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几天,山东理工大学大学生范某虐猫上热搜。
范某2个月内虐杀80只猫,并拍摄视频贩卖。虐杀的方法包括:剥皮、掏肠、火烧、电击,等等。
有网友劝告范某改过自新,竟被恐吓,不得已选择微博曝光,并告知理工大学。
看过视频、图片,真让人产生不良的生理反应,恶心、难受。(所以,我就不放视频、图片出来了。)
校方的应对很快速、坚决,立马给予退学处分,并进行心理辅导。
在社会舆论压力下,范某也出来道歉。只希望他真心悔过,并交代出背后的产业链。
二
阿猫阿狗生性可爱,是人类亲近的朋友,也是宠物类中最受欢迎的。
可是,虐猫虐狗事件时有发生。
去年4月,南通大学的医学研究生用灌芥末、灌水、高压电击、灌酒精点火等方式虐狗,后被诊断有心理疾病,休学在家。
多年前,柴静曾做过一个采访:《一只猫的非常死亡》。
虐猫女王某穿着高跟鞋,一脚一脚地踩死小猫。据同事、朋友介绍,王某平日待人温和、热心,话少。
接受采访时,王某说,有人找她拍虐猫的视频,她不看中钱,而是“正好找到一个发泄的机会”。
同时,王某表示自己“心理有病”,“内心的压抑和郁闷,如果说我不发泄出去的话,那我会崩溃的。”
甚至,虐待动物还发展出一条成熟的产业链。
范某就是这条产业链的一环,即内容生产者,录制自己虐猫的视频,卖出去。
还有专门的QQ群,作为买卖集散地,贩卖、欣赏丑恶与残忍。
有需求即有供给,躲在电脑、手机前面看虐待动物视频的人,不在少数。
三
我身边有一些爱猫朋友,他们家养的猫,都是从路边捡回来的流浪猫,细心照料,宠爱有加。
高中同学阿俊,把流浪猫捡回家后,买玩具给猫玩,拍逗猫小视频到社交平台,或者我们的微信群,恨不得当成女朋友。
我的同事小园,捡了两只流浪猫回家,猫有个风吹草动,就紧张地抱着往宠物医院跑。聊起猫的糗事,一脸的幸福。
小时候家里也养过流浪猫,老妈捡回来抓老鼠的。我说不上多喜欢,但也当是家庭成员来照顾。
棕熊看到落水的乌鸦,都温柔地用嘴捞它起来,轻轻放下,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因此,对那些拿猫狗当发泄、取乐、赚钱对象的人我很不理解,也很愤怒。
猫、狗的生命就不是生命吗?
你受伤会喊痛,你爹妈会心疼。那猫、狗受伤也会叫喊,你就没有一点同情心吗?
这么多年的书,你读到哪里去了?
四
愤怒不解的同时,抽茧剥丝地分析一番,得知很多虐猫虐狗的人,都有或深或浅的心理问题。
如柴静采访过的王某,在人前维持好姑娘形象,压抑自己对失败感情的愤怒,对世事的不爽。
在柔弱的小猫面前,却疯狂地释放兽性,将猫当做发泄愤怒的道具。
如南通的研究生,心理疾病与虐猫存在相关性,身心健康的人,怎么下得了狠手?
还有,那千千万万个需求方,欣赏别人或动物的悲惨,才能让他们逃避现实世界的不如意,刺激蔫掉的生命,并在懦弱和可怜的面具下获得快感。
在他们眼里,虐待动物是成本最低的泄愤手段、报复手段。
然而,变态般地宣泄情绪,却也是不成熟的人格表现;漠视生命,缺乏同情心,更是显得薄凉寡情,丧失合作能力,待人待己都不善。
再往深里说,这种虐杀行为还反映出施害者的反社会人格特质。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唐纳德曾描述过连环杀手:尿床、纵火和虐待动物,是连环杀手通常具有3种行为。
误入歧途,走的是一条不归路。
每个人都有情绪不好的时候,甚至遭遇重大变故,处于崩溃的边缘。有情绪,就及时、适当地表达出来,而不是压抑、或变相发挥。
弗洛伊德说过一句经典的名言:
未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亡,它们只是被活埋,并将在未来以更加丑陋的方式涌现。
身为人,我们有很强的韧性,也拥有正常的思维,可以思考更加积极、灵活、建设性的应对方式。
如找人倾诉,获得陪伴和支持,心事的分享也会让自己减轻负担。
如运动,分泌多巴胺产生快乐情绪,消耗过多的荷尔蒙、攻击力。
如看电影、听音乐、做冥想……
我们需要与世界联结,发现自身与外界的美好。而不是制造邪恶,切断自己与世界的联系。你越是作恶,越是觉得人间不值得,便越去伤害自己与他人。
叔本华说,对待动物残忍的人,对待人也不会仁慈。
当我们看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景,我们就会感到温馨、踏实、信赖。动物对人类,也应该是这样的感觉。
爱它,就好好爱,不要伤害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