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美”其实是合一的,首先爱情是作为心灵美丑的表征。
比如黑格尔就说了,“爱情的主体不是为自己而存在和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操心,而是在别人身上找到自己存在的根源,同时也只有在别人身上才能完全享受自己。”
他又说,什么是爱情?
爱情是,主体把自己抛舍给另一个性别不同的个体,从而放弃自己的独立意识和存在,感到自己只有在对方的意识里,才能获得对自己的认识。
我应该把我自己(主体)所包含的一切,把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全部渗透到别人的意识里去,成为他(她)所追求和占有的对象。在这一情形下,对方就只有在我身上生活着,我也就只在对方身上生活着。双方在充实的统一体里才实现各自的自为存在,双方都把各自的整个灵魂和世界纳入到这种统一里。
黑格尔在著名的《法哲学原理》里面,他多处论及爱情,上面就是对爱的本质界定。这个说法我一直很欣赏。
他所说的爱,其实是人在另外的、别的人那里找到自己的家,找到一种它自己存在的一种根源,也只有在别人那里,感受到自己的那份价值了,他其实是这个意思。
他说爱一定不是为自己而存在,一定是为别人而存在的活动,而且别人哪怕一丁点情绪,哪怕一丁点的变化,都会在你的心灵世界里面,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你很在乎她发生着的那些变化。
所以,黑格尔说:“爱情里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它不是停留在性欲上,而是显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美的心灵,要求以生动、活泼、勇敢和牺牲精神和另一个人达到统一。”(《美学》(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81,327)
从古典主义的立场来看,确确实实在爱情里面,它是不涉及今天所流行的比较多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东西。而“生物学意义”,这是所受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之后,所产生的那种性本能,弗洛伊德把它称之为力比多,这是一种生物学的冲动。
而在古典主义的立场里面他几乎是不涉及的,当然了在现代社会,古典主义也遭到越来越多的批判,很多人认为它虚伪、不真实,虽有唯美,但缺乏真的基础。在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那里,在德国古典哲学一脉相承的一些思想大师那里,爱情更多被理解为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活动。
人在自我人生历程中,需要另外的人来肯定自己、找到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欣赏自己,而这样的自我肯定和欣赏,它不可能是虚伪的、互相的客套,因为双方需要付出愿意厮守一生的代价。
因此可以说,爱情是一种肯定人的价值,也是人最激动的经历了,为什么呢?
因为她/他的存在,使你在对方寻找到自己的存在的价值,因为你的价值被肯定,所以我们总是很在乎所爱的人对自己的评价。黑格尔之所以说,他不是为自己而存在,他是为别人而存在,是因为我们把它称之为善良的、具有美感的能力,它是至纯至洁的、激动人心、令人回味无穷的情感——我们称之为爱情。
那么,我们就需要来思考,爱和美的关系是什么?
人类的爱情,确实是存在的美和丑的区别。
已有的人类生活实践表明,现在人类在两性问题上面存在着很多的错误,或者说不具备美感的行为。黑格尔为什么要在哲学里面讨论爱情,为什么强调人要超越生物学的恋爱观,要超越狭隘性,为什么强调相爱的双方要有一种很高尚的、心灵的东西参与其间?
他的理由很简单,因为这是人的一种行为表征,而我们反观动物界,动物之间的追逐是很普遍的现象,那是一种缺乏美感的弱肉强食的争夺,强大的雄性追着弱小雌性的强力压迫,甚至是一种征服。
人在世界上有一种动物性,这谁也不能否定,但是它并不是一种罪恶。古希腊的一种爱情观是另外极端的表现,他们为了强调人在精神生活层面上比动物更高尚,发展出来了一种柏拉图式的爱。
而,柏拉图的精神之爱无疑是虚无缥缈的,但是,如果我们因此把人类的爱情又纯粹的归结为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原欲的满足,又显然是错误的。
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
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在柏拉图的对话录里面,他强势地描述的一种纯粹的爱情,完全是精神层面上,而且,非得两情相悦的一种精神层面上。它永远也不可能会去涉及生物学意义上的东西,但是我们有一点点现代精神的人就会发现,因为两性之间能够走在一起,至少有自然的生物学的基础。
比如男女一方失去了性功能,就会失去恋爱的前提条件了,坦白的说,恐怕也很少有人会接受这样的人,不管男女都无法接受一个性功能有缺陷的人,你说没有人的生物性的性欲的成分在里面,这也是不可能的。男女之间的交往,最终或很快,甚至是现在有的人就要求先发生性关系再去谈恋爱,这也是一种自然主义。
而柏拉图把人的东西都抽掉了,我们现在的真善美里面首先有真,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人的生物学特性。比如说身上的某种激素水平的提升,这预示着是一种健康的成熟的、身体的心理现象,这是人的自然基础。
当然了,柏拉图自然懂人的生物性,只是他想把人的精神层次给拔高一下,虽然他所提倡的一种精神恋爱,也被人批得体无完肤,但也自有他的道理。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我们不能对我们的心理本能,比如力比多加上一种控制的话,就会走向另一种极端——泛性主义。
弗洛伊德是泛性论的集大成者,他创造“力比多”(libido ,汉语译为原欲)等一系列新词,大多出自发挥泛性论思想的需要。他认为力比多是包含在“爱”字里的所有本能力量,这种性本能力量必须获得施展,若受到压抑,就会导致人得精神疾病。
他认为,这种性本能力量可以转移或升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文化创造,全是性本能乔装打扮向外发泄的方式。发展到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已成了性欲决定主义。他甚至把人世间的社会关系,如各类社团、教会、军队,更不用说亲属关系,均认为是由力比多做纽带联结起来的,无限地泛化性活动,把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均性化归宿。
而弗洛伊德的解释,所有的行为,这不仅是爱情领域里面,也包括艺术家的创作,包括教师的职业劳动,包括公务员,更包括政治家的征服世界,就是一个人的生物本能,根深蒂固的本能就是人的性本能。比如说政治家,是因为它在征服世界的过程当中,来体现他的一种男性的雄性性征的强大,然后通过这种强力的魅力,从而来征服女人。
艺术家为什么要创作绘画与音乐,文学家为什么会写优美的爱情诗、爱情小说?
很简单,在他认为,人的性本能力比多需要有一种升华,人在发泄生命本能冲动的时候,需要寻找到一种途径,从而使这种冲动衰减,并把它发泄出去,来维护人的生理健康。
于是,写浪漫小说,写文章,当作家,出名,这就是很好的宣泄途径,而且还是社会所允许的、所推崇的,是可以给你带来名利的途径。其本质,还是因为人过剩的能量,茫然无所指向的一种自然发泄。
他的这种解释也是符合现实社会的很多现象的一种解释,我们当然也不能说他没有道理,实际上,他的道理在某些方面也是很深刻的,用这种理论甚至可以解释很多人类社会及个体的心理现象,但也有很多是通过它无法解释的,这个后面会说。
于是,弗洛伊德一下子把传统的包括柏拉图、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等古典主义立场上面的传统解释,彻底的颠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