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以马建强--一个乡村孩子考了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进入县中学的身份为开端,继而便以他格格不入的身份展开描述,从他考上县中学他的心里便产生了矛盾,矛盾的根本原因就是贫穷。他都不知道自己考上县中学该喜还是该忧,当然喜是为了自己,忧则是为了父亲。他想他的父亲是不希望他考上的,那样他就可以以马建强没有出息为借口掩盖他贫困得不能供他上学的现实,最后他还是考上了。他的父亲本就一瘸一拐,在他的父亲内心深处,一定是希望自己的儿子成绩好,以后出人投地,只是迫于生活的压力,作为父亲的他也矛盾了。
经过一波三折,在全村人和父亲的共同协助下,马建强终于上了学,还是由于家贫困的原因,班里大多数人都瞧不起他,但他也从未因为贫困使别人对他产生的各种看法而感到困扰,因为他不在乎贫困,他可以用知识证明自己,用知识充实自己。可现实总是那么的残酷,由于饥饿他并没有那么多精力放在学习,甚至连考试都难以煎熬,致使他成绩一落千丈,从全班第二跌到全班倒数第二!如果说食物是他惟一的渴求,那么成绩便是他惟一的希望和骄傲;倒数第二显然让他难以接受,内心也十分沮丧,他觉得他对不起他的父亲,随后他忍着饥饿奋起直追,一心要争取在期中考试中考出好成绩,终于天道酬勤,在期中考试中他果然以第一名的荣誉回敬了一些同学鄙夷的眼光。
她们班同学吴亚玲偶然知道了他的困难,间接的给了他两次帮助,他始终没有接受;捡到钱(吴亚玲故意在他经常去的地方放钱),他也不可否认的摇曳过,钱和粮票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但是最后他还是在一番思想斗争后交公了。他是不会吃嗟来之食的,吴亚玲知道后,为了帮助他,重新给他介绍了一份差事,由于吴亚玲(县上领导干部的女儿)的关系,这份工作可以说是天上掉下的白馍馍。可是这一次他接受了,因为他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换取报酬,虽然多少有些便捷,但还是勉强说服了自己的自尊心。因为这份工作的关系,不得不经常和吴亚玲在一起,而吴亚玲和郑大卫(另一个县里干部的儿子)可以说是青梅竹马,在大家眼里他们是那么的般配,当然对于马建强来说,这和他并没有任何关系,都是同班同学,郑大卫也是他们班的班长,对他虽谈不上好,但也可以称得上尊重,甚至他有时候把他当兄弟。而他和吴亚玲一起工作,虽然并没有什么,多少还是引来了非议,也就是这些复杂的关系,在他身上再次引发了一连串的矛盾。他不能辜负吴亚玲的好心,也不想郑大卫困扰,最后他选择了退学。毕竟还是一个学生,考虑、解决问题的方式大抵还是感性的部分占得较多吧!这件事惊动了老师,原由老师可能了解后也略知一二了,老师同意了他退学,但同时也找了其他几个同学谈话,在老师得引导下,同学们终于理解了他,赶忙去他回家的路上追他,并一起牵手回到了学校,后来的几年里,尽管还是吃不饱穿不暖、路再远、再难走,他也凭借着自己的坚强和毅力完成了学业。
这个故事给人一种刚毅而又矛盾柔情的力量,通篇体现了纯朴、至善的情感,表现出一种正直无私、坚强不屈、乐于助人的美德,值得当代人赞扬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