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怪青春不爱茶
茶叶与咖啡、可可是世界公认的三大非酒精饮料。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大部分地区的中国人千百年来生活与文化的传承符号,还被人称为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饮茶习俗,都是从中国传播出去的。
但不可否认,现在中国的年轻人,喜欢咖啡、奶茶、可乐和其他功能饮料的远比喜欢喝茶的多。在这个张扬个性的时代,喝什么、怎么喝,只要喝的不是毒品,喝法不浪费,都无可厚非。但怎么样把年轻人吸引到喝茶这个既是历史传承、又是关系到国民体质健康的现实需要上来,值得茶界人士思考。
为什么年轻人不爱茶?家有小女,年近二八,我曾问过她为什么喜欢喝奶茶而不是中国茶,她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说:“茶叶苦,茶叶是老年人喝的,喝茶太麻烦了,再说你从小也不让我喝茶。”仔细琢磨一下她简单的几句话,似乎基本说出了年轻人不爱喝茶的原因。
一是从小教育与生活习惯的缺失。小孩子就像一块海绵,教什么就吸收什么,所以我们常讲“XX要从娃娃抓起。”喝茶这个习惯或爱好的培养也一样。但我把家里小孩上小学的必背80首古诗翻了个遍,也没找到一首写茶的,甚至连个带“茶”字的都没有,带“酒”字的倒有几首。其他课文里也没有与茶叶有关的。乡土教材里有讲到本地的茶叶,不过在以分数论输赢的当下,学校对乡土教材的教学基本是让学生们自己翻看一下就束之高阁了。另外一点,因为茶叶有提神兴奋作用,一般的建议都是7岁之前不给小孩喝茶。人对味道的选择适应都是在儿时确定的,茶叶恰恰无法在这个阶段进入孩子的饮食菜单。
二是饮茶方式与现代年轻人的生活节奏不相适应。与路边店3分钟就能买一杯冷热随心的奶茶或是咖啡相比,茶叶的喝法太复杂,携带也不方便。不要说功夫茶,就算是喝起来最简单随意的绿茶,也要坐下慢冲慢饮。就算你能抱着保温杯边走边喝,喝完去哪里续水又是一个问题,茶叶是要讲究一泡二泡三泡的,总不能泡一次喝完就倒掉吧。至于那种可以快速冲饮的袋泡绿茶,原料的低劣与成本的低廉不提也罢。所以,在这个时间成本远比经济成本重要的今天,年轻人更多的是随手可取地选择瓶装饮料、奶茶等快捷饮品。
三是文化内涵难以为大多数年轻人接受。咖啡让人想到浪漫,可可(巧克力)让人想到甜蜜,而茶呢,正如我女儿脱口而出的评价是“苦”,是老年人喝的。其实三大饮料的成分构成、对人体产生的生理功效是差不多的。茶界人士对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是引以为豪的,但到今天为止,要用几个字或一句话来概括茶文化,还是没有统一认可的表述。一想到茶文化,人们都会想到摆几张红木桌椅,搁一张古琴,穿一身汉服,弄一些禅意、修身等有点玄乎的东西。繁杂的中国茶道美则美矣,就是太不接地气。树阴下的大碗茶容易让人接受,可这粗陋的喝法,又入不了茶文化的圈子。
四是推广宣传没有找到痛点。“可口可乐”本身就是一句形神兼备的广告语;雪碧的“晶晶亮,透心凉”让人在夏天欲罢不能;“滴滴香浓、意犹未尽”一听就知道是雀巢咖啡;星巴克虽然没在中国的媒体上投放什么广告,但她的双尾海妖的LOGO在中国年轻一代中几乎无人不知,甚至发明出了“星爸爸”的昵称,年轻人对她的喜爱可见一斑。中国茶叶因为都是以地域划分的品种,很难有全国统一的推广。同一个品种,下面又会冒出一大堆小品牌,经常为了争谁最正宗“打架”。作为集各地茶叶之大成的茶楼这一业态,也是各自为战。要么在装修上一味求古,硬梆梆的实木凳子让人休闲也要“做筋骨”;要么扑克麻将啤酒炒菜,像个大排档。这样的环境虽然也契合一部分茶客的需要,但对年轻人就不太合适了。他们喜欢的是被沙发包裹的安全感,是在高脚凳旋转的随性,是现场能发几张带一点逼格的朋友圈照片。这些显然不能在前面所讲的两种茶楼里找到。正经喝茶的茶楼,穿着西装或休闲装都不太搭;喝茶捎带把饭也能解决了的茶楼,又显得没什么品位。相比上可与CBD、机场等高大上为伍的星巴克,下可在街头随便找一间小屋开张的奶茶店,茶楼在开店、运营方面的成本显然要难得多。
青年人是世界的未来。中国茶要吸引年轻的消费群体,也要大胆喊出“茶叶振兴”的口号,通过改革茶饮方式、开发茶饮新品、创新茶叶宣传、丰富茶文化内涵,让喝茶成为年轻人的主流选择,重振当年茶马互市、茶楼林立的盛况,使茶真正成为国饮。杭州是“十大名茶”之首西湖龙井的原产地,也是茶圣陆羽《茶经》著书地,还是苏东坡写茶第一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的创作地,更是国内第一个茶文化群众团体“茶人之家”的诞生地。杭州市域范围内茶叶研究机构云集,民间饮茶之风也较为盛行,有一大批热爱推广饮茶事业的热心人士,在这方面可以发挥引领、先试、探索等更多更大的作用。
一是要让年轻人从小对茶有印象。在坚持饮茶活动“进机关、进学校、进军营、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六进”,坚持编好用好各地乡土教材的同时,向2017年成立的国务院国家教材委员会建议,在小学生语文教材中,精选一篇茶诗、或与茶相关的短篇古文编入教材。也可以教材中以拓展阅读的方式列出。让小学生从小能受到中华茶文化的浸润。
二是设立全国统一的“茶节”。目前各地关于茶叶的节庆活动很多:开茶节、茶圣节、全民饮茶日、茶叶节等等,都限于某一地的行为,日期也不一致,没有上升到全国同庆的地位。端午、中秋等传统的节庆,从舌尖上的记忆到节日背后的传说故事、人文典故等,是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符号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也需要一个与之相契合的节日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可以政协提案建议等形式,建议对“谷雨”这一农历节气赋予“茶”的内涵,从国家层面确定为“全民饮茶日”,简称“茶节”。各地的茶事活动,可以根据当地农时举办,但要明确是围绕这一节日举行,在节日当天一般要有大型主题活动,以节庆促产业发展,强化国民文化记忆。久而久之,使谷雨成为比肩端午、清明的传统节日。
三是要突出饮茶“健康”的宣传主旨。绿茶是国际公认的健康食品,其他茶类的养生功效也是被科学证明了的。年轻人喜欢咖啡的浪漫,巧克力的甜蜜,也肯定不会排斥茶的健康。中国茶最早的功能就是用来治疗疾病的。现在的年轻人爱吃美食但担心体重增加、喜欢熬夜又怕黑眼圈,而低糖、少脂肪的茶叶,具有明目、生津、消食、利水、消肿等功效,正符合了年轻人对健康的追求。应当紧紧抓住这一核心关键,由国家部委或国家级社团组织统一做好“茶”的推广宣传,形成一个声音,普及放大茶的健康功效,把年轻人从碳酸饮料、色素汽水的用户群中拉出来,使更多的年轻人成为茶的“粉丝”,也助推国民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
四是要创新茶产品。现在一些食品企业都把与茶的跨界融合作为产品创新的方向,如奶茶、冰红茶、抹茶蛋糕、含茶化妆品等,以此来吸引年轻人的消费。而作为茶本身,却显得有些被动。要用“文化+、科技+、互联网+”等手段,创新茶产品,改革饮茶方式。如像立顿红茶、挂耳咖啡那样,发展高品质的袋泡茶。挖掘提升唐宋时期的磨茶工艺,使中国茶也能像咖啡一样粉末状快速冲饮,像番茄酱一样作为蘸料,像瓶装水一样可以方便保存与携带。同时,主动做好茶叶的全价利用、深度开发,拉长产业链和价值链。
五是要丰富茶文化的内涵。文化最具传承生命力,大众的文化生命力更持久。中国人饮茶的初心是治病、止渴,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境对茶会有不同的理解,得到不同的收获。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坚持传统,也要适应时代;既可以有阳春白雪,也应当包容下里巴人。所以,饮茶应当奢俭由人、繁简随意,不断提炼充实时代精华。吸引年轻人,茶楼的装修可以中西合璧,茶艺的表演可以贴近日常,茶事活动的设计要更符合年轻人的喜闻乐见。真正的文化一定是根植于生活、根植于大众的。
莫怪青春不爱茶,要让茶叶先爱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