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
最近有个考古大发现。
听说了吗?
就在今年的9月13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国家文物局公布了一个超级重磅的发现,那就是河南方城八里桥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这个发现直接又是一个证明夏朝存在的证据!
怎么回事呢?
先说重点!
这可是重新书写中国古代文明历史的大事!就在河南方城县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考古学家们在八里桥遗址揭开了一个古老文化的面纱。让我们看到了夏王朝南方一个重要的核心聚落。这为我们理解早期中国历史的复杂性提供了新线索。八里桥遗址位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战略要冲。这里是中原地区经南阳盆地通向江汉平原的必经之路。换句话说,这个地方不仅是南北文化交流的前沿,还是资源交换的枢纽。简直就是古代的交通要道和贸易中心!
其实,早在1975年,在方城的八里桥考古学家们就发现了夏代的遗址。八里桥遗址还是挺给力的;1986年,出土了一件石钺,这可是象征诸侯王权的宝贝;在2005年,人们又钻探了八里桥遗址,结果又发现了卜骨、石钺、石斧、玉斧、白陶爵等一堆好东西。看来,八里桥遗址真的是个宝藏!“二里头遗址发现的陶器种类,基本上在八里桥遗址都能找到。使用柄形器、绿松石,以及盉、爵等酒器的器用制度也类似,体现二者相似的审美。”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武志江是如此认为。
这次从2022年开始,考古学家们又在八里桥遗址展开了深入的发掘工作。他们发现了大片的同期文化遗迹。这些遗迹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布局非常复杂。考古学家们在研究这些区块时,发现了一个与二里头王都遗址类似的“多网格”布局。这些沟类遗存呈正规排列,将整个南部区域有条不紊地分隔开来。
有何重要?
大约从5800年前开始,我们现今的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化。开始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这段时间考古专家们划分为两个时代:古国时代(距今5800年至4000年)和王朝时代(距今4000年至3500年)。二里头遗址就是这个过渡期的重要代表。以前大家以为二里头遗址的街区是“井字形”的,但最新的发掘打破了这一认识。
在2019年,考古学家从“井字形”道路的西南路口开始发掘。陆续发现了多条城市道路和道路两侧的夯土墙。这些墙多与宫城城墙在同一条直线上或平行。考古学家推测,二里头遗址中可能不止“九宫格”,而是由若干方格组成的。这些方格分布在不同的功能区内,比如高等级手工业作坊区(如绿松石器作坊和铸铜作坊)和祭祀区。目前,已知的方格数量可能在12到15个之间,未来还可能有新的发现。
这种多网格式布局确立了都邑规划的基础框架。祭祀区、宫城区和作坊区这3个重要的区域恰好在中路,宫城区位居中心,重要遗存分布在宫城区的周围。完全符合“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的都城规划特点。这种布局显示当时的社会结构层次明显、等级有序,统治格局秩序井然。其实,这种多网格布局的理念和实践在夏代早期的遗址中就已经有所体现。
根据考古实践,瓦店遗址的聚落布局上可是下了大功夫!他们根据自然地形,把整个聚落规划得井井有条。分成了东、中、西三个封闭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功能。这其实就是夏代晚期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布局规划思想的早期实践。而且,在新密古城寨遗址还发现了一个夯土台基。位置在城址的偏中部,布局就像个庭院一样。看来,二里头宫室建筑的设计可能就是这样发展而来的。
看来在夏代早期,古人就已经开始尝试这种高效的规划方式了。不仅体现了统治者的智慧,应该还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当时应该已有成熟的规划思想和模式。可以说,多网格布局是夏代进入王朝时代的标志性成就之一。“八里桥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次级聚落模式,结合东边的望京楼遗址等遗址看,不同方向的次级聚落围绕二里头都城的分布更加清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良高说。
那么这个遗址还有什么更重要的发现呢?
各位朋友,我们评论区讨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