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 6月~12月 ‖
【1101复盘翻盘】欧欧
【小思】
十月,在日报里看到剽悍牛班的老铁做的复盘。她们提及牛班里分享了一段话,核心意思是:真正的牛人,是对自己狠,对别人好。“狠”,指的是“逆人性”;“好”,指的是顺应人性地利他。
我很喜欢这段话表达的意思。越是高手,越能脱离自身的思维惯性看世界,看问题越清醒、越辩证。
不过,关于“逆人性”,我的一个看法是:如果我们觉得一样东西“逆人性”,那八成是因为还没有做到。对于已经做到的牛人来说,这是习惯,不难,只是旁观者觉得“逆人性”而已。
就像李笑来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专栏里说到的:
如果一件事儿觉得需要努力、需要坚持,那八成是做不下去。因为需要努力、需要坚持,说明骨子里还是不愿意做的。
所以如果一件事被我们描述为“逆人性”,说明本能、情感和理智还没有达成一致,还未达到真正能做成的境界。
对此,要么训练理智——重新赋能,审视做这件事的目的和意义;要么唤起情感振动和依赖——不管是愉悦的情感也好,恐惧也好,通过回应本能和情绪,来持续地做一件事。这种训练,也是我需要持续锻炼的地方。
【做了啥】
工作:【做决策】品牌消费大数据探索试验的方向;【做执行】政府大数据研究项目对接。
社群:“读出生产力之剽悍好辩手”头期运营中,6种不同故事场景下的开场词,分别是
1026 记者发布会版:https://shimo.im/docs/nKOXci0h39QyE4Jg/
1027 新闻联播版:https://shimo.im/docs/xjc0B6lJ6AcOYZZ7/ 《【新闻联播版】10.27读出生产力之剽悍好辩手》
1028 舌尖上的中国版:https://shimo.im/docs/rIWYZGHIqgYUsNDX/ 《【舌尖上】10.28读出生产力之剽悍好辩手》
1029 名侦探柯南版:https://shimo.im/docs/zhWluO5IXvIvnFE7/ 《【名侦探柯南】10.29读出生产力之剽悍好辩手》
1030 西游记版:https://shimo.im/docs/u1c0gxr6IC4unQba/ 《【西游记版】10.30读出生产力之剽悍好辩手》
1031 决赛夜集大成版: https://shimo.im/docs/mc0UxDnFpI8s7yfY/(和李坚持共同研制)
读书:罗辑思维+FT头条+《三体III》+千聊分享
理财:关注所购基金收益变化
运动:早晚头肩部拉伸各6次+Jazz练舞
|十月|
#1021#
【今日小思】时代的割裂感
微博上有一则图文上了热搜:家中长辈不知道微信@人会直接圈出昵称,误以为是晚辈直呼其名,于是在群里训斥晚辈不懂礼貌,晚辈对此颇为无奈。图文下的评论都是来自年轻人的花式吐槽。
不管这是营销段子还是事实,这样的场景其实很典型:站在时代前沿的年轻人 VS 滑向时代边缘的年迈者。
或许几十年后的我,在生活的某一方面,就有可能是消息里的这位长辈。更别提即使现在,小我3至5岁的人所常用的语言体系和思维方式、所热衷的app和社区,我已经有陌生感。
这件事让我想到了至少3点:
一方面,最直观地,于自身,鼓励、督促自己持续学习、终身学习,避免落入窠臼而不自知的闭塞状态。尽管,在未来会越来越有限的精力分配下,我终究比不过更年轻的人学得又多又快,难免有落后于时代的知识盲区,但开放、求知的心态可以一直保持。
另一方面,于家中的长辈,学会理解来自他们上了年纪的局促与无奈,以及他们内心深处担心“无用”、“被抛弃”的仓惶感。
(这种仓惶感绝大部分表现为,总是想为子女做些什么,不管是帮了正忙还是倒忙。另一部分则形成一种对自尊的脆弱的自我保护和防御,当时代的趋势与自己的想法相反时,便忍不住批驳。)
此时,“终身学习”,可以作为自我鞭策的目标,可以作为对身边人的建议和鼓励,但不宜成为对别人的道德绑架。
还有一方面,客观地认识到时代面前个体智慧的渺小。我们需要极致践行终身学习,但就事论事,世界总是更年轻的人的,学会调整好心态,在需要的时候让出主舞台。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我们对自身成就大小的衡量,在于能够成就多少其他人,其实这样的心态并不难达成。
【今日事】
工作:数据产品论文改写+品牌进入新城市咨询方案框架复审+数据源检查&数据分析提纲确认
社群:和老铁就上期主题营的排运营情况私聊+爬楼“成长共同体”小组发言并反馈+剽悍牛班结班仪式榜单与流程单等宣传图设计
读书:罗辑思维+Financial Times头条
+《三体III 死神永生》(对于地球人类来说,这是好一幅波澜壮阔,却嗟叹无奈的生死存亡图景)
理财:定投购买
运动:早晚各6次腰肩部拉伸
#1002#
01.
最近翻看猫叔饭团中,关于“团队战斗力”的那篇清单,在看到“战斗力”这个关键词后,不知怎地联想起2014年的1月1日,还在英国留学时,我在QQ空间里给自己写下的“说说”:
“祝愿每一个人坚守信仰,在新的一年里成为一个更美好、更强大的你自己。拥有充盈的灵魂和富有战斗力的身体。”
那个时候自己很具中二气质,写下这样热血沸腾的愿景,简直是信手拈来;和现在,有点不一样。但所幸的是,如今回忆一下过去的4年,还好还好,一直在路上,没有走丢。
我们啊,总是强调“选择”的重要性,是的,我也认同,但我也记得这句话的后半句: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决定我们命运的不是一次选择,而是许许多多次选择的积累。这无数次的选择,取决于我们内心深处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是这一点,一路支撑我们走到现在,并走向以后。
02.
国庆节里,很多人分享了旅游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我看着心下痒痒,于是点开了一档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明星纪实综艺节目《奇遇人生》,希望通过镜头看看壮丽的风景。
这档节目的第二期,是主持人阿雅和飞行嘉宾春夏(内地最年轻的金像奖影后)去往美国追逐龙卷风。
做这件事,不能离得太近,否则会有生命危险;又不能离得太远,否则可能错过:气象图上常常会显示2到3个地方,有形成龙卷风的可能,这个时候追风者需要凭经验、凭直觉赌一把,龙卷风到底在哪个地方。运气不好的时候,错过是家常便饭。
所以在拍摄过程中,追风者们带着明星嘉宾不断地上下车、转移位置,但是始终没有真正追到龙卷风。由于缺少素材,导演组忍不住生出抱怨,春夏对此也感到很遗憾。这个时候,充满生活智慧的追风者Martin这样跟春夏说道:
“亲爱的,我不能为你们造出一个龙卷风,让你们拍摄;我能做的,只是带着你们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大自然。”
春夏一下便被触动了,释然了。
我也是。
我之所以被触动,是因为我知道我其实还做不到。
以我当前的年龄和心境,如果我的目标是龙卷风,我会对它充满执着、充满渴望,而“感受大自然”这句话,只有可能是当我真的不小心错过了“龙卷风”,自我安慰、自我鼓励时说的,而不大可能是在追逐的一开始,便完全做到举重若轻、怡然自得。道行,还待修炼。
但我还是很感谢能从这部综艺里,听到这样一句话。它再一次提醒我:
眼光放远,格局放大,立意放高。
|九月|
#0916#
1. 年轻人的竞争力
对于年轻人来说,最大的一个优势,是时代赋予他们的。对上一辈来说,很多辛苦耕耘才收获的,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已成了唾手可得。
比如互联网,比如编程,对于我这个年纪(90后)的人来说,尚且不是人人都觉得有必要学或愿意学的,但对于我的妹纸(97年),即将前往英国留学,在本科学分已够、大可玩乐的情况下,选修了Python。
听她的口气,编程是未来大势,这件事不是新知,而是常识,这个选择没啥了不起的。
“没有人永远18岁,总有人正当18岁”。更年轻的人的这种先天优势,让人忍不住有些恐惧,但也能激起人的斗志。
世界的主导权,总是会一代一代往下传递。不管我们在时间轴的哪一端,在历史车轮的哪一侧,想办法生气蓬勃地活着,总是没错的。
2. “美女”的妆扮
今天去完成了9月“心动计划”:为妹妹拍摄时尚街拍,作为她21岁的生日礼物。
我特别邀请了一位自媒体摄影大咖朋友,作为专属摄影师,在摄影小姐姐拍我妹妹的时候,我就拍她俩,乐哉。
因为观看、参与了整个过程,所以有一些神奇的思考和复盘,供大家一乐。
是否美女和五官、皮肤状态、妆容、穿搭都有关系。
1)面容
妹纸拍到最后,已是满脸的汗,如果说得狠一些,可谓“油光满面”。但最后一套look时,已是晚上,当她的面容隐在黑夜里时,仍然特别好看。
这就说明:
一则,她的五官轮廓自然是不错的;
二则,因为看不清妆容,瑕疵被掩去,亮点被放大,反而显出魅力;
三则,朦胧感促进美;
四则,黑夜里的社交毕竟是少数,通常人们都是在光亮处交谈、互动,所以,光轮廓美不够哦,要学会并善于保持面容的干净清爽,以及保持好的皮肤状态,是追求靓丽的现代女性的必修课。
2)穿搭
她今天的最后一套look,正符合穿搭的经典推荐之一。穿着露肩或露锁骨的黑色/深色连衣裙,点个红唇,从色彩搭配上来说,会非常瞩目,因为“黑(衣服)—白(肌肤)—红(唇)”,彼此反衬,相互彰显。
这个时候如果肩部或锁骨好看,就更加分啦。
但反过来,露肩露锁骨的衣服bug在于,比较容易被勒出赘肉(胳肢窝附近),这就对身材和体脂率有较高的要求。从这一点上来说,健身、塑形很重要。只是“饿瘦”的美女,是不行滴。
对于个头适中的姑娘来说,搭配上高跟鞋,美化腿型,是非常好的选择。而对于我妹妹这般两米大长腿,如果再蹬上高跟鞋,就是妥妥的超模范了,气场逼人——当然,日常生活中,出于亲近原则,不建议这么穿。
如果做个有心人,生活中留意一下自己怎样的style最好看,刻意积累,等到重要场合时就能得心应手。
#0910#
【今日思考】
周一这一天就做了一件事。
将之前撰写的1万多字的核心大数据产品主题论文,翻译成英文。麻烦同事帮助翻译了一部分,自己负责剩下的部分,并做统稿和排版。
尽管只做了一件事儿,但因为高度专注且成就感具体、明显,所以即使忙到凌晨才离开公司,心情却很惬意。
但其中还有两件事值得自己注意:
1. 消耗的时间超出原本的计划。说实话,实际用时会超出预期,这个结果本身,我也预料到了,因为这似乎是我一贯的风格。
即使翻译这项工作,对比我目前的核心工作来说,偏琐碎、价值低,但在执行过程中,我也会从格式、措辞到拼写等,尽可能接近完美,这是强迫症使然。
这其实未必是好事,因为它会抢占我做其他更高价值的工作的时间;但反过来想,正是因为领导知道我有这样的特性,所以会放心地将这样类型的任务交给我,并且收到后,不做复查,直接上交给行业协会。
但是有的所谓“优点”,对于别人来说是价值;对于自己,却是值得从两面来辩证看待的。否则,只怕优点在日后变为“陷阱”也不自知,历史上多有先例。
对我来说,如何把相对低价值的任务完成得又快又好,是一门一直“在路上”的学问。
2. 翻译途中,还发现了一件值得鞭策自己的事,就是英文能力的继续提升。
我回国已有三年,长时间待在非英语的环境下,降低了这项技能的使用频率,明显有退步。
对比从美国回来一年左右的同事,翻译更地道,速度也更快,我感到,重新打磨英语这把刀,有需要了。
像现在,如果只是阅读Financial Times头条,输入一些与工作不直接相关的英文内容,而输出和使用却越来越少(其实工作中也有用,只是都是中国人,彼此要求不会那么严格),这样的情况下,水平的提升(甚至说维持),都是受局限的。所以,“可可英语”感觉又可以重新操练起来啦,哈哈。
【最近干了啥】
1. 剽悍学霸、剽悍作品分别参会讨论,从意义、目标、执行,到落地后复查一一梳理,提出有效意见(我果真不嫌脸大)
2. “海豹101”给Top 3买礼物并逐一沟通
3. 每天爬楼一小部分战友复盘&牛牛反馈,并做笔记
4. 读书三件套:得到、罗辑思维、Financial Times
5. 填写日复盘矩阵
| 八月 |
#0824 简版#
“心流”的状态并不只限于一天内的某一块时间,还可以理解为一段时期内,对某一件事持续保持专注。
尽管每一天我们必须吃饭、睡觉,要做些其他事,而不可能只有工作;但是,当我们很认真地想要把一项工作出色地完成,视之为一段时期内唯一重要的目标,并且在其他诸如走路、运动这些可以“一心二用”的时间段里,也都想着那项工作要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时,你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心流”状态。
因为全身心地投入一项工作(我很喜欢英文里对应的单词dedicated),所以可以做到西瓜面前不见芝麻,平日里或许会觉得麻烦的事儿,在“心流”状态期间都会被弱化,心情也更加容易愉悦。
当提交了工作成果,从“心流”里脱拔出来的那一刻,感觉也相当舒畅。成就感像涓涓细流,转换为幸福感,心里一直悬着的石头终于掉地,又怎么会不痛快呢?
今天,我刚刚又从这样的状态中脱拔出来,心里很满足。这种满足不仅仅是精神状态上的,也是因为意识到,相关的技艺能力一定在打磨中有所提升,这是种双层的满足。
每隔一段时间,来一下“心流”的状态,大有裨益,何乐而不为呢?
【最近干了啥】
1. 两天内,根据自己执行的20场每场3-4小时的中英文深访,设计出3套流程调研问卷(中英双语)
2. 员工大会上向全员分享“大数据意识和主要数据源的应用”
3. 与社群设计组老铁一一私聊设计组近期内的活动,了解他们的想法
4. 日常读书三件套:罗辑思维、得到、Financial Times
#0805#
【每日思考】
01 社群运营对我来说,什么是我必须做的,是我最能做到、最能做好的事?在时间越是有限的环境下,找到这些事越加重要。
我不擅长投机取巧(此处褒义),每投入一件事都忍不住使十成力气。在此基础上,我选择做什么,对我来说就格外重要。
不仅仅是运营,本职工作上也是,我时常告诉自己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上述那些事上,换句话说,所接的任务、所提的议案,首先训练自己看懂背后的意义,并判断是否与前述的方向相符。有些一时心血来潮的建议,初觉心潮澎湃,但按捺住自己,走三步,再仔细想想,有可能是空中楼阁,也有可能时机尚不成熟,不是行动的好时候。
当然,我也明白,要谨防剑走偏锋,比如把大量时间消耗在做选择决策上,或者以“选择”为由,隔绝了自己拥抱多样性的可能,这样也不值得。这种平衡和分寸感,是门学问,需要长时间的修炼。
不过,尽管道理上看起来明白,但实际操作起来,觉得这道给生活“做减法”的题目并不好答。因为世上的道理千变万化,放在不同的if条件下,都有可能说得通,但是自己的心只有一颗,到底遵从什么,有的时候还是考验人生道行的。生而为人,但毕竟是记忆以来第一次做人,要提高做选择决策的能力,看来还要修炼修炼“远见”的能力。
此外,看到那些别人做了会受到嘉奖的事,有时就忍不住动心,想着为什么自己不尝试尝试?不是说做这样的尝试不对,而是说,如果只是纯粹的“跟票”,并没有创造出当我投入之后,比原来更多的“价值增量”,那么不管是于我自己,还是于这件事,或许都不是最优的考量。
02 最近有人夸,说我的行事方式有了很大的长进。
但是坦白讲,那一刹那我没有感到喜悦。反而第一反应是,奇怪自己并没有感到在专业或管理能力上有非常明显的提升,那么对方指的,到底体现在哪里?
我仔细想来,有一个潜移默化的改变是:
在增长见识的过程中,越发学会接纳自己,增加对自己的信心与定力,在此基础上,为人处世更加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越来越发现,绝大多数人都会低估自己。可以说,潜力的释放,有时就取决于自己愿意让自己释放,打开束缚自己的那道锁,然后让能量喷薄出来。
增加见识的过程,也是构筑、强化自信的过程。从前觉得这不过是一句套话,如今越发读懂了更深的意思。
【最近干了啥、在干啥】
001 重读、修改自己在共读营期间的所有打卡,打算整理成合辑,留作纪念,并以便未来时不时拿出来翻阅。
002 爬楼共读营期间管理组所有的【复盘翻盘】,并作爬楼小记。
003 设计组日常修图指导+学习老铁们越来越精巧的设计心思(真的设计得越来越美腻动人啊啊啊)
004 购买“红花榜”榜上有名者的童趣礼物,虽然过程贼痛苦,但看到大家在群里晒照时,很开心。
005 坚持每日读书三件套:罗辑思维+得到听书+Financial Times
006 坚持每日填写个人的复盘矩阵(觉得光顾着往下填写了,回顾的有点少)
|七月|
#0702#
【每日思考】
001 在新场合、与新朋友的交际心态
每一位通过正式场合相识的新朋友,都值得以最大的重视待之。每当进入一个新的社交环境,不论进入的缘由,如果只是抱着以旁观者的姿态坐在一旁,抱着“我就听听TA们聊,聊完就可以走了”的心理,那很大程度上板凳会“越做越冷”,“证明”自己确实只适合做这个场合的旁观者。而事实却并不一定如此。
一些时候,当我们觉得话题索然无味或漠不相关,交流对象与自己不在同个频道,不一定是因为对方不愿或不能提供让你感到有价值的内容,而是因为你没有充分地挖掘、激发出来。
打个比方,当我们进入一个交际场合,愿意将自己视作谈话的一份子甚至是主人公时,我们的思维转动速度会比“旁观者”心态时快很多,接话的水平也会比“旁观者”心态时高很多。因为此时,我们身为参与者,感到有义务对谈话的走向和效率负起责任。
当我们在以主动、积极的姿态融入交流的过程中,总能有意外的惊喜,不仅仅是发现对方怎么就突然“同频”了,还有未曾预料到的合作机会或学习机会,冒出来。
002 再多想一步:这些points属于知识体系的哪一环
至今为止,不管是以#复盘翻盘#的格式写的每日小结,还是自己的“复盘矩阵”,林林总总都已记录了不少思考内容。但这两天回头看,发现不管我的“反思”本身下挖得有多深,对于自我提升的直接作用还是稍有欠缺。
而欠缺的,就是再去多想一步:我体悟到、记录下的这些要点,对于我个人的知识树来说,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又意味着什么。
比如,是属于职场专业素养还是社交问题,是属于解决问题的高阶技巧,还是底层逻辑;我的思考是可以直接作为解决方案,还是只是一种思辨?等等。
每天的复盘思考,就像拼图的碎片,如果不摆到知识版图中准确的位置上去,而只是积攒了一堆碎片在手上,这将无利于实践中对知识点的调用,更多不过是满足了思维上的快感而已。所以,再多想一步吧。
【今日干了啥】
运营:
001 与点评组长对接,优化最佳推荐语撰写
002 梳理上半年成长情况
003 指导修改问安图设计
读书:
001 python 理论学习+实战 1h
002 剽悍公号矩阵+罗辑思维 10min
003 Financial Times 10min
【明日干啥】
运营:
001 继续帮助老铁提升推荐语撰写水平,为共读营做准备
002 共读营期间,四连专属“共读组”活动流程再梳理
003 指导修改问安图设计,外宣四连的主题设计活动
读书:
001 python 理论学习+实战 1h
002 剽悍公号矩阵+罗辑思维+得到听书 20min
003 Financial Times 10min
| 六月 |
#0623#
【今日思考】
001 这几天回味了“黑盒”、“白盒”这两种知识点:
黑盒,是仅知其然,是可以调用一个知识点,但对其内里的逻辑结构不得而知的状态;白盒,则是知其所以然,对它的理解是自下而上,从最底层开始一点点构筑完成的结果。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对绝大多数概念的掌握,其实都是黑盒,包括从小学习的语数英、职场上学习的专业技能,即使它们可以被我们非常熟练地运用,也不得不承认,在它们背后有更深层的支撑理论值得研习。不过,出于对“效率”的考虑,很多时候,能够灵活、准确地调用尽可能多的黑盒来解决问题,才是我们对一般理性人的要求。
黑盒知识,是社会精细化分工的必然路径产出,也是未来社会发展中,人们在成长中必备的技能。但是,经常提醒自己白盒的存在,定期留出一段时间给自己,去琢磨一些白盒的构成,能够让我们保持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和敬畏,并保持自身的谦逊、卑恭,以及保持对持续成长的欲望*。
* 【延伸1】每次看战友们的运营复盘时,好的点子会让人眼前一亮,但我仍忍不住去想,TA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怎样想到这样的解决方案的?所以,当有的人分享自己的思维过程,分享在什么样的问题下,who或者what给了TA什么样的启发时,阅读这样的复盘让我很过瘾。
*【延伸2】记得那次参观了某企业加速器的启动活动,那一帮人都是在各自领域内富有成就的,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他们也会有明显的知识盲区,甚至在他们投资了的领域内,也并非对个中情况总是一清二楚的。
这里倒不是要揶揄“投资人不懂行情,只知道投钱,反正有钱”,而是想从反面来解读一下这件事。
很明显,投资人、特别是创投人,一般下注都是赌一个“赛道”上的企业,而非只赌单一、零散的企业个体,换句话说,他们赌的是一类新兴崛起的经济体,比如O2O、AI智能、区块链……创投人们一路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他们对如何获益、如何做好自己的生存发展战略这件事,通透地掌握着一枚最关键的白盒 (当然,这里的“白盒”也是相对而言的说法),在此基础上,即使其他认知都是黑盒也不要紧,因为这枚白盒足够“安身立命”了。它就好比上次复盘中提及的“工”字型人才中的那一竖。
如果举一个形象的比喻,这枚白盒就像一棵树的主干,底部的根须抓住土壤汲取营养,躯干则向上生长。从躯干上分出的枝枝桠桠,是生长过程中有缘获取的种种黑盒。每条枝桠上都有可能结出漂亮的果,但树如果想不倒,主干必须要争取向下足够深,向上足够高。而以此对标,我自己离这样的状态,还有相当的距离,所以且行且努力吧。
【最近干了啥】
运营上:
001 设计组日常指导、管理组纪念册封面设计
002 点评组推荐语修改与指导
003 学习战友的过往经验分享
读书日常三件套:
001 得到听书 10min
002 剽悍公号矩阵+罗辑思维 10min
003 Financial Times 5min
#0607#
【今日思考】
01 “知识的深度”&“知识的广度”
这两者,几乎已成为循环论题。
互联网时代,知识体系的新生、发展延伸都非常迅速,这个时候“知识广度”是必要的,否则容易因为认知缺失而引发“全局观”的构建缺陷,影响决策判断的timing和效率;另一方面,正因为时代节奏快,在某一细分领域的深耕具有了稀缺性,这就使得“知识深度”也足够重要。
基于以上认识,今天的一些经历让我对“工”字型人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工”字的第一横,是懵懂时期有意无意的知识积累,方向性、目的性低,且很多时候是被引导、被要求的被动性积累;
等到知识量达到一定宽度与厚度,认知开始进化,这个时候我们开始有意识地在特定领域钻研,这时候是“工”字的一竖开始书写;
随着钻研的深入,其他领域的碎片知识,像被磁铁吸引般向那一竖靠拢,这一竖变得越来越结实、越来越长,与此同时,我们的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越发强悍。
当这个领域被一个人基本吃透的时候,TA的元认知会告诉TA,原来很多领域在底层逻辑上都是打通的。复制、迁移、跨界嫁接,都不在话下。
相比T字型人才,工字型人站得更稳,因为“根须”牢牢地抓住地面。
02 有趣的经历
是一段“神奇”的聚餐经历,让我产生了上述思考……
中间介绍人是一位从中专一路考上博士、逆转人生的牛人,同时也是做VC创投和企业加速器,曾和合伙人出手拯救过不少濒危企业的职业投资人。
他“别出心裁”地安排年轻人在他们的新股东大会上见面,包括一位93年的投资人小哥哥(宅米创始人,在宅米被美团收购的那年,他也实现了基本的财务自由),以及来自相关领域的其他学界博士和业界前辈(内心OS:这是产学研一体化啊)。
现在回想,依然觉得这个安排好神奇——可能这是他们这一行人的办事直觉,谁知道什么人以后会不会成为重要的人脉呢?既然要见面,干脆和圈子里的其他人一起见一见。见面后交流的过程中,果然发现了一些意外共同认识的好友,以及各自所属企业上潜在的一些利益共通点和可能的合作机会。
但实话实说,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样的圈子,且不是以采访者的职业身份,而是更直接随意的闲聊。由于这个行业我基本不熟悉,一开始不知怎么搭话,尴尬且局促。但很快发现,他们投资过的一些品牌,以及所践行的商业模式和思路中,有一些我熟悉的东西,这个时候就要求“知识广度”发挥作用了——起码对话双方先形成共同的意义空间,能够互相接过话头。
然后,适当地往我自己相对更熟悉的方向上引导话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避免完全是长辈照顾晚辈式的“尬聊”[捂脸]——这个时候,则是对“知识深度”提出要求了(感觉这次还做得不够好,没完全放得开,也不够自信)。
如果到了实在听不懂的地方,就乖乖地安静坐着,配合点头、惊叹(题外话:坐姿很重要,即使听不懂,也挺胸抬头、气沉丹田地坐着,避免人的精气神显出颓势)。
这样一场聊下来,整体感觉还不错,不似以前在陌生的局中会露怯的状态。当然,事后一复盘,发现还是有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默默拿小本子记下,继续敲打自己。
【今日做了什么】
01 指导设计组员修改问安图
02 和多笑笑沟通设计组分享的提纲和细节
03 设计数据统筹调研问卷
04 和企业加速器圈子的人聊天
【明日做啥】
001 点评组沟通+发布简书写作最佳
002 数据统筹继续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