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生逛的第一家书店,是个卖小人书的书店,那是我在上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因为平常在他那买书,而且买的也较多,因此就跟老板混熟了,于是书摊老板就热情邀请我去他家里挑书,那个老板书店在离家有八九公里的隔壁镇上。记得我和我小伙伴们在那买了很多小人书,给的价格也超级便宜,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全本的《西游记》,后来我看的这部《西游记》几乎可以背下来,另外在那里还买了一得阁的墨汁,那种墨香味我至今记得。
末了,老板还请我们这些十来岁的“客人”在家吃饭……这就是我人生第一次逛书店的记忆——逛书摊不过瘾,干脆去了书摊老板的家。
就这样从小学开始到现在一二十年下来,竟然逛下了不下200家的书店/书摊,可惜在智能手机未出现之前我去过的大部分书店都没有记录,而且当中的许多书店或小书摊也大多湮没在记忆的长河里,或在电商和房租的压力之下渐渐消失,对此,甚以为憾。
从小喜欢阅读,也喜欢去书店淘书,对于我而言,书店不仅仅出售书的场所,也代表着我的阅读史、精神成长史,虽然现在在实体书店中读书、买书不多了,但定期去书店坐坐,并且每去一地,逛当地的各种书店却已经成为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近期有朋友怂恿我将自己去过的一些书店给分享出来,给身边喜欢书店的朋友交流一下,于是我翻了下我这几年的微信朋友圈和平常写的日志,竟然发现我关于书店的记录有数百条之多,因此,我想何不将将这些内容整理成文,分享给众爱书店的朋友们呢?是以成文。
(二)
我在平常逛书店时多以普通读者身份进入,逛书店的主要目的本质上也只是为了找书和看书,除了个别书店外,我与大部分的书店经营者都不相识、素无交情,对很多书店及其创始人背后的故事与细节也了解不多,毕竟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读者或旅客,只是对阅读和书店有特别的爱好罢,因而这样也给我逛书店和“评书店”时带来了不少好处:
1.比较纯粹:纯粹以读者的角度来看书店,看店的初衷就是为了淘书和读书,不是来听故事的,我不会因一家书店创业故事动人就直接喜欢上一家书店,这对我只是加分项;
2.独立性和客观性:我若书店相关工作人员或创始人建立关系后难免会加入自己的私人的情感,而与书店经营者保持一定距离,也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自己探店的独立性和客观性,虽然我做不到绝对客观,曾经抢在书店老板跟我吃饭之前发出“书店评论”,就是担心饭后我会因与店主的进一步的关系而失去客观性;
3.将书店当风景:因为很多时候是在旅行当中逛的书店,我视旅途中的书店为风景,因此我在逛书店时除了关注书店的书籍之外,还关注书店的设计感、人文性和趣味性等,因为这也是书店吸引我的魅力所在;
4.简单直接:书店是简单的、读者是简单的,读者与书店直接对话是最简单、最直接的“交流”方式,一家书店如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让书店来说话,我一定坚信好的书店会说话,一家书店如何,你在那呆上几分钟直觉就会告诉你,无须多言。
(三)
在逛书店时,我主要关注的点在于“硬”和“软”两个部分:
1.硬的部分:是指书店硬件,如:书、空间和设计。其中关注的重点:
首先是书,书店书店,没有书,何来店?我觉得一家书店的选书的品位是决定着这个书店的品位,选书的定位,也决定着这家书店的定位;
其次是店,是书店的与读者“互动”的空间,例如:书籍通过陈列与读者的互动、书店通过空间与读者的互动和读者之间通过书店平台建立的连接等等。
第三就是书店的“设计感”,这多指书市通过内外和外在的设计、陈设等表现出的一种美感,也就是书店的“颜值”,或叫书店的审美哲学。
另外,还有书店的“空气感”,即书店是不是到处“塞满”了,还是空间里有一定的“通透”性,我叫“留白”,或是书店的书籍数量的“密度感”,例如陈列的艺术,这也是我关注的着重点。
2.软的部分:则是指书店由内而外散发的气质、趣味和内涵,关注书店的审美性和价值意义。我觉得书店因规模大小不同气质往往走向两个截然不同的风格:
一是大的品牌或连锁书店,往往形成一种因规模或整体性而带来的一种“力量之美”和“崇高之美”,例如万圣书海中所具有的书籍崇高之美、诚品书店或方所的人文之美、西西弗或言几又所呈现的格调之美等,这种美往往是宏观的、整体的、规模性。
与其相对的就是“小而美”的书店,这个“小”多指的是书店规模,而这种小的书店往往因创始人的理念、态度和个性因而显得特别有魅力,如:苏州文学山房90岁余岁的“店员”江澄波江老子、北京内观堂书店的“镇店之宝”代大姐、福州闽山书社的店主、青岛我们书店的马老师……等等,店如其人、人如其店,在我眼里这些“小而美”并富有趣味和内涵的书店不过是书店主人内在气质的一种延伸,而书店主人又在经营过程中强化了这种调性,因此这样书店往往带着强烈的个人色彩,你几乎可以通过这家书店而了解店主人,同时也可以通过店主的个性趣味而了解这家店。当然由于这种书店往往依赖于创始人,因此也不太容易复制,或复制之后多变味了,就像信赖厨子的饭店,扩张之后的味道未必如老店那样迷人,所以这样的“小而美”的书店往往在规模性很难突破,很难做大。
而且在我眼里一家好的书店,必须要有以下两点:
1.要有好的产品和服务,书店的本质就是销售场所,是读者与书店老板“交易”的空间,好的产品和服务是书店的基本,无论是售卖的是书、文创、咖啡和空间体验,还是其它的服务,当然在我眼里首要的还是书,尤其是选书的水准,这是我看一家书店最重要的点;
2.要有一定的审美和价值体验,当下我们来书店已经不是为了单纯来买书,如果只是买书显然去电商平台更有性价比,我们来书店更多是来买书店之外的东西——体验,例如:对书店所坚守的精神理念、书店呈现的设计美学、阅读空间的美好氛围、富有生活美学的空间等等,若没有一定的审美和价值观,书店很难打动人。
(四)
在我所去过的所有书店中,按规模化、个性化、功能性和体验性来分,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其中:
1.规模化和个性化是指书店规模大小,例如是大品牌或是连锁经营,还是独立小店,是大规模市场运作和还是个人经营等;
2.功能性和体验性指的是指业务模式,单一化指书店经营仍然以传统图书售卖为主,多元化则指多元经营,除图书之外,咖啡、文创、课程和或活动也是书店的重要利润来源;
具体如“书店模式分析图”所示:
第一象限,多元化+规模化:这是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型连锁书店采用的经营模式,且大都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品牌,里面经营模式不止于书,还有文创、服饰、艺术品和活动讲座等,例如:方所、西西弗书店、Pageone、晓风书屋和诚品书店等,做的好的可以尝试商业地产,例如诚品书店(苏州店);
第二象限,规模化+单一化:目前这种以售书为主的书店越来越少,实体的代表性有万圣书园和中国书店,均是以书为主营,区别在于一个以出售新书为主,一个以出售旧书为主。目前纯粹以书售卖的模式目前代表性是在电商平台上,而非实体书店。电商平台的性价比+房租的高涨导致在网上买书的越来越多,实体书店能经营下去的越来越少,大部分的这类书店都在向“第一象限”转型,即进行多元化经营,例如:开始售卖咖啡、 文创等产品,以获得更多的利润。或着是向电商转型,在京东、天猫、当当网、孔夫子旧书网或亚马逊等电商平台上开店,以面向更多的C端读者;
第三象限,单一化+个性化:这种多是一些中小型的书店,以地方性书店居多,目前这类书店中卖教辅的还成,而卖普通新书的书店在电商+房租的冲击下纷纷倒闭,越来越少,转型之路在第四象限,即个性化理念+多元化经营,当然也有少数以专营某一类书籍而存在的,做垂直细分领域的书籍,例如:成都以专营连环画的知行书屋-连环画之家,青岛专做特价文史哲书店的我们书店,或是专做古旧二手书籍的,这类书店因为品类和业务的小众和稀缺性,但市场上仍有一定的存在价值,同时因互联网打破的信息壁垒对这类书店也有一定影响;
第四象限,个性化+多元化:这一类大多也是地方性的中小型书店,且大多规模很小,也是目前市场上最多的,很多都是“小而美”小店,经营:书籍、咖啡、文创或活动空间等,做的好的向“第一象限”转移,走品牌化、规模化和连锁经营这是一个方向。这也是我去最多的,这类书店代表性的例如有:北京的彼岸书店、杭州的纯真年代书吧、青岛的不是书店、厦门的不在书店等。PS:据了解前面举例书店,除了彼岸书店外目前大多都只有一家店(欢迎朋友补充或修正)。
(五)
在逛一个独立书店我很少关注书店想“表达”什么样的精神和理念,而是关注我在其中直接感受或体验到了什么?如果读者没有体验到,只能说书店没有做到位,没有其它的理由。
在介绍书店时我尽可能陈述以事实为主,不做过分延伸和想象,尽可能避免过分主观的想象和诗意表达,内容参考自己过往朋友圈和日志里记录,以直观感受为主,尽可能贴近事实。
在写的时候我按以时间为经、城市为纬,时间从近到远写,即先写近期探访的,再写过去探访的,集中写某一城市的,写完一个城市再换一下城市,如果篇幅过长,就单独写,如果篇幅短就集中在一篇文章里呈现。
每个书店都有评星级,满分为五星,代表我对这家书店的喜好度和推荐度,打分的标准:
1.选书水准;
2.书店的设计美感和空间氛围;
3.书店的趣味、人文性和价值性;
4.个人喜好度。
当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大家若对我的打分有意见可以参考第三条,即“个人喜欢好度”,这是最重要的维度。
说明:评分只是代表个人对这家店的“偏好程度”,仅为一家之言,不代表这些书店的实际的情况。
(六)
无论电子书和电商如何发展,只要我们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我相信纸质书和书店就不会死,它们只是会以另一种方式存在。
另外,不少书店都是在我行程匆匆、时间紧张中探访的,不少内容也多已久远,不便再次确认,因此纰漏、错误再所难免,若有不正之处,也欢迎朋友们指正。
仅以此文纪念喜欢阅读、逛店20年的自己,感谢影响我阅读的陈庆之老先生和哥哥,感谢爸爸妈妈对我阅读的宽容!
仅以此文向我去过的没去过的、健在的还有消失的、还马上要投入经营的书店及书店从业者们致敬!
愿实体书店发展越来越好,从业者们的营收越来越多,是以为记。
附:个人探访过的『城市书店清单』,以目前还能找着图文记录为主,更多的是湮没在时间和记忆里:
北京:PageOne(三里屯店)、彼岸书店、万圣书园、老书虫、三味书屋、前流书店、旁观书社、朴道草堂、天堂时光旅行书店、内观堂、文圣国学书店、豆瓣书店、王府井图书大厦、西单图书大厦、布衣书局、蒲蒲兰绘本馆、中信书店、单向空间、库布里克、三联书店、盛世情书店、北外时光书店、中国书店、人大明德书店、涵芬楼、模范书局、图书大卖场、字里行间、Pageone(北京坊店)、无印良品(北京坊店)等;
厦门:晓风书屋、洪都旧书店、不在书店、小渔岛旧书店、琥珀书店、赵小姐的英式红茶书馆、虫洞书店等;
杭州:南山书屋、纯真年代书吧、晓风书屋、麦家理想谷、枫林晚书店立方(总店)、芸台书舍、悦览树;
上海:钟书阁、季风书店、猫的天空之城、1984BOOKStore、汉源书店、渡口书店、厚堂、犀牛书店、新文化服务社 等;
苏州:慢书房、小丘书店、诚品书店、文学山房旧书店、十方书屋、初见书房、江苏古旧书店、淘宝园书店等;
成都:方所、言几又、无早、葆光书店、知行书屋-连环画之家等;
无锡:百草园书店、论斤称书店、字里行间书店、那美书店等;
青岛:不是书店、我们书店、荒岛书店、良友书坊、汉京书店、纸有境界、青岛书房、繁花·我们图书馆等;
潍坊:读行咖啡、尚悦、书是书非;
梅州:新华书店(百花洲店);
潮州:学林书店;
福州:梦山书屋、闽山书社;
温州:佐佑书坊、睿社书房;
南京:大众书局、先锋书店;
重庆:西西弗书店、方所、喜马拉雅书店;
丽江:天堂时光旅行书店等;
拉萨:圣永书苑、天堂时光旅行书店;
西宁:西宁书城;
西安:回音公园概念书店、西安古旧书店;
连云港:苍梧书店、大众书局、先锋书店;
乌鲁木齐:班的书店;
临沂:老瓦书店、临沂书城;
淄博:德方书店(关闭中);
徐州:凤凰书城
丰县:群立书店、三毛书店、四折书店、席殊书屋等;
沛县:用了一个月逛遍了那里所有的书店,大概有十几家,而且半年下来我可以闭着眼睛告诉身边的朋友那里有什么书、在第几列第几列、价格多少 ,而且选书水准和数量不比北上广等一线的旧书店差(我去过北京的豆瓣书店,感觉比他们差远了,当然据说豆瓣是以古籍善本作为盈利点的,而非摆在架子上的书)可惜十数年后,大多数店名我多已忘记,不知他们还在否。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