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读过的每一本书都会在他的生命里留下些东西,或许这些东西一时看不到,可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总是有的,到了某一个时间,这些影响最终会成为决定他的未来不可或缺的部分。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我读过之后一直在思考的一本书。
书中的故事很简单,一位拥有巨额财富的股票经纪人斯特里克兰,为了学习画画,毅然放弃了巨额财富以及美满的家庭,他的妻子被突如其来的变故打击地一蹶不振,一开始满心幻想她的丈夫能回来,无论怎样都会原谅他,到后来的绝望与挣扎,决心用自己的能力挣钱养家。
斯特里克兰在巴黎学画的日子过得很艰难,可是他却丝毫没有打退堂鼓的想法,他的心是宁静、坚定的,他没有钱,可是却从来不为挣钱做任何工作,他除了在咖啡馆喝咖啡,就是和别人下棋,在旁观者看来,这样的人是如此的冷漠和无情,他的心里似乎没有别人,只有自己的画。
书中另一个主人公施特略夫扮演了一个老好人的形象,他是一个性格温和,待人热心的画家,他有着一个美丽的妻子,拥有着一个美满的家庭。他说斯特里克兰将会成为一个出色的画家,他是一个天才,可是没人相信他。在斯特里克兰的眼里,这些似乎都不重要,他依然对所有人都冷冰冰的,包括施特略夫。
施特略夫偶然间发现了斯特里克兰病重,决心把他接到自己的家里照顾,却遭到了他一向温顺的妻子的强烈反对,“如果把他接来,我就走。”“我有种预感,他会给我们家带来灾难。”
可是这些都无法改变施特略夫的心意,妻子最终屈服了。可是斯特里克兰丝毫不领情,到了他该离开的时候,施特略夫的妻子却说,她要和斯特里克兰走,她爱上他了!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施特略夫毫无招架之力,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自己好心好意接斯特里克兰来自己家里养病,全心全意照顾他,结果换来的是把自己心爱的妻子勾搭走,可恶的是斯特里克兰丝毫不感到愧疚,头也不回地走了。
斯特里克兰的冷酷无情,在这件事上表现的淋漓尽致,看到这一行行描写施特略夫崩溃痛苦的文字,我的背脊袭来一阵寒意。
这本书不禁让我更加深入的思考面对现实和理想,每个人应该如何抉择。斯特里克兰在刚选择画画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日后是否会成为艺术家,他的心里只剩下了画画这一件事,他不在乎自己的社会地位,更不在乎他画的画是否有人赏识,别人会怎么看他,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过得如何,更不要提后来因为他而闹得施特略夫的妻子离他而去,他的心里却一点愧疚都不会有,最后也造成了施特略夫妻子的自杀。
书读完了,思考却刚开始。
我第一次读毛姆的书,文法上来说,这本书文字流畅,读起来十分顺畅,不用太多反复,就能读懂文字间的深意,小说从第一人称的角度描写,全面而不琐碎,画面感强烈。
然而故事却让人思考良久。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斯特里克兰的确让人厌恶,世间怎会有如此冷漠的人,对妻子和孩子可以不闻不问,对于热心帮助他的人冷嘲热讽,拐走了别人的妻子,害的她自杀,而这个人是他的救命恩人,能做到如此冷漠,也算是世间极品。
可是站在他的角度,他又有什么错呢?
他只是遵从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召唤,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他愿意承担这一切的后果,哪怕遭到万人唾骂,他也不在乎,他也足够坦诚,根本不在乎今后会不会成为大画家,对于他来说,他想追寻的目标,需要付出足够的代价,而这些他都承受了。
或许在现实生活中像斯特里克兰这样的人几乎不存在,毕竟他的做法太过不近人情,在他的心里只有画画一件事,而一个人几乎很难做到。对于艺术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一直都存在,无论时代如何改变,人的最基本需求都是要先保证自己能够生存下来,然后再去追求精神生活,可有些人不是这样的,这些人天生就是艺术之子,他们不在乎自己的生活如何,社会地位如何,他们的眼中只有一件事。
可是现实毕竟是现实,选择了艰苦的路,现实也不会给予更多同情,每一个选择都会有相应的代价,这代价有高有低,但是一定有。
所以思考的深了,就会让自己更加清醒,明白每一件事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无所谓好与坏,对与错,就像那个心地善良的施特略夫,当初他其实已经知道斯特里克兰是怎样的人,还坚持去救他,他也知道斯特里克兰不会心存感激,他的妻子也警告过他不要这样做,可是他并没有听进去,如果当初他能稍微冷静一下,思考一下,就会明白他妻子话中的深意。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样的结局,他自己也是有责任的。
我并不习惯于给每一本小说都总结出一个清晰明了的结论,只不过逐渐的习惯了在每一本小说中思考,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件事,会发现很多看起来理所当然的事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这本书出版快一百年了,之所以能让这么多人为之痴迷,我想一定是每个人看到之后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