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建议电视剧《都挺好》正式更名为《都挺气人的》。
最近太忙,只看了两集。可这两集愣是让我在椭圆机上多踩了20分钟而毫无察觉。
苏家三兄妹的妈有多偏心呢?
女儿是垃圾堆捡的充话费送的都不带这么区别对待的。
老大苏明哲是世俗意义上的优秀,又不争不抢只管自己的前途,家里供他考清华上斯坦福,也就罢了。
老二苏明成是个不成器的小子,从小最得妈妈宠爱,可以说是所想即所得。除了开飞机买大炮这种条件不允许的,恨不得都给他。学历是家里买的,工作是家里找的,成家了要买车还拿爹妈的钱。
老三苏明玉是唯一的女孩。上辈子也不知道造了什么血孽,摊上这么个妈和这么个二哥。
临高考,还要被逼着给二哥洗衣服。为了给大哥凑留学的钱,爸妈连事先商量都没有,就把她那间屋给卖了。
苏明成问家里要2000块出去旅游,妈妈二话不说答应了。明玉为了高考想报个强化培训班,要1000块,妈妈的脸瞬间就臭了。
再追问下去,原来妈妈的打算是别考清华了,念个师范不是挺好吗?毕竟念师范不用学费。
这是亲妈啊?我养条狗还天天防他冻着怕他饿着呢。
可是你别说,虽然电视剧需要把情况写得极端一点,但苏家的妈妈,并不是毫无根据的杜撰。
恰恰相反,她是我们每个人的大家庭里都会有的角色。而这样的人,正是中国式家庭的悲剧根源。
我们先来搞清楚一个问题:妈妈爱明玉吗?
也许你会脱口而出:这还爱啊?
是的,她爱女儿。但这种爱是自私的爱,自大的爱,居高临下施舍的爱。比起一点都不爱,哪个更好,真的不好说。
她对女儿的爱,基于一种极度严重的偏见:重男轻女。
男生要出人头地,要养家糊口,够优秀,得支持,不够优秀,更要支持。女儿再优秀,将来还不是要嫁人?念那么多书花那么多钱,还不是给别的人家培养媳妇儿?
当一种偏见在脑海里根深蒂固,拥有偏见的人同时拥有对家庭成员的绝对控制权,刚巧这个霸道的人还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惨案就发生了。
苏家妈妈的故事,生活里处处都是。
我有一个同学,考上复旦新闻系,肯定不是什么差生。但她差点没上成。
不是因为几乎考砸了,而是填报志愿的时候,她爸爸硬是要让她学国经贸。理由很简单:工作好找,钱赚得多。
这种事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无时不在。
小时候被逼学钢琴,因为大家都学。高中时不许谈恋爱,谈了我打断你的腿。大学填什么文科,不怕赚不到钱吗?
所有这一切,都是我替你决定了的,不接受任何反驳:谁叫我那么爱你呢?我要把你人生的每一步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我想,类似的争执和绝望,在我们的成长过程里,每个人都多少体会过吧。
要不是她冒着和爸爸闹翻的风险,在交表的那一刻改填成新闻系,这种受控制的惯性会维持到几岁,还真的不好说。
城市家庭很多是独生子女,也许对因为重男轻女产生的矛盾感触不深。可放眼姑表亲戚都在的大家庭,控制狂的阴影依然无处不在。
每个家庭似乎总有一个人扮演“爱管闲事”的大家长角色:明明只是姑父或者姨妈,却总对你指指点点。
如果你内向,会说你没有出息,劝你父母对学业盯紧一点。念书时你考了好成绩,说你只不过是努力,又不是什么天生聪明,千万不能放松。
等你考上好学校,他们又改口了,好学校也不是什么专业都赚钱,你听我一句劝,毕业了还是要去做公务员。等你真的在各方面独立了,他们的问题就变成了:啥时候结婚啊?再不要孩子就太晚啦?
自己的儿子女儿未必管得多好,对别人家的孩子摆出一副“长辈”的姿态,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你沉默,问你是不是左耳进右耳出。你回怼,骂你不听老人言不识好人心。
然后啊,一通忆往昔峥嵘岁月就开始了:我当年怎么怎么样的时候……你现在这些我都经历过……听我的铁定不会错,我还能害你吗?
亲人诶,你自己混成啥样了心里没点数吗?到晚辈这里装什么英雄好汉?
大家都在气苏家妈妈的重男轻女。其实这只是偏见的一种。真正可怕的是,充满偏见的大家长,武断又不容挑战,无能又喜欢安排,明明处理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弱,控制欲反倒越来越强。
他们永远不会明白,成年人因为偏见而生的行为,会对一个敏感的孩子产生多大的影响。
他们也不会懂得,成年人需要的爱,不是我强加给你我想要的,而是我能够给你你需要的。
苏家鸡飞狗跳的根源,就是在原生家庭里,妈妈是一个太强势的家长,过度权威且无所不在。而爸爸是一个太弱势的家长,过度服从且形同虚设。
放到大家族式的家庭里,这种强弱配对同样适用。如果那个充满偏见的人刚好是个自以为是的控制狂,这个家庭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
但愿我们的父辈们能明白这一点。
更重要的是,希望我们为人父母的那一天,能避免重蹈这样的覆辙。
至于苏家怎么娶到这么好的媳妇儿,你们等我追完,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