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金刚5》的确烂。
上周六早场,精神百倍地去,睡眼惺忪地回。
扫一眼豆瓣评论区,满屏一星。
大家变着法子骂《变5》,我没意见,但今天,想跟大伙聊一个人。
五部《变形金刚》的导演——迈克尔·贝。
本想随便骂骂他完事,但动笔前,《变形金刚》花絮中的一幕,打动了我——
片场工作人员个个怀揣大声公,等迈克尔·贝一出现,便一窝蜂朝他砸去,场面十分欢乐。
为什么这一幕打动我?请允许我卖个关子。
事实上,我喜欢迈克尔·贝这个导演,在我看来,《变形金刚5》的乏味,不能全怪他。
看过《变5》的就知道,片子最大的问题,是剧本,尽管请了9位编剧,但剧情仍可以用“千疮百孔”形容。
不光新人物多(小女孩伊莎贝拉、薇薇安教授、日本武士金刚……)。
背景前史也多(亚瑟王传说、二战……)。
这么多人物,这么多背景,换成诺兰怕也讲不清楚。
所以,《变5》犯了很多低级错误,最典型的是小女孩伊莎贝拉,开场救下四个孤儿、执意和主角并肩战斗——顽强的女性形象。
可到了伦敦,她却莫名其妙地消失,直到影片最后才再次出现,成了全片最可惜的角色。
一个人物塑造到一半,扔了,结尾又拎回来。
这种超级bug,观众都看得出来,《变5》主创会看不出来?
他们急于铺开“变形金刚宇宙”,因为再不铺,怕就赶不上漫威了。
所以,不在乎电影质量,只在乎市场前景。
而迈克尔·贝,连带一起,也被骂了个狗血淋头。
更让我不平的是,从我喜欢上电影,迈克尔·贝就一直被骂,被影评人,被影迷,至于理由,无非老三样:
不会讲故事;堆砌感官刺激;缺乏创新。
这些批评我都同意,但我还是挺他。
因为,他的电影是为“普通观众”服务的。
我没有歧视的意思,但看迈克尔·贝的电影,确实不需要动脑筋。
铺天盖地的爆炸,惊心动魄地追车,也许看完,你不再记得故事,但那种激爽、痛快的感觉,却让人难以忘怀。
就像网友@千里不留行对《勇闯夺命岛》的评价:
全片135分钟,没有那一秒是让你上洗手间、喝水、吃东西的。从电影开始,观众就只会死死盯住屏幕,而放不下每一个场景。
总之,开场即是高潮。
这种痛快,来自于毁灭的快感。
13岁那年,迈克尔·贝在家里用鞭炮炸毁了一辆玩具火车,并用8mm摄影机拍下了全过程。这次爆破险些点燃了房子,甚至还引来了火警。
长大后,他的每部电影都少不了爆炸。
拍摄《变形金刚》时,制片人斯皮尔伯格曾说:
迈克尔指挥的大场面,充满了大规模破坏和爆炸,我看到每天拍的片子,没有真的变形金刚在场,都觉得大饱眼福。
因为,现场的爆炸就足够好看了。
拍摄《珍珠港》时,现场7秒爆炸350次,创下了最大规模爆炸戏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部电影最精彩的地方,不是对战争的反思,而是一颗炸弹从日军飞机落到美国战舰上,并引发爆炸的全过程。
而在《绝世天劫》中,一颗陨石即将撞击地球,而迈克尔·贝“拯救”地球的办法,居然是在陨石埋炸药,然后炸了它。
甚至有网友做了一套恶搞视频——《如果迈克尔·贝执导XXX》。
原来在大家看来,模仿迈克尔·贝很简单。
一个字,炸!
怪不得大家叫他“爆炸贝”。
但,他的电影不光有爆炸,在剪辑和视效上,他有自己的一套。
有人说,《变5》的剪辑一塌糊涂。
对,但又不对。
小时候看《勇闯夺命岛》,我就发现迈克尔·贝的动作戏剪辑很乱。
斯皮尔伯格御用剪辑师迈克尔·卡恩说:
动作片剪辑就像做拼图迷宫,每一个画面的切换都应该有它的逻辑。
所以同样是追车,斯皮尔伯格的镜头稳定、清晰,他会把追车逻辑——谁前谁后,主角从哪到哪,交代得一清二楚。
即使车型一样,也绝不会乱。
但迈克尔·贝的追车场面,为了凌厉的效果,会快速切换镜头,且镜头间没有明确的逻辑关系。
结果看着看着,你就分不清谁是谁了。
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一通眼花缭乱地追逐后,突然出现一个车内镜头,但我问你:这是谁?是主角,还是反派?
你很可能答不上来。
所以迈克尔·贝的追车戏,历来要用鲜亮的颜色,把主角和对手区分开。
不光追车,格斗戏也有同样的问题,有时一个动作,也要用多个镜头表现。
所以有观众觉得,《变形金刚》看到最后,就是一堆烂铁缠斗,分不清谁是谁。
但这种风格是好是坏,不好说。
《综艺》杂志影评人戴布鲁士曾说:
迈克尔·贝已经意识到,动作能量的连贯性能够取代逻辑。
而如今,斯皮尔伯格式的飙车,已难觅其踪影,而《速激》《谍影重重》,却都在用快速剪辑,做出命悬一线的窒息感。
迈克尔·贝,无疑是这种风格的先驱。
他是视觉狂人。
拍《绝地战警》时,剧本还没完善,就先把预告片拍了。
制作《变形金刚》时,他执意要把金刚做得复杂而逼真,而不是动画片里的大铁块。
世界顶级特效公司工业光魔,被他大吼:别用这种垃圾敷衍我!
《变形金刚》上映,记者问他首映的感受,他说:
那个拷贝曝光过度,色彩偏浓,红色调过重,我简直气疯了。
这种对视觉的精益求精,源于他的大学时代。
他毕业于加州艺术中心设计学院。这所学院培养过无数视觉艺术人才,包括执导《斯巴达300勇士》《守望者》《蝙蝠侠大战超人》的扎克·施耐德。
和扎克·施耐德一样,迈克尔·贝的电影画面,有股浓浓的“广告味”。
他的最爱有——
慢镜头。
围绕主角的旋转镜头。
夕阳的画面。
这些迈克尔·贝电影中常见的拍法,客观的说,好看,但烂俗。
为了追求动感,他的镜头常有滥用之嫌。
《绝世天劫》结尾,人类摧毁了撞击地球的陨石,一系列庆祝胜利的画面,拍得像公益广告。
前推镜头也被他滥用。
这种镜头通常用在大敌当前,或主角说出重要的话时。
可迈克尔·贝却不管,无论主角做什么,说的话重不重要,他都用。
他迫切地想要所有画面充满动感,即使与主题格格不入。
不仅如此,他还抄袭,《绝地战警2》冲下山坡,穿过贫民窟的画面,完全照搬成龙的《警察故事》。
抄了别人,又抄自己,《逃出克隆岛》中卸下卡车上的货物,攻击后方来车一幕,和《绝地战警2》如出一辙。
严格地说,他不是个艺术家,他是个车间主任。
专门负责生产电影,这种商品。
拍了二十多年电影,一直被影评人骂,却能部部大卖。
让人不禁追问:
只会玩特效、不会讲故事的迈克尔·贝,到底是不是个好导演?
我觉得,是。
因为二十多年的爆炸、追车、打斗,让观众对他有了期待。
这种期待,才是一个好导演需要的全部。
他曾想打破这种期待——《逃出克隆岛》。
一个深刻、充满悬念的故事,两个克隆人不愿做“有钱人的器官”,他们逃出秘密基地,去追寻新的生活。
精心布局,耐心铺垫。
却成了迈克尔·贝导演生涯唯一一部口碑、票房双输的电影。
这就是违背观众期待的代价。
这些年,迈克尔·贝越来越懂自己,他的电影,剧情越来越简单,但战斗场面却越来越精彩。
2016年,他拍了一部小成本战争片《危机13小时》。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2012年,利比亚一伙武装分子袭击了美国大使馆,枪杀了大使。
6名美国雇佣军奋战一夜,抵挡住了敌人的AK47、火箭弹、燃烧瓶、迫击炮等数波攻击,并在黎明时迎来援军,顺利撤离。
这部电影在叙事上没有野心,只是踏踏实实地把事儿说完,但出色的战斗场面,让它成为迈克尔·贝近年评价最高的作品。
甚至被网友拿来和《黑鹰坠落》相比。
所以,迈克尔·贝专注于战斗场面,对他,是正确的选择,对他的影迷,更是福利。
专注于技术和特效,不承担文以载道的使命,迈克尔·贝是好莱坞的“蓝领”。
说到这,我想到了我父亲,他是电气工程师,标准的蓝领,记得小时候,常有工友来我家,和父亲抽烟聊天。
至于话题,无非是邻厂的新机组、对政治的吐槽、对领导的抱怨。
迈克尔·贝的电影中,也有这种“蓝领”特质。
《绝地战警》是两个基层警察,因为查案,被上司逼得焦头烂额。
《勇闯夺命岛》是为国捐躯的军人,被国家抛弃。
《绝世天劫》是石油钻井工,把炸药埋进即将撞击地球的陨石,拯救世界。
《危机13小时》,是没有编制的雇佣军,成了美国大使馆的守护神。
《变形金刚》如今的主演——马克·沃尔伯格,也因平凡的形象、粗犷的气质,被称为“好莱坞蓝领”。
迈克尔·贝在片场,喜欢大声嚷嚷,《变形金刚》主演希安·拉博夫曾说:
你无法想象我们的工作环境,简直是世界末日,每天都有几百、上千人在一起工作,到处都在爆炸,导演身上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不能有任何犹豫,所以他必须大声说话,甚至叫喊。
终于,我可以说出,为什么开头那一幕打动了我。
因为我生长于蓝领家庭,也跑过混乱嘈杂的工地,而迈克尔·贝和“工友们”打趣的场景,这种氛围,让我倍感亲切。
《变形金刚》这样的电影,也是我当年的同事们,最爱看的。
如果说,美剧《纸牌屋》是给中产看的,迈克尔·贝的电影,就是给“蓝领”看的。
他们的世界,不需要多余的思考。
肉麻的风花雪月、扑朔迷离的政治危机、深邃的哲学意义,都不重要。
他们要的,只是下班后喝着可乐啤酒,看着爽片,度过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夜晚。
《变形金刚5》很烂,但迈克尔·贝这个导演,我喜欢!
(关注微信公众号:吴耀,阅读更多我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