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掌机就不得不提任天堂的GameBoy,这款1989年问世的世界上最畅销的电子游戏机承载了不少80后、90后童年。GB的游戏不计其数,若论及情怀,就不得不提Pokémon系列,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拿着自己的小精灵到处找朋友PK。正值前段时间在美国上映的Pokémon系列的20周年纪念电影版,那就来聊聊这个多年来在中国收获了大批粉丝的游戏系列吧:
1、Pokémon的中文名有4种:宠物小精灵、神奇宝贝、口袋妖怪、精灵宝可梦,译名混乱程度跟哆啦A梦有得一拼。
译名来自不同地区,香港及广府粤语地区主流译为宠物小精灵,台湾地区主流译为神奇宝贝,大陆地区的游戏玩家则主要称口袋妖怪。在2016年2月27日,任天堂统一了Pokémon的中文译名,为精灵宝可梦。
2、Pokémon的故事最初开始于1989年。田尻智,Pokémon系列的创始人,当时刚刚大学毕业,与杉森建一起成立了游戏开发公司Game Freak,最初是为红白机开发游戏的。
在一次机缘巧合下,田尻智结识了GB(Game Boy)之父横井军平,横井先生向他详细介绍了GB的连线通信功能,由此他想到了自己小时候与朋友们交换昆虫的游戏,进而想到如果做一款类似的游戏应该会大受欢迎,就此埋下了一个伟大系列的种子。
3、从1990年开始开发到1996年2月27日红绿版在日本发行,Pokémon的整个发行周期为6年,长的罕见。田尻智负责全部系统设计,杉森建独立设计了大部分的小精灵,增田顺一承担了全部编曲和音效工作。
期间,GameFreak公司经历了多次危机,项目几近夭折,就连最初项目立项时都有一番波折:一开始立项时,想叫胶囊妖怪,简称capumon,被任天堂数次拒绝,后来多亏游戏设计传奇宫本茂(马里奥之父)力挺,才得以研发。又怕与CAPCOM产生商标纠纷,最终才改名为Pokémon。
4、事实上,最终Pokémon能够开发完成,还是源于任天堂的大力支持,除了上面提到的横井军平的启发和宫本茂的力挺,任天堂还给GameFreak支援了很多人力,典型的就是石原恒和——现在Pokémon公司的CEO。
另外,【制作两款稍微有些不同的游戏版本以提高游戏销量和交换乐趣】这个思路,也是来源于宫本茂,因此为了表达感谢,所以游戏中主角的好对手才被取名叫做小茂~
5、1996年2月,红绿版刚刚发布时,销量并不是很好,直到玩家发现第151只小精灵的存在——没错就是梦幻!(香港译名梦梦)。
梦幻在最初其实是一个废案,严格来讲不应该出现在游戏中,当时的全部宣传也都显示只有150只小精灵,但是梦幻的设计师——森本茂树,非常喜欢这个角色,最终在游戏发售前3周,利用debug后剩余的一点空间,把梦幻强行加入游戏。
正常流程中是无法遇到梦幻的,只有发生错误后才能遇到,据说红绿玩家只有20人获得了梦幻。这种神秘性也带来了话题性,极大地推动了低迷的销量,到10月15日蓝版发售,游戏销量井喷,最终红绿蓝三版合计售出了1023万套。
6、截止到2017年,整个系列一共出现了725种小精灵,在所有小精灵中,历代的御三家(游戏中的三只初始精灵,属性均为草、火、水,故名)都比较有名。
不过,人气最高的还是得属受到动画、黄版、漫画三重人气加成的:皮卡丘!皮神不是萌,是萌出血~
皮卡丘是唯一一只由人配音的小精灵,也是少数在所有语言中名字发音都一致的小精灵,发一句【皮卡丘的表面是光滑的还是毛绒的】就能引发战争。
它的人气如此之高,以至于任天堂确定了官方中文译名皮卡丘之后,香港人民还要游行抗议(香港译名“比卡超”,为比卡超打call!)。
7、从1996年至今,Pokémon系列主线已经推出了25款作品,支线作品不计其数,出现在各种平台上。从第一、二、三世代的GB、GBC、GBA,到第四、五世代的NDS,再到第六世代的3DS,当然还包括街机、主机PC、桌游、手游。
游戏类型也非常丰富,除了主线作品的经典玩法之外,还有RPG、动作、策略、模拟养成等等,吸引了各个类型的游戏玩家,近年还推出了AR游戏,在欧美掀起一股大热,可惜天朝没法玩(T_T)
8、在Pokémon系列早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事故,比较经典的是动画38集的3D龙事件,那集动画中快速闪动的红蓝画面引起了儿童的光过敏症,导致635名儿童送医治疗,此事后来直接影响了日本动画的表现方式升级。
9、Pokémon系列可以算游戏史上最成功的系列之一,仅次于超级马里奥系列,到2015年9月为止,Pokémon系列的全部游戏总销量达2.79亿份,整个系列的总收入(包括动画、电影)为405亿美元,动画在93个国家播出,被翻译成11种语言。
而玩家们的热情更是高涨,比如用Minecraft重建Pokémon红,比如用上万卡牌拼个皮卡丘,再比如不升级通关游戏,在商业成功和粉丝狂热的双重buff下,Pokémon系列必将继续成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