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对嘀嗒出行(乘客端)做了一份简单的产品提要报告
体验环境
产品名称:嘀嗒出行
体验版本:v8.3.1
体验设备:iPhone X
操作系统:iOS 12.2
体验时间:2019.05.26
一、产品概述
1. 产品定位
旧:嘀嗒拼车——顺风车+弱社交的移动出行平台
新:嘀嗒出行——出租车+顺风车的弱社交移动出行平台
2. 产品介绍
嘀嗒出行是一款致力于做顺风车和出租车的出行类 APP,并融入了弱社交元素,以“让出行变得愉悦和有趣”为使命,致力成为“用户使用顺风车和出租车的第一选择”。
3. 用户需求分析
3.1. 目标用户
想要出行更方便和实惠的普通人群
3.2. 用户特征
主要用户为男性用户居多,占比 75%,猜测是因为女性用户对“拼车”业务会更敏感,更注重安全问题,这应该是主要原因,而男性用户则不太在意。并且女性用户可能会更节约,所以更多的选择是公交+地铁。男性的社交需求也会比女性更加的强烈。
用户的年龄集中在 31-40 岁之间,猜测是因为 31-40 岁及以上的用户来说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无论是出租车或拼车都是不错的选择,更在意效率,白领和商旅人士居多。而 30岁以下的多为职场新人,经济能力一般,更适合地铁+公交。
主要为沿海城市的用户居多,猜测可能跟生活节奏、推广和用户的接受程度相关,如沿海的用户更容易接受新事务。并且沿海地区的生活节奏更快,压力更大,天天挤地铁和公交很心累,而普惠和新颖的出行方式让用户更能接受和青睐。
总结:
从比例较大的用户性别区分来说,目前还是存在着拼车的安全问题,可能这是一个持续以来都比较关注的问题,但也比较重要的突破口,如果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掉,用户将会上涨很多。而年龄便中年化是否可以认为是更多的普通白领或者商旅人士,提供一些针对新的功能服务。
3.3. 用户需求
基础需求:
1) 希望出行能更方便和轻松
期望需求:
1) 希望打车能更便宜和实惠2) 希望打车能更有安全保障
兴奋需求:
1) 路上不寂寞,能认识更多的朋友2) 等车时间很快
3) 司机服务好
3.4. 使用场景
4. 行业现状
4.1. 市场现状
从 2010 年开始至今的流量较大的网约车大致发展路线图,目前主要分为三类形态:
1) 以神舟专车、首汽约车和曹操等,做专业+豪华市场;
2) 以滴滴、美团、嘀嗒出行(出租车)为主,做专车和出租车市场;
3) 以嘀嗒出行(顺风车)为主,做顺风车+拼车市场;
可见几乎涵盖了所有市场上的出行服务。通过早起的“烧补贴大战”,最终存活下来的就只有几家,而滴滴收购 Uber 中国后,更是逐步在扩大生态,稳固龙头位置。市场逐渐稳固,而嘀嗒拼车 2014 年通过顺风车起家,在 2017 年接入出租车市场,通过顺风车+出租车的模式,使自己在市场上有很大的竞争力,并且一直有不错的业绩。在 2018年滴滴因为顺风车事故,无限下架顺风车业务,此时嘀嗒拼车则顺势在顺风车业务上占领高地,但同时也高度紧张,目前在晚 11:00 至第二天凌晨 5 点是无法使用顺风车业务的,尽最大可能的规避此风险,因为只要有顺风车的事情发生,必然会掀起大浪。
截止 5 月份,日活约在 170w,在 51 期间用户对车需求量大,有明显上升,随后逐渐放缓。月活在 800w,呈下降趋势,导致的原因可能是价格、补贴、活动和监管等原因造成。
从排名上来看,应用(免费)榜上因为竞争激烈,但还是能稳定在前 100,在旅游榜一直都是前 3,可见 ASO 或者运营还是做的很好。
4.2. 个人思考
在很早以前市场上的黑车不断剧增,出行市场极度混乱,到网约车出来后被逐渐遗弃。网约车整治了黑车,换句话说其本质是黑车涌进了网约车,虽然网约车也在不断规范,但网约车的缺点还是很明显,主要为安全性(司机素质/汽车质量)问题和专业性(司机技术)问题。因为出行服务是三方共同发力,司机端、乘客端和平台方,在竞争激励的市场上,各平台提供的服务大致相同,则通过差异化来提升壁垒,如减少用户等待时间,导致网约车的急剧扩增,直接影响到出租车市场的萎靡。而嘀嗒出行则是看准这个市场,因为出租车行业是传统行业,用户已经早就习惯,并且出租车能带来的优势不是网约车能够比的,大概整理如下:
可以看到其出租车的优势直接解决了用户最担心的安全性问题和专业性问题(价格问题其实不会差太多),但其劣势也很明显,不过如果能够把这些劣势解决,那么出租车行业将会再度爆发,也可以从布局上来看,嘀嗒拼车极大赋能出租车,也是看到了这一点,解决方案大致如下:
二、产品分析
1. 产品结构图
从产品结构能够看出,产品虽然已经迭代到了 v8.3.1,但整个产品的架构还是很清晰,符合产品的定位,突出核心打车功能,并不断的打磨核心功能。
2. 产品业务流程图
3. 产品功能流程图
4. 功能分析
嘀嗒拼车的主要功能很清晰,主要分为出租车和顺风车功能,这里简单对出租车部分功能简单分析。
4.1. 打车页
功能:
主要包含抽屉菜单、消息、活动、大地图和打车模块。落地页为打车页面,且默认为出租车,可见公司的重点核心业务在出租车业务。相对于以前则将底部的 Tab 去掉了,直接突出了核型功能,用户进入 APP 则能直接感受到产品带来的价值。
1) 大地图:用户能更方便的去定位地址,也告知用户大约所需要的等待时间,并且把周围的车辆信息也展示出来,告知用户当前周边的车辆环境,减少用户的焦躁心理。用户不止能手动输入定位,也能使用大头针在屏幕中间进行精准定位,非常贴心。
2) 活动:在地图中间悬浮活动模块,可以告知用户当前的一些优惠等,这里没有使用Banner 是因为其所占区域太大,严重影响用户观看地图和定位。
交互:
打车业务在当前页面从底部弹出,而不是进入下级页面,对用户来说减少了层次感,体验也更佳顺滑。大地图给用户很好的视觉体验,附近的车辆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移动,有更加的真实感,及时告知用户当前周围的车辆情况。用户能够滑动地图,放大和缩小,方便用户精准定位。功能菜单采用抽屉式的布局,减少界面的空间。
4.2. 出租车首页
功能:
出租车打车模块主要包含预约、起止位置、推荐目的地、橙星出租车调查、车主招募、出租车搭乘须知、企业入住和好友邀请。
1) 预约:用户包含两种情况(立刻出行或预约出行),所以这里提供了预约功能,满足用户的期望需求。选择预约后需要选择预约的时间,然后步骤和立刻出行的步骤是相同的。
2) 起止位置:用户除了能够在大地图上进行手动精准定位,还能通过输入地点,起始地点默认为当前的定位位置。
3) 推荐目的地:将常用的或热门的地址作为推荐,减少用户的操作。
4) 车主招募:当车主填完信息后,将开启车主模块,不用再下载客户端,减少获取车主的成本,大大减少流程。
5) 企业入驻:也无需再下载客户端,减少获客成本和流程。并且企业版对公司来说是很有利的,能够极大的把控报销等问题,解决虚假报销,而乘客也无需再繁琐的提供报销单等问题。
6) 好友邀请:拉新功能,通过好友拉新,增加分裂速度,大部分产品的常规功能。
交互:
所有功能的操作都很流畅,推荐目的地采用横滑的方式,大大的减少了界面空间。从打车的主要动能外,其余功能都放在下面,这种布局容易造成页面太长,所以最后的企业入驻和好友分享采用横滑也是因为页面拖的太长。
4.3. 车费详情页
主要包含时间、起止位置、里程数、预估车费和常见问题功能。
1) 时间、起止位置:再次告知用户出行详情,再次确认订单内容在。
2) 里程数:辅助用户对路费计算有一个心理计算,对于一些敏感的用户会比较有用,如担心是否绕远路等用户,能够打消他们的顾虑。
3) 预估车费:通过预估最低和最高车费,告知用户一个区间范围,让用户有一个心理预期,促进用户下单。并且在下方有提示,告知用户预估价格仅供参考。
4) 常见问题:用户在下单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在这里能够解决,解决用户顾虑,提高
下单量。
三、商业化
1) 抽成:目前从网上了解到,顺风车市内抽成 10%,跨城 5%,出租车或许也会有低额的抽成但目前不了解。
2) 广告植入: 通过首页的广告入口和顺风车的 Banner 内植入广告,不过猜测效果一般,毕竟隐藏的比较深。
3) Saas 平台:为出租车行业的企业提供个性化需求,如接单收入、投诉订单、司机取消等运营数据支撑,解决企业问题。
目前了解到的是这几个商业化模式,在今后肯定还有更多的商业化模式出现,也有可能不止做顺风车和出租车,做其他的衍生产品,总之前景和市场还是很大的。
四、如果我是 PM
1) 用户在打车、等待接单和等待司机时,其实会有等待焦虑,可能会迟疑,导致减少下单。或者订单取消,如果是恶劣天气等待的时间则更长,焦虑感会倍增。
建议:可以学习饿了么,在恶劣天气下,打车界面会有相应的恶劣天气动效,并告知用户需要等待更长的时间,从而减少用户的心理焦虑,减少流失和取消,提高订单量。
2) 顺风车拼车始终会有安全问题,对于某些用户来说,他带有社交需求,每次都是陌生人,对他来说很期望,但有的用户比较内敛或者胆小,则不太喜欢陌生人。
建议:将时常拼车的拼客和司机,可以组团,组成固定模式的拼车队伍,对司机来说也更放心,不用担心乘客的素质问题,对乘客来说也更放心,也能搭乘社交目的,从而整体提高订单量,并且以后可以往社区发展,提高用户的粘性。
3) 很多时候在等车的时候,可能定位不准,或者口头描述不清楚所在地。
建议:消息内增加拍小视频或图片功能,能更准确和形象的看到对方的位置。
五、总结
整个出行市场格局大致确定,各垂类产品也相互把持自己的市场,但在未来肯定还会有更大的竞争,比如以后的新能源交通工具或者更先进的科技。对目前来说嘀嗒出行已经占领了出租车和顺风车市场,但总的整治还是需要继续努力加强,毕竟对于安全来说不能出一点马虎。出租车行业最迫切解决的是服务,顺风车最迫切的是解决安全和订单量的问题,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了,相信嘀嗒会有一个更高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