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代价
作为一个混迹创业的社区的伪文艺青年,我已经完全想不起来我的上一次创作是什么时候了。
我私以为创作应该是一个饱含情绪的过程,要能在载体上能更丰富更饱满的得到表达,甚至是近乎疯狂的。
文字的形式很多是时候是平面的,它可以传递某种情绪,描述某个场景,塑造某个形象,文字带给受众的更多的是一种转述。
创作的形式很多,写一篇文章,拍一张照片,画一幅画,或者仅仅是哼一段不知名的小调,无论形式如何,根本上来说是要表达创作者的某个想法某个理念或者某个时刻的特定心情。
就我而言,毕竟在工作和生活中已经面对的足够多的操蛋的事情和莫名的压力已经奇奇怪怪的情绪了。
说创作,其实往往是写了改,改了删,然后咕嘟一下喝掉手边的福佳白,仰座,长吁一口气,算了。
对于文字,往往是一个转述、共情的过程。在创作过程中是需要步步引导,层层递进,引出矛盾,刺痛共情点。当我试图去揣测别人情绪的时候,我的自我情绪已经被分析和揣测所模糊了。
相比于文字,音乐更能完成所谓近乎疯狂的情绪上的宣泄。音乐的共情相比文字更为有沉浸感,随着播放设备的更新迭代,往往我们极容易获得一个纯粹的沉浸式的音乐体验。有时候往往很简单,通过一段节奏,一节旋律,甚至不需要歌词,就能轻易的在沉浸的环境中获得与创作者共情,或是压抑,或是激昂,甚至是近乎疯狂的情绪宣泄。
想必我们都有这种体验,带着耳机,身处某一个环境,在完成某个动作的一瞬间,突然就听懂了这首歌,瞬间的共情,让我们沉浸于擦创作者想要的表达的世界。
好比现在,我在这叨逼叨、叨逼叨了半天,其实远不如一首吟唱来的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