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常常遗憾自己浪费了好多时间?总要做点什么,才不枉来这世界一遭。
你也许会希望为你的梦想加上一对翅膀,能够真正飞翔。
昨天过去了,今天过去了,明天过去了,后天过去了,你依然在原地踏步。
你想改变,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那么读《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这本书,你或许会找到答案。
“精进”是佛教用语,意思是“积极向上向善”。
一、时间之尺
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1.用“郑重”的态度对待时间
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因恪守本心而知事情轻重缓急,因尽全力无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阴未曾虚度。
民国时期大学者梁漱溟14岁开始“好用心思”,24岁只有中学学历的他登上北大教坛。
2.做个五年计划
如果你想走出不一样的人生,做一些不一般的事,那么以五年为期,可以为自己制定一个长期的目标,并为之做出持久而坚实的努力,从而完成个人核心竞争力的锻造。
3.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采铜法则。这个法则暗含两层意义:
1) 收益值的高低无关紧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这个收益可以被累加,就尽管去做。
2) 不要只盯着那些“高大上”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只要对你有长期的益处,仍旧可以去做。
多读经典,经典就是超长半衰期的作品。
二、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
1.更高的标准,才会有更好的选择。
“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求其下者无所得”就是这个道理。
2.逃离“隐含假设”的牢笼。
形成新的思维框架,发现人生中的更多可能选项。
作者用三个案例讲了隐含假设的不合理性以及解决方案。并归纳了四个典型的有关人生选择的隐含假设:赛道假设,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比赛,比赛的项目都是设定好的,而获胜者寥寥无几。
低关联假设,认为人生的种种经历之间相互独立,不存在什么关联。
僵固型心智,用一种固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遭遇挫折时,容易自怨自艾。
零和博弈,在人和人的竞争中,更倾向于从别人那里争夺利益,而很少去构想双赢的方案。
新的思维框架:
第一个框架:目标悬置。就是把目标停下来,悬置起来,可以去做不相干的事情。等到时机成熟时,你又可以重新开始。
第二个框架:能力嫁接。当处在才能无法发挥境地时,试着寻找施展既有能力的其他可能性,为你的能力找到新的适用空间。
第三个框架:特性改造。把枯燥的工作改造,包括挑战时间分配,优化工具,改善与同事的关系。把爱好改造,把“消费性兴趣”的爱好改造成“生产性兴趣”的事业。
3. 选择太多时,用精细化思考。
也就是利用适当的工具,对各个选项从不同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最后综合分析结果得出答案。
最常用的是维度分析法。
维度分析法并非适用于所有的选择情境,尤其对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观意味特别强的情况或者复杂度过高、牵涉面过广的情况不适用。
4. 校正选择。
不要因为预设规则而放弃个人追求。作者举了哈佛法学院终身教职的亚裔女性珍妮·苏克的例子,她的自传《我想看到的世界》描述了她对自我的审视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以及她勇敢地掉转航向。
重新选择不用全部推倒重来。不管你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
三、即刻行动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1.不管怎样只要开始就好。
就像写作,不要等到你能有大作家的能力才开始(也许永远都等不到)。拿出最初的最小化可行产品,通过不断获取反馈并在反馈中不断迭代优化。
2.像Photoshop一样分解任务,从工作的核心区开始。
“核心思考区”的工作不可间断。
1) 我们工作时,往往会有不同任务的切换。任务转换会有“转换损耗”。如果你是在非常投入和忘我的思考时被打断,那么你的“损失”懊恼就会非常大。所以,要选择合适的中断点。采铜提出了一般任务分解的“三明治模型”。中心部分是“核心思考区”(认知复杂度最高),次外层是“支持性思考区间”(认知复杂度较高),最外层是“操作性动作区间”(认知复杂度较低)。中心部分是至关重要,最棘手的部分,集中精力完成,一旦这个部分完成,那么这个任务就完成了大半。
类似先吃下最大最丑的青蛙。
2) 不同认知类型的工作分层处理。
认知类型指的是我们头脑加工信息的不同方式,比如我们处理语言文字时是一种类型,处理视觉图片是一种类型,进行数值计算时是一种类型。例如写文章时文字部分一路往下写,对于需要插图的地方,只是记下位置,写完文字后返回去加上插图。作者称这种方法为图层工作法。
3. 三行而后思。
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反思要及时。
我们应该如何反思?
作者觉得至少可以从下面这几个方面来进行反思:信息、预期、结果、进度、工具、情绪、阻碍、优势、缺憾、意义等。
具体怎么做,这儿列举信息、情绪、优势的反思(文中更详细)。
信息
在做这件事时我利用了哪些信息?哪些最关键?这些信息都从哪些渠道来?渠道有价值吗?遗漏了哪些信息?怎么获取?
情绪
在做事过程中我的情绪状态是什么样的?是否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是什么引发的?我是否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在这期间使用了什么方法?是否需要改进?
优势
在做事过程中,我发挥了什么样的优势?是否有优势还没有利用和发挥的?做事过程中,我主要收获有哪些?我的哪些知识和能力得到了提升?我可以向做同类事情的其他人学习什么?他们有哪些优势是我不具备的?
四、如何成为一个高段位学习者
1.带着问题去学习。
对新旧知识的梳理和反思很重要。作者提出多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知识?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原有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或挑战?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且这些东西我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的获得解答 同时又有价值成为我长期去探索的问题?
2.不要只做信息的搬运工。
学会解码。进行深度学习,真正把知识变成自己的。
解码的入口:
1) 不只要去寻结论,还要寻过程。
即我们不仅要知道结果是什么,还要知道,这个结果如何来的。
2) 不只要去做归纳,还要去延展。
我自己理解:不只要做归纳,还要能够举一反三。
3) 不只要去比较相似,还要去比较不同。
我自己理解:就比如阅读,进行主题阅读就有比较相似,也有比较不同。
3.分离的知识,难以解答真正的现实。
让不同的知识发生化学作用。
学习高手常常会有意识地把不同领域甚至不同学科的知识摆放在一起,然后尝试去分析、比对它们的潜在关联,进行知识融合。
我们正统的教育思维并没有对知识的融合足够重视。
从融合方式上看,有迁移、印证和互补三类:
生物化学家伯纳德·布罗迪博士被誉为药物代谢之父,他的一项突出贡献是发明了可以判断血液中药物浓度的甲基橙测定技术。这是染料知识向药理学领域的迁移。
如果说迁移式融合起到了启迪思维的作用,那么印证式迁移则可以帮助人探索规律。这里说的印证式融合指的是不同知识通过意识—潜意识—意识相互交替进行的创造性思考。
互补式的知识融合,指的是我们可以对同一个议题,找到完全不同视角下的论述,把它们综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对这一议题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
五、向未知的无限逼近
修炼思维的利器
1.迎接“灵光乍现”的时刻。
学会利用潜意识。
用足够多的资料喂养潜意识。詹姆斯·韦伯·扬在《创意的生成》一书中,介绍了产生创意的五个思维步骤,其中潜意识思考就占据了核心的地位:
1) 尽可能地搜集原始资料;
2) 重复“咀嚼”原始资料,构思初始创意;
3) 中止有意识的思考,启动潜意识思考;
4) 随时准备迎接“灵光乍现”时刻的来临;
5) 加以改造、完善,使之切实可用。
2.思考可以有自己的形状。
利用图像思考。
越是抽象的研究,图解思考所能发挥的作用可能越大。19世纪瑞士教育改革家裴斯泰洛齐非常重视对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他曾经说“视觉理解是教导如何正确判断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唯一正确的方法”。这种用具象方式思考抽象问题的方法一直贯穿于爱因斯坦的科研生涯。
图解思考的基本原则是:基于思考的内容本身,自行创造或设计与其相匹配的图形样式。
表达概念和想法的常用图示类型主要分为两类:流程图和结构图。
促进周密思考的工具:矩阵和清单。
乔哈里窗格就是一个很简单但又很有启发性的矩阵,分为四个区域:
公开区:我知他也知。
盲区:他知我不知。
隐秘区:我知他不知。
未知区:我他都不知。
对于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来说,他尤其要在交流中关注盲区,也就是别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这样他就能在交流中收获新知识。
矩阵应用:正交实验,学化学的应该知道哈。
清单(checklist)。它是一种强制思考工具,当你借助清单思考时,你需要逐一检视清单中的每一项。
清单应用很广:我们旅行做清单列表;化学实验项目转化放大。每周快乐指南“所有让我开心的事”清单。
六、努力,是一种最需要学习的技能
优化努力方式。努力不仅是一种信念,不只是意志力的较量,它更是具有策略性的活动。
1.专注发展自己的优势才能
“木桶理论”不适用于个人。乔治·莫舍哈佛商学院1963年毕业生,创立了国家商务家具公司,莫舍把毕生的经验总结为这样一段话:“仔细考察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利用自己的优势努力工作,通过与人合作来平衡自己的劣势。回避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保持专注,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并保持留意新的机会。”
2. 不痛苦的坚持到底。
先努力做事,再在努力的过程中寻找乐趣和热爱。
把被动的事变成主动。
七、每一个成功者,都是唯一的
创造成功,而不是复制成功。独特性,就是最好的竞争力。请坚持与众不同。
不要为了追求社会认同而做事。
尽量去做“酷”的事,选择做酷的事就是怀疑理所当然的生活。比如:读一本时下流行的小说,并不是一件酷事,但如果你能把这部小说的寓意做出一番别具一格的解读并写成文章,就成了一件酷事。
作者提供了下面七个方法能够助我们一臂之力:
1) 抗拒自己的欲望,或者延迟满足欲望;
2) 质疑貌似最可信的言论,不盲从任何人;
3) 屏蔽流行信息,或者只在固定的时段接收流行信息;
4) 思考最不可能的事,为其发展出可能性;
5) 保留和发展自己的“怪癖”,并将其发展成自己的竞争力;
6) 为小事物狂热,并在小事物中发现大世界;
7) 开展思想试验和行动试验,让思想和行动相互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