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已近深夜,回家的路程走了三分之一。耳边依然是每次归途最熟悉的催眠曲,没有歌词,没有音律,那是由火车时断时续的隆隆声,旅客们此起彼伏的鼾声以及或远或近的音乐声交叠而成,嘈杂,却奇怪地让人倍感安心。
窗外一片漆黑,偶尔闪过星星点点的灯光。我追逐着光源,眼眸亮了又暗。我留恋那些消失在视野里的光束,可并不觉得难过,它们永远在那里,或许熄灭,总会亮起,照亮一段又一段旅程。这本该令人欣慰,可是为什么,泪潮总是退了又涨呢?为什么人的生命不能像灯光一样,明明灭灭,生生不息呢?
【1】关于童年
我们的童年,父母常常缺席。我和妹妹,几乎是奶奶一手带大的。
奶奶卧病的那段时间,我总是梦见自己回到山坡上奶奶的老宅,那是我们多彩的童年开始的地方。那条通往奶奶家铺满碎石的羊肠小道,似乎还回响着姐妹俩迎着朝阳踩着夕阳的欢快的步子;小路南边的老槐树,绽开一簇簇雪白的花朵,生吃蒸食都是我们至今怀念的美味;小路北边的山溪,仍然清澈见底,伴着我们嬉戏打闹的水花一路欢歌向前;还有路上那口时旱时盈的水井,压水时不小心弹到的下巴似乎还隐隐作痛;当然,家门口积了雨水的牛槽,曾经盛满了我们铡过的青草……
梦里的老宅破败荒凉,可它曾经是最温暖的地方。在记忆里南屋的厨房永远炊烟缭绕,尽管食材贫乏,奶奶总是变魔法似的端出一盘盘美味;北屋则是个充满创造力的地方,从舒适的棉衣棉鞋、藤条编的箩筐,到墙画和竹篾做的风筝,黍杆编制的风铃,甚至边角布料缝的小动物,烟酒盒糊的透光灯等等,都出自奶奶之手;东屋是家禽家畜的天地,奶奶很少吆喝我们放牛放羊,更少让我们割草,而淘气的我们,曾偷偷解了拴羊的绳子去荡秋千,后来羊群四散而逃,奶奶踮着脚把羊一只只赶回家,并不曾责骂我们分毫。西边则是花园菜园,仙人掌、太阳花、含羞草、鸡冠花,绿萝,凤仙花,这些是我最早识得的花草,在我心里,它们丝毫不逊于玫瑰百合牡丹水仙。就连茅房里的那棵大桑树也让我格外想念,“鸟鸣桑叶间,绿条复柔柔”,每年三月春蚕初生,奶奶便取来竹竿绑了镰刀帮我们采桑喂蚕。大人眼里那些“不务正业”的玩耍,奶奶却在一旁目光慈祥地看我们玩得不亦乐乎,即使我们爬树蹭破了裤子,玩泥巴弄脏了衣服,丢沙包撞翻了谷子,奶奶只是一边默默地替我们缝了裤子,洗净衣服,收好谷子,一边叮嘱我们下次注意。换做是父母,则少不了一顿苛责甚至饱揍。
正因为奶奶的庇护,我们才有那么无忧无虑的童年。奶奶永远笑看着我们这些孙儿辈,给予父母不曾有的宠溺和温暖。
【2】关于奶奶
奶奶的病榻前,我央求爸爸给我讲讲奶奶的故事,然后搜刮着自己的近现代史知识,试图拼凑出奶奶的一生。
奶奶的童年我无从知晓,但她生于1940年,那时候日本还在侵袭,内战还没开始,新中国尚未成立,农村生活之惨状可想而知。奶奶不到20出嫁,正赶上三年困难时期,大家都食不果腹,饿死者比比皆是。奶奶勤劳的操持家务,又跟着爷爷日夜在公社劳作,才让家里的生活日渐有了起色,自己也因为工分多当上了妇女主任。土地所有制改革之后,爷爷奶奶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忙起来更是披星戴月。子女陆续出生,家里多了一张张吃饭的嘴,爷爷奶奶便在种地之余又开始开山凿石,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
奶奶一生生养了5个子女,也在她的能力范围内,为他们倾尽所有。大伯成为当时村里少有的中专生,毕业后有了铁饭碗,如今也是子孙满堂;二伯和爸爸也按照自己的意愿读读书,工作,只是前几年二伯意外去世,奶奶白发人送黑发人,心里时常悲戚;姑姑们在奶奶的教育下温柔体贴,也都家庭和美。村里常有子孙众多的老人因儿女不孝孤独终老,所幸奶奶的这些孩子都很孝顺,每每爷爷奶奶有些病痛,都是大伯张罗着检查;爸妈虽然工作在外,每月都回家陪护,奶奶卧病之后爸妈更是日夜照顾,寸步不离;姑姑们时常探望,有什么吃喝都会带去,奶奶病后也是轮流陪护。奶奶从不把付出和回报挂在嘴边,她总是倾尽真心对待她的父母公婆,而她的子女们耳濡目染,无需过多的言语,只是身体力行的尽孝,也为我们这些晚辈们做出了榜样。
奶奶为人一生,或许谈不上德高望重,但确是人人称道。奶奶病倒后,几乎大半个村子的人都来探望。我见到三三两两拄着拐杖、步履瞒珊的老人,奶奶为他们的儿孙缝过棉衣、纳过鞋底;我见到远道而来的众多亲戚,奶奶为他们排解过诸多忧难;我甚至见到一些不是本家的兄弟姐妹,他们小时候都得到过奶奶的照料,与奶奶的亲密甚至胜于自己的祖父母。只是那时奶奶已在弥留之际,听着大家惋惜的絮语,再也给不了半句宽慰。
我难以想象奶奶受了多少苦,身体上的,精神上的,没有人问起,她也从来不抱怨。身体上的疼痛尚且可以用药物缓解,那么心灵上的呢?奶奶老年丧子,自那之后奶奶再也没有跟任何人提起过二伯,她把一切苦楚都藏在心里,面对我们永远是温柔慈爱的笑容。我多想有一次机会,不再仅仅是单纯的陪伴她,而是拉着她的手,问问她,“奶奶,如果您心里有什么事,可以跟我说说吗?”。只是,我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我只能通过别人的口和苍白的想象拼凑出奶奶的一生,再也没有机会倚在她的膝旁听她诉说喜怒哀乐……
【3】关于爱与表达
在那个只有疲惫生活、没有英雄梦想的年代,爱之于奶奶,就是一蔬一饭。她搜寻野菜,捡拾稻谷,开辟田园,都只是为了能备足尽可能多的、尽可能丰富的食材,填饱一家十几口人的肚子。不管土地多么贫瘠,奶奶家的厨房永远炊烟袅袅。像许多老人一样,奶奶对子女的爱也是缄默的,我从未见过她跟爸爸或者伯父姑姑们有言语或是肢体上的亲近,只是每有子女探望,饭桌上总是有他们最爱吃的饭菜。
奶奶对她的孙辈们也是一样,她记得每个人的喜好。奶奶知道我最喜欢喝她做的疙瘩汤,初高中住校每月回家,奶奶都会给我烧上一锅。但是我从没告诉奶奶为什么如此钟爱这么平凡的菜品。那还是我大概6、7岁的时候,一个冬天的晚上,半夜饿到近乎虚脱,于是偷溜下床却只在橱柜里找到半个冰凉透硬的馒头。我偷偷在被窝里啃馒头,老鼠啮食一样窸窸窣窣的声音吵醒了奶奶。她寻思着给我做点吃的,可家里只有面粉,几片白菜叶和一些粉条,奶奶就用这么些食材给我做了一碗热腾腾的疙瘩汤。冬天的夜晚,我一边喝汤一边忍着不让眼泪流出来。十几年过去,我从没告诉过奶奶这些,只是跟她说,“在北京,喝过很多饭店的疙瘩汤,都没您做的好吃”。
奶奶葬礼的那几天,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离家读书、工作的这些年,我只要回家就去探望奶奶,为什么当她离去,我仍觉得留有遗憾呢?
是的,奶奶不善表达,也许沉默是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印记。可是我呢?我什么时候表达过对奶奶的爱和感激了吗?更多时候是把她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了。虽然每次陪在奶奶身边,也总是她在做着针线活,我在看电视或者玩手机,很少跟奶奶说说知心话,哪怕是拉拉家常也好。每次打电话给她,也总是漫不经心的听着奶奶的叮嘱,例行公事一样草草结束,挂掉电话后迅速抛之脑后,沉浸到自己的小世界里去。是的,祖孙之间羞于说爱,为什么不再多做些什么呢?专心的陪她说说话,认真的给她做顿饭,真诚地感谢她每一次的付出。
终于找到答案,之所以有遗憾,那是因为我得到的太多太多,付出的太少太少了。
我应该庆幸,意识到这些也许迟了,但愿不会太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