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消费观啊,很古老的,毕竟是伴随着改革的春风成长起来的一代,父母的消费观已根深蒂固,不知不觉间我也继承了基本格局,那就是,小气。衣食住行,方便至上,不追求格调,不讲究高雅,曾经也担心被人笑话,决定去商场里买高大上的衣服,可昂贵的价格还是让我数次折戟而归,不但钱包接受不了,心理也实实在在在无法认同(想来想去,首要的制约因素还是钱包)。曾经还因为不愿随礼赖过同学孩子的满月、开锁礼。
现在商家很爱讲一个故事,中国老太太一辈子省吃俭用,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临死时,把钱留给孩子,美国老太太花着借来的钱到处游山玩水,好吃好喝,到死的那一天才还完借款,满意地闭眼了。很明显人人都不想做中国老太太么,太TM憋屈了,于是各种消费贷、花呗、信用卡、卖肾卖卵裸贷纷纷支持起了人们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先进理念。对于消费这个小事,我一直秉行摸着家底花,不提前花,不超水平花的理念,觉得为一时的虚荣赌上明天太不值,万一明天有别的、更紧急的支出呢?
“不提前花”这个理念用在消费上或许没错,用在投资上却有很大问题,用经济学的理念来说,是不懂得使用杠杆。第一次买房时,不懂贷款,自己的储蓄加上借款买了一套小房子,过了几年亲戚家的孩子买房子,贷了款,他的父母愁得晚上睡不着,动不动唉声叹气,借了那么多钱,哪年月才能还清啊!我佩服他的勇气,更佩服他的思路开阔,勇于负债,不像我这么局限。现在想来,如果那时用贷款买一套好一点的房子,才是赚到。
现在有一句挺时髦,挺有底气的话:能用钱解决的都不是问题。在我们的父母那个年代,钱是最贵重的东西,能不花就不花,非得要花钱时,还要再想想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省钱,如果有,自然采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人情社会的形成,你找我办点事,我找你帮个忙,能不花钱而办成事是能力的体现,是光荣,有人脉不用而花钱,那真是太傻了。但现在的人们不同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走的越来越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薄,许多人宁可花钱也不愿意落人情,我举双手赞同这个理念,花点钱能解决的事情,搅和了人情好麻烦,否则,钱是省了,心更累了。
我还会用钱来买方便。有一阵孩子对希腊神话故事感兴趣,有个公众号讲希腊神话故事,讲得风趣幽默,把复杂的人物关系捋挺清楚,我觉得挺好,就买了。我弟听说后笑话我,免费的到处都是,为什么要花钱?嗯,我也知道互联网上免费的资源挺多,但我不愿意花时间去找,我愿意花钱去买方便省时。不过能省钱我还是愿意省钱的,有一阵子孩子又对蒋勋的课程感兴趣了,一套好几百,我在淘宝一搜,只需10元,惠而不费,马上就入手了。
所以我比较容易接受知识付费,和点外卖需要支付跑腿费是一个道理,别人付出劳动,自己得到方便。有了高质量的读书平台,我可以很方便地在早上做饭时听书,不用花费时间去找资源,也可以听到自己平常不会主动接触的书,我很喜欢这种方式,只是有点遗憾,满大街都是外卖小哥穿梭不休填饱肚子,为什么想要填饱精神的人却没那么多呢?我很少点外卖,对卫生方面的担忧是一个因素,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觉得贵,自己做饭省钱多了。
迄今为止,我花钱上的课有:瑜珈、古筝,还学过朗读,婚礼主持,有的我喜欢,坚持下来了,有些没有坚持下来,但也不后悔学习,多少有所得,也知道了自己能力的局限,也知道了任何事情都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对其他人多了一些包容。
我也比较能接受保险,很多人不接受保险不是因为它没用,而是觉得万一用不上就亏了。我当然也会有侥幸心理,但保险的人有一套说辞,车辆还要隔一段时间保养一下,咱们人是比车辆贵重的多的东西,为什么不花点钱保养一下呢?有的人认为锻炼身体就是保养,但我更害怕万一,万一生病,万一灾祸降临,怎么办?这次老公出行前反复问我保险的事,那时候真恨不得时间倒转,买上几百万的保险,他会比现在放心的多。
因为小时候花钱都需要考虑必要性,经年累月的熏陶之下,享乐性支出很难出现在我的消费清单上,家里没有什么装饰性物品,外出娱乐基本没有,也很少去看电影,只有当孩子提出时才会一家人一起去看电影,带着老公这个四十岁的老男人去看动画片,真有些反差萌。
总的来说,我认为钱应该给人带来快乐,而不是负担。有人花钱学习,得到快乐,有人花钱四处吃美食,得到快乐,有人打扮的美美哒就快乐,这些都很好,但如果快乐有一个阴影附赠品,那就不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