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在兰州全封闭培训,暂离忙碌,日子忽然简单成了三点一线:二楼上课,三楼吃饭,十楼住宿。
在此之前,确定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很担心自己七天里被困在一处。
而当一切归于简单,偶尔独处,生活规律又惬意。每天三节大课,三餐固定,下课后要么爬楼,要么在宿舍里跳操,偶尔去楼下不足1亩地的院子里放放风。基地的两道大门紧锁着,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华灯初上,车流不息,但热闹是别人的,我们这里很安静。
只有一天外出观摩,大家都为终于可以出去而高兴,但车子时走时停,一刹车就让人极不舒适,挨到最后一个点,坐了1个多小时车,看点只用了10分钟,远不如安安静静坐在教室里听课舒坦。
所以平素里奔波忙碌,偶尔有这么一段时间专心修炼,真得很好。
周五上午有工作的事情要去趟省体育局,请了两个小时假,提前40分钟回来,看门的大叔很惊讶,别人请了假都是超时回来,你再转转去,两点半回来就行。犹豫了10秒钟还是提前归队,甘愿继续被关起来。有课听、有三餐、有住处,真得没什么不好。
因为是主题班次,课程几乎都围绕文化旅游展开,却各有侧重与不同,再加上授课专家老师的专业素养和个人魅力,每堂课都是满满的干货实招,让人应接不暇。有一堂讲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课,实在太精彩又是刚需,抄笔记抄到胳膊快废了,仿佛又回到了初三的语文课上,那位如今已故去的老师才思泉涌、妙语如珠,我们狂记笔记,生怕漏掉一个字,每节课下来都对老师又恨又爱。
系统的课程,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总会引发一些思考与共鸣。譬如,我们在全域旅游方面的短板:一是自上至下没有系统的全域旅游规划,同质化现象突出,我们走得太快,时常沉浸在“我们觉得应该怎样”的盲目认知里,却来不及细想“市场需要什么”或者“游客需要什么”;二是品牌辨识度不高,类似“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天马行空-自在武威”会让人过目不忘,而我们的IP不具体且冗长,并不能让游客记忆深刻;三是宣传组合拳不够,面对甘肃旅游的巨大潜力,一个地区或多个地区如何强强联手、优势互补、美美与共,我们在新媒体直播、集中推介等方面显然欠缺很多。再如文化体育旅游的融合发展,以文促旅,以体活旅,以旅彰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旅游需要人文浸润,更需要灵魂提炼,我们去过的地方、看过的美景或许会被忘却,但就像看到敦煌你会想起一代又一代的守护人,看到都江堰你会想起李冰,看到雷锋塔你会想到《白蛇传》……那么看到张掖丹霞或者看到临泽,我们又会想到什么?
所以学习的极端重要性毋庸置疑,我们只有在不断的学、思、践、悟中不断成长,才能脱离一个又一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
降温了,从朋友圈里看临泽初雪飘飘,美不胜收。中午培训结束,以最快的速度拎箱子走人,回家赴一场冬天的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