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大3小1):
大宝二宝一起看画册,我在旁边收拾绘本,爸爸在厨房。
因为二宝动了大宝的画册,大宝推了二宝一把。二宝后仰倒地,后脑勺磕在地板上(已经第n次了)。
我非常担心/生气/懊恼,立马肾上腺素飙升,抱起二宝,并大声斥责了大宝。
大宝此时非常害怕(眼神,表情,手足无措)。
爸爸听到响声进来,看了看情况,拉起大宝一顿打(爸爸也非常生气,打了大宝的屁股)。
大宝很委屈,向我求助哭诉,因为弟弟不乖动了他的画册。我还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继续说他不该推弟弟。
大宝非常委屈生气,没有被理解,无处发泄,扑上来咬了我一口。之后大宝说:妈妈,我想要变得很厉害很厉害!
四个人都是受害者:
二宝:因为动了一下画册,就被摔在地上。
大宝:因为维护自己的画册,被爸爸打一顿,更严重的可能是,大宝觉得变得厉害就可以不被打(以暴制暴?),这才是让我觉得害怕的地方。
我:二宝受伤我非常生气、懊恼,还被大宝咬一口。
爸爸:很生气,无处发泄,不知怎么是好,虽然打了孩子,但是自己也很懊恼。
一件本来可以小事化无的事情(比如弟弟没有撞到头可能就过去了),为什么发展到每个人都是受害者,错误的根源在哪里呢?我们该如何介入呢?
我想了一整天,终于觉得有个答案了:
我和爸爸:我们觉得大宝不能伤害弟弟,应该爱弟弟,应该和弟弟分享玩具/图书/食物(因为要公平,所以这些都是两个人共有的),我们觉得我们已经从大宝应该让着弟弟,“进步”到了“只是”要求两人“公平”,不要伤害,做到分享,玩具一人一个(从谦让,到公平)
大宝:我是独立的个体,我应该捍卫我的权利;玩具都是我的,书都是我的,食物都是我的(我来决定是否和弟弟分享)
小宝:我想和哥哥/爸爸/妈妈一起玩,我想探索未知的事物
老人:大宝不懂得分享,不会照顾弟弟,不能让着弟弟,就是大宝不好,大宝不好是因为我们没有教育好,我们这样下去会把孩子惯坏!
如果说哪里出了问题,我想一定是我们做父母的“问题”:
我以为我们公平就可以了(想当初没有Penny的提点,我可能连公平都做不到),从“维护”某一个,到尽可能“公平”,我以为我们已经做了很多,但其实还差一大步,那就是“独立”。每一个孩子都是完全独立的个体,大宝是,二宝也是。我们没有办法“教会”他们相亲相爱,我们只能做好自己。至于最终他们是否相亲相爱,这个不应该是我们的“目标”,而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大人做好自己,孩子一定差不到哪里去。
我们在保持“公平”的过程中,是否更多的伤害了大宝的权益?大宝如果不能感受到我们全力的支持,我们满满的爱,他连自己都不能被满足,何谈向别人释放爱呢?我一直不能十分确定自由与溺爱的边界,我在这件事情上本身自己做的可能就不够好(才会在被老人质疑后显得动摇),但是摸鱼儿老师的一句话对我很有帮助:“这么小的孩子,是不会被惯坏的!”(我想接下来我应该迅速而又扎实地继续学完儿童心理学的课,掌握一般孩子的发育里程,可能我就不会这么迷茫了)
二宝此时需要的并不是分享或者公平,而是安全,我们一定要把这件事情放在首位,以免酿成大错!我和先生在二宝受伤之后生气,虽然把矛头指向了大宝,但其实最该被谴责的人是我们自己,我们因为没有尽到保护二宝的责任,所以恼怒自己,生气自己,但可能在那一刻我们没有觉察,而是攻击了大宝。好在我们现在觉查了(我和先生讲完这一点,他表示非常认同),这也算是我们的成长之路,不要谴责自己,谁也不是生下来就会做父母,一边学习一边实践。
大宝有了“自己不够厉害,才会被爸爸打一顿”这样的念头,我想这个念头可不是什么好念头。大宝并不觉得自己错了,他觉得推弟弟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可能是画册可能是一颗糖果),因为弟弟“不乖”,因为自己被冒犯了,边界被闯入了;至于推了的后果如何,并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这个“推”只是一个下意识的反应,我们不能压制他,强迫他不要推,而应该引导他有更合适的表达方式(这个真的好难好难,这种下意识的行为真的能改变吗?我想可能需要一个极其漫长甚至贯穿一生的过程吧,我自己很多时候也有下意识的行为,我可能费了九牛二五之力才能控制住呢),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下(二宝还不能保护好自己)应该把二宝的安全放在首位。大宝并没有主动伤害的行为,每次都是因为弟弟“不乖”,而且弟弟受伤之后他的表情很惊恐很害怕。写到这里我有点泪目,大宝当时很惊恐,为啥我没有抱抱他,说没关系,他不是故意伤害弟弟的,而是采取了另一个暴力的表达方式,将他的惊恐和自责转化为愤怒。对,他的愤怒就是我们一手引导出来的,想到这里我又觉得不是很担心了,仿佛一切仍在掌控中。
接下来到实践层面吧:
1- 对大宝,从要求“谦让”到“公平”到“独立”,现在立足于“独立”,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大宝独立且完整的权益。
2- 对二宝,安全第一!安全是我们大人提供的安全环境,等他和哥哥能够“势均力敌”,他也会拥有自己的独立(当然也要维护他向外界探索的欲望,实操起来很简单,当大宝和二宝共处一室时大人待在在二宝身边,就是字面意思的身边)。
3- 不可强求所谓的“爱”,不要强迫一个人爱另一个人,这是不可能的,爱是自然而然一点一滴产生的,而且还有强大的血缘关系纽带,不可强求也不必强求,将“爱”的产生拉长到我们的一生当中这么长的时间段内,而非当下此刻。同理,不可阻挡“爱”,二宝屡屡受挫,但还是一次一次的往哥哥身边凑,那也是他的需求,不能因为哥哥拒绝我们就制止弟弟的行为,除了安全,剩下的交给他们自己。
4- 近期排在list首位的是摸鱼儿老师的儿童心理的课
5- 对老人的观点,尊重但不求同。我们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但不要求他们和我们一样。他们可以按照他们的想法对待孩子,我相信爱的表达方式不止一种,体验到差异和不同也是孩子的必修课。但是对于老人的观点,一定要思考:是否适合当下,如果不适合那是因为观点本身是错误的,还是因为自己人生阅历不够而不能理解。对待老人和对待孩子一样,尊重他们的独立和自由!
我想,经历过这样一番思考,接下来类似的状况应该能少一些吧,回想自己和先生之前的表现,还觉得有一点点好笑呢!不知道以后孩子大了,是否认同我们做父母的能力和修为,不过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等他们为人父母了也会开始这种修行。
后记:
在大宝的教育上,我一直有一种不可描述的自信,其实就是觉得我妈妈对我的教育很“成功”,有了她的言传身教,心想自己一定不会差吧。但是,二宝的到来,打破了我的这种自信,因为我其实并不认同我妈妈对我弟弟的教育理念,或者说一样的教育方式,两个孩子差别很大,我觉得我妈妈没有对我弟弟“因材施教”(以前我觉得这是妈妈的错,但现在,我一点也不觉得,我甚至觉得这并不是一件坏事情)。这种不认同,影响了我的能力和判断,我不确定或者说并不知道应该如何带给二宝一样的“成功”的教育。
另外对大宝教育的自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和弟弟的相处经验。我知道该如何做老大,我知道大宝现在的霸道/任性/自私,事事都要比过弟弟的心态,我就是那样啊,我小时候一模一样啊!但这并不妨碍现在我对我弟弟的爱,所以我对大宝的行为并不是很担忧。相反,我没有做过妹妹,我不知道该如何和哥哥相处,或者说我不知道二宝的内心是怎样想的,我怕我看不到二宝的需要。
我现在突然觉得,对二宝教育的不自信,才是我最大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