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事物符合正态分布(如下图),比如特别有钱和特别穷的都是少数人,而大多数人都在中间位置;学校里成绩特优异的和成绩超烂的学生也是各占两极,大部分孩子都在中间水平;公司里年底做绩效考核也一样,特别类拔萃的和特别差的员工比例都不高,大多数人处于中位;所以说白了,我们绝大部分人都在下面68%那一块区域,就是一普通人。
但是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应该是很特别的”, “可是多数人又不愿意承认,因为觉得承认之后自己活得没有价值。”
曾经有一位同事,当年他的上级对他的评价是“干活是把好手”,但也就是这样了。但这位同事一直自视甚高,从外形到内心全都展现无遗:与人交流时下巴微抬,如果站着则眼神略过你的脑袋,双手插裤兜里,没两分钟一条腿已经开始止不住得瑟了,如果恰好坐着那必然是一条腿架到另一条腿上,同时还要不停抖着,上身全部后仰,谈笑风生的称呼比自己高若干级别的同事为老杨,老张之类;到了工作上好容易升成了经理,瞬间变成了二传手,是个甩锅好手,一开口必是抱怨或满嘴假大空,讲不出啥干货。渐渐地,连他曾是个干活好手都已经被忘却了,余下的只有大家都对他的轻视和不满。
九边在书中提到他师兄做高考培训研究历年真题后总结出来的结论:“一个人能做对教科书上面的任何题目,他就达到本科水平了。如果 一个人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提升,就有希望考上‘211’类的学校了”,所以“90%的孩子智商都差不太多,一个孩子能否考好,关键是他在高中的时候是不是一直在做‘有效练习’,也不是有没有把的东西练习足够长的时间。”
看上去这么简单的事,为什么现实当中那么多孩子和父母都很痛苦抓狂呢?因为“大部分人认为自己非同凡响,要做就做有难度的事,对最基础的事情不屑一顾。”
我前些天还问儿子呢:你数学书上的题都做过一遍吗?
书上的题那么简单谁会去做啊?儿子反问我,于是我又看到了一个典型例子。
社会上的补习班也是看准了家长和孩子的这种心理吧,或是觉得自家孩子天赋异禀,不补点高难度的孩子吃不饱或是比别人少见识了; 或是觉得自家孩子成绩一般,赶紧要再补点课外的帮孩子把成绩拉上去。“殊不知,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都是相互联系的,你掌握不了这些基本的,你就没办法向前走一步,更何况挑战有难度的,你的水平一直就被锁死在基础区。”其实还不如坐下来,好好将课本上的知识吃透。
成年人不妨多参考九边的结论:“我这辈子最豁开朗的时刻,就是意识到自己是个普通人。因为我记性不太好,所以要多做笔记;因为我智商一般,所以要笨鸟先飞,不仅先飞,而且要多飞,多重复几次,反而记得更熟;因为我读书不快,所以要慢慢看,尽管看得慢,但是投入时间量巨大,也能开成规模优势。”
我愿做那个普通人,学习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