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简直就是一本有催眠作用的“天书”,不愧为一位高度自律的终身未婚的宅男的神作,为了调和历史上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争论不休,提出“物自体”和“先验论”,西方哲学史起点是追问存在,理性主义是用演绎逻辑去推倒,有数学的逻辑工具,而经验主义则是以人的体验来做总结,即归纳的方法,而到康德出现了颠覆性的概念,有哲学里“哥白尼”式的颠覆,认为本质是不可真正认识的,人眼中的苹果是红色的,而在蝙蝠眼里的苹果就可能不是红色的,因为人的对于颜色能光波的波段是有范围的,你眼里的世界跟世界的本质是有区别的,你看的只是世界的表象,而中国佛家只说了一个字“空”,缘起性空的空,风未动,幡未动,而是你的心动了。
论必然性与偶然性,因果,逻辑,佛家也说一个字“缘”,就是又有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
关于批判:康德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批判三部曲,西方哲学到科学传承的都是批判,怀疑精神去推进,这就很容易理解,即使像心理学这样学科,都是荣格批判老师佛罗依德这种情形都是比比皆是,而中国哲学史多以传承,多以尊师重道为主,在传承基础上去改造,例如:儒学,到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再到清末王船山等,其实本质还是在传承基础再改造,不是去推倒前师,纯粹地彻底地批判,即使张载的横渠四句也是“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是在继绝学,而不是全部推导的批判推进,也是少有如《荀子》式的批判精神:“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青出于蓝胜于蓝”,也有对各家学说的明确批判,始终在继承孔子,批判显得很并不激进。这是中西明显差异之处。
关于方法论,逻辑演绎,还是归纳总结,西方出发点始终落在自然上,思考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苹果为什么是红色的?苹果怎样去定义?,发明数学工具,其实中国的八卦,阴阳五行也是演绎的工具,归纳也是在人之间的故事,历史故事的归纳,“秦人不暇自哀,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关注都在人伦关系处理上。
关于伦理道德:康德提出义务道德概念,实际是从自己高度自律来定义,真实确实很难普及,比较大部分普通人,不能如机械式的在一个地方宅着规律性的生活,德性道德,和功利道德更适合普及,德性以孔子“仁,义,礼,智,信”为代表,功利道德实际上工业文明社会普及得更广,跟契约精神如出一辙,西方追求的幸福一定程度是自由,是个体的自由,而中国人的幸福感是来源于人伦关系:忠诚国家,父慈子孝,举案齐眉,情同手足,高山流水,关系和谐即为幸福,至于自然之物,不必深究,苹果能吃就好,只关心甜不甜,人与自然,天人合一,有上林苑去打猎,而不把动物关在笼子里去观赏,最后追求自由的西方,在不断改造式去剥夺自然的自由,不在乎自由的中国,更愿意还自然以自由,最后借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一句名言:人生而自由,却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枷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