕不具体,不清晰可见,不知道哪一天才会到达,先把它放那儿,但一定要每天为它做点什么,不用刻意要求量,也不用过分追求效果,做点儿就行跟它有关就行。
接着,我的再来谈我们的let it go!
接着万维刚老师在第二讲里讲到了电影《冰雪奇缘》的主要成功因素,根据这本书里的观点,他认为是创造力。首先要有let it go的心态,然后把自己逼到自己绝境,让自己承受高强度的压力,在这种环境中,你能靠的只有自己,运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新的形式结合起来,再在一个外部扰动的作用下,就会产生创造性的想法。
一直以来,我自己都放不开,不管是与人处事还是在学习上的模仿上,我都放不开自己,有太多顾虑。最终我的心离人群越来越远,越来越不擅长与人沟通,无法get到别人说话的点。久而久之,我与身边的人渐行渐远。
我不想让自己成为内心上的独行侠,我不想让自己活得越来越累还两手空空。
let it go,let everything go,
I'm never going back, the past is in the p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