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因此,在正式开始这本书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作者——陈更
作者陈更目前在北京大学力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是一位典型的理性工科女。同时也是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的总冠军,身上还有感性的文艺女青年的书香气。
网上有句话说的很好:陈更不仅仅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更是让很多人一接触就忍不住喜欢的类型。
左手诗词歌赋,右手智能机器,分别成为了作者柔软的左岸,和理性的右岸。
从今天起,我们就一同走进这位工科女博士的柔软的左岸,和她一同重拾诗心,感受诗心的美好。
陈更说:
“问我何所有,山中唯白云。岂止自怡悦,亦可持赠君。”写出《几生修得到梅花》,就是为了把诗词之美,说与你听。让原本艰难的生活,因为有诗词和诗心,而变得更可爱一些。
这本书里有曾经最让作者怦然心动的18首诗和23个诗人,这将是我们了解诗词的入口,帮我们一同探寻浩渺的诗词世界。
以前我们都知道,诗词可以用来凝炼表达:
登高望远可以说“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思念亲人可以说“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事业低潮可以说“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
但诗词里更多的是激励人心的赤子诗心:
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样的纤细入微,也有“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的执着。有坚强,执着,隐士,柔软,细腻,生活,离别,喜悦等等..
今天,是分享这本书的第一天。我们先来说诗心的十分之一——坚强。
诗人,多历尽磨难而百折不挠。因此,他们经大浪淘沙后的传世之作,往往带有坚韧的人性光辉,能穿越时空的距离,照进现实,照耀心灵,成为诗词的力量之一。
带着这样的期待,今天,我们会遇见两位诗人,柳宗元和李清照,一个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个是千古第一才女,同时,一个生于唐朝式微的年代被贬谪十四年,一个更是目睹了北宋的灭亡并饱受战乱之苦。
可是,他们不仅没有被不能承受之重击垮,反而转化、转移了个人的痛苦,将不朽的诗文留给我们。
让我们走近他们,聆听坚强的声音。
【柳宗元,生命的巢倾卵破】
柳宗元,是一个我们熟悉的名字,他的山水游记尤其称绝。柳宗元的磨难用两个字即可概括,“贬官”。唐宪宗即位,永贞革新失败,作为改革派的柳宗元被贬永州十年,接着又被贬至更偏远的柳州四年,最后病逝于此。人生中又有多少个十四年呢?他最好的十四年都消磨在江湖之远。
以现在来看,贬官似乎也不是多么了不得的事。湖南永州,广西柳州,可都是山清水秀的地方,出出差,旅旅游,多么惬意。
但事实绝非如此。先不说,古代交通不便,几千里的距离往往意味着永别;也不说古代文明落后,不同地方的城市建设、生活水平有天壤之别;单说柳宗元“河东柳氏”这样世家大族的出身,使得贬官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整个家族的事。被贬后,柳宗元难过的不仅是自己,他在给朋友的信里哀叹,从此家族墓园远隔千里之遥,再不能为祖先扫墓;从此看守墓园的人会弃之而去,恐怕祖先的坟墓会被放牧者的牛羊践踏,先人如何安眠;从此父辈积攒的家业,长安城西的良田与果园,会被人霸占;从此长安故居中先皇所赐的三千卷书,将不知所踪,再不能传承下去;家族蒙受的耻辱,难以言尽啊。
这些对朋友的肺腑之言让我们看到,贬官,对柳宗元来说,绝不只是换个地方当官而已,是丢弃祖祖辈辈的家业的过程,是弃守世世代代的根基的过程。
谁能想象他心里的绝望呢?家族荣誉感越重,此刻的愧疚就越重,曾经的荣耀越大,此时的打击就越大。于是,我们看到了《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天地之间,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鸟都飞尽了,什么动物也没有,什么人也见不到,甚至鱼也没有,一个孤老头子身处其中,钓的是那一点雪。他有多绝望?就有这么绝望。
当他来到永州,看到当地的环境,又遭到第二重打击。他借住的寺庙,“凫鹳戏于中庭,蒹葭生于堂筵”。鹤鹳嬉戏,野草疯长,和墙外的山野融为一体,真是破败地很有画面感,恐怕刘禹锡到了这里,也得连连摇头,作不出那篇《陋室铭》。而在寺院之外,毒蛇遍地,毒蜂乱飞,水田里的怪虫会直接从水中飞起来咬人,这是长安出生从小锦衣玉食的柳宗元平生未见的骇人景象。但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柳宗元走出了一条超脱之路。
【在小人物的智慧中自我救赎】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换言之,一个人该如何从巨大的精神痛苦中一点点释放出来,解脱自己?
柳宗元的自我救赎之路,其实颇可借鉴。那便是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小人物。
他用散文记下了这个过程。《捕蛇者说》里,宁可玩命捉蛇,也不愿承受苛捐杂税的老蒋,让他深切体会了苛政猛于虎;《种树郭橐驼传》里,懂得让树自然生长的郭橐驼,让他懂得了不合适的“勤政”会拖累百姓;《梓人传》里,杨木匠对建造房屋的整体把握,让他明白了把握纲要的道理与用人不疑;《童区寄传》里,被绑架后反而杀了两个绑匪的十一岁小英雄区寄,让他感受到风气虽陈腐但邪不压正。
他把这些小人物,都写在了他独特的寓言式散文中,意味深远,警醒朝政。同时,这些老百姓身上繁星般的智慧与光芒,也反射回来,照亮了他黯淡的心。
慢慢地,他开始尽己所能为这些艰难度日的老百姓做点什么,修学堂,凿水井,开荒地,废除奴隶制。以利他的善意,办落到实处的小事,一点点地积攒起成就感,成为他努力生活的动力。
他的心,终于平静了下来。
所以,在《几生修得到梅花》里,柳宗元篇的主题是一首平静的诗《晨诣超师院读禅经》。这首诗写在他被贬永州后第二年,就住在那座“凫鹳戏于中庭,蒹葭生于堂筵”的寺院里时,“汲井潄寒齿,清心拂尘服。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字里行间隐藏了柳宗元自我救赎的心灵密码,诗中有一种极为动人的淡定平和甚至愉悦,在那样的境遇里,这样的淡定平和,尤显动魄惊心。
正所谓“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李清照,留不住的半生心血】
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走到“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柳宗元只用了不到一年的光阴。他重民生,做实事,转移化解了自己的痛苦,获得了平静的心。虽然他只活了46岁,但他没有因沉沦悲伤而辜负自己的才华与抱负,得以跻身唐宋八大家,是唐宋八大家中寿命最短的一位。
命运的交响不舍昼夜,激荡不息,它总是要在伟大灵魂的养成之路上设置重重障碍,仿佛是天妒英才,也仿佛是为了帮助他们百炼成钢。
两百多年后,“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诞生了。这时大唐盛世早已覆灭为历史的灰尘,北宋王朝也已到穷途末路,终于在李清照四十三岁这一年彻底灭亡。李清照从此开始了多舛的命运。
柳宗元的磨难,我们概括为“贬官”二字,李清照的磨难该如何概括呢?你可能会说,国破家亡,失去丈夫,改嫁又离婚。其实,这只是一部分,她还承受了一种痛,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更为致命的痛——
当安定的生活不复存在,接踵而至地便是她珍藏的文物开始大量遗失。她再也留不住它们。
一切开始于公元1127年,李清照43岁,靖康之变,北宋灭亡,战乱从汴京蔓延开来,李清照所在的青州发生兵变,而这时赵明诚在江宁。
战火使家里所有物品包括十几间屋子的文物全部化为灰烬。危急中,李清照冒死从火中救出了少许字帖,包括北宋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之一蔡襄的《赵氏神妙帖》。
随后她带着救出的字帖南下与赵明诚团聚,路上又遇到劫匪,她怀抱着最珍贵的《神妙帖》,拼死让它逃过了被抢夺的命运。但是,故居青州的十几间屋子里的文物,就此消失。
然而,损失才刚刚开始。1129年,南方也不再安全,李清照45岁,赵明诚已撒手人寰。她为了保护文物,将两万多卷图书古籍、两千多卷的金石碑刻的拓本托付给在洪州的赵明诚的妹夫。
但这一年十二月,洪州即被金兵攻陷,她的妹夫护送太后南逃,李清照的所有文物毁于洪州的战火之中。
同一年,李清照带着另一批文物开始跟随着宋高宗的队伍逃亡。年近半百的她,从建康出发到镇江,从镇江又到越州,从越州又赶到明州,从明州上舟山岛,到了舟山岛上的昌国,乘船又到了台州,从台州的章安镇入海,走海路,一路又逃到了温州。
路途艰难,她一路扔掉了所有衣物、被褥,但始终带着所有文物。第二年四月,她将带着的文物寄到剡州,进献给朝廷,却正赶上当地爆发叛乱,平叛过程中,文物下落不明。后来李清照打听到是被一个将军悉数纳入囊中,再后来她听说这个将军不久也死了,而她的文物随着这位将军的死,又一次消失了。
【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
就这样,这对对文物怀有挚爱与强烈的责任心的夫妇,前半生一直在做加法,后半生一直在做减法,前半生一直在积累,后半生一直在损耗,就好像,竹篮打水一场空。被烧毁,被盗,被豪夺,被霸占,被捐献,所有文物被遗失的方式,他们都经历过了。就好像一把刀子,一块又一块地割去她的心。
她保护、运送文物时有多拼命,丧失时就该有多痛彻心扉,可是,在《金石录后序》里,她却只在文末淡淡一句:
“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
这就是李清照。这就是那些“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今日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为何独创一格的原因,这就是她在诉说哀愁时,却隐隐有阳刚之气,而与一般的离情闺怨不同的原因。
只有心里有一个大世界,对艺术一往情深,才会如此放下得失,在文学之路不断前行。今天,我们爱读她的词句,中学生将她的词作作为课文,因为她扛住了这些痛,文笔日臻圆满。
她写风景,笔触清新动人,读来温柔可亲。“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
她写心情,语气真诚质朴,形象娇憨妩媚,“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
她写相思,直入心底,感同身受,“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她孤鸾舞镜看着自己的憔悴,也咏出了千古绝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她走水路逃难时漂泊海上,面对海天辽阔,写下:“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清照,清光自照,这名字就已经预见了清冷孤单的一生。但不妨碍她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着坚韧的阳刚之气。
周国平说过:“我相信人有素质的差异。苦难可以激发生机,也可以扼杀生机;可以磨练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可以启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可以高扬人格,也可以贬抑人格,——全看受苦者的素质如何。”他说人有素质的差异,这种素质,便是生命的韧度。
今天,当我们走近柳宗元和李清照,他们用不屈的心与充满力量的诗歌告诉我们,他们具备这种素质,他们的苦难,激发了生机,磨练了意志,启迪了智慧,高扬了人格。
他们一个是地方官,关注身边生活艰苦却充满智慧的百姓,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在救赎自己的同时,也为民造福;一个是金石研究专家,文学创作者,琢磨艺术,让自己在艺术世界中如入化境。
他们一个着眼小处,一个放眼大化,他们都有最美的诗心。这些诗中伟大的灵魂,期待着与你相遇,也期待着见证,你战胜一个又一个生活中的挫折,然后一点点地,变成更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