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写一个关于自我管理的系列文章,我并非自我管理大师,写下文字也是想一方面是对自我的探索,另一方面也想对自我管理方面得到一个更概念化和普适的理论。
该如何进行更好的自我管理呢?首先要思考的或许是我们要选择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次,成为这样的人需要做的事。接下来,对这些事情进行紧急重要的分类和规划。最后,确定近期要完成的事,并且适当设置一个自我监督机制。这篇文章先讨论首要问题,即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想成为的人在对面,Ta会是怎样的身材与穿着,Ta的举止投足间又流露出怎样的气质,每个人都可以想象到一个抽象又具象的模样。或许是ta会是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穿着黑色风衣,带着金丝眼镜,或许ta是一个活力四射、衣着潮流的嘻哈舞者,或许ta是一个朝九晚五、忙着工作和升职的白领、或许ta是一个一心扑在家庭、温良淑贤的全职太太……我们可以成为的人的样子太多太多,这些形象也可以同时在一个人身上出现。
可以见得,我们想成为某种人,是我们在做选择,也是依据我们过往的经验和见识而获得的,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我们的三观。因此,我们也可以思考这个问题,一个人选择成为的人大概率是他见识过的人和所看到过的和知道的,不会超出现有的认知,这体现了眼界和认知的重要性。同时也在提示我们,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不断突破自己的认知圈。
其次,我们对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一定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我们的学识眼界每天都在更新,所做的选择也会波动改变。因此在后期的规划时也不能太过死板,需要有可调节性。
还有一点,在做选择时,我们既要志向高远,又要贴近现实,也要符合社会的主流积极价值观。这里的志向高远也是因人而异,遵循人各有志的道理,但是一定要有可实施性以及社会性。
在选择时,我想给出一些建议是,从不同的维度思考,可以从家庭、工作、学业、爱情、自我形象等方面思考出不同形象来。这四个形象一旦树立以后,我们就可以根据SMART原则设计具体要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