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在显赫之时,分为三大家族,分别是常家、侯家、马家,当然这种说法是含糊的,三者并不处于同一时代。更直白的说,是几个时代相声势力的整合,也是北京、天津相声界的相互融合。
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常家就已经具现,并且积攒起了一定的势力,启明茶社就是最好的例证;侯家的成名是在六十年代左右,马家则更晚,大概要推演到八十年代之后。而这时,常家早已落幕,甚至依附于马家、侯家。
这倒是和之前的状态完全相反,有种风水轮流转的感觉。
常家落幕的原因,就是小蘑菇常宝堃的离世。虽然一个人的离世,给常家带来了几辈人的荣光,但无法挽回的是相声地位的一落千丈。
因此,无论是马家,还是侯家都把培养接班人作为一种长远大计。前面咱们也介绍过,马三立的性格比较谦逊,也没有步入仕途的想法,并且特别厌恶相声界用权利压迫同行的事情,因此徒弟多是普通人,也少有仕途中的子弟。
侯家就不一样了,侯宝林的徒弟马季是曲协主席,儿子侯耀文是铁道文工团团长。而徒弟和儿子关系并不好,甚至还有对抗的一种意味。
一时间,相声界产生了两个队伍,一个叫做马家军,一个叫做侯家军。马家军自然是以马季为零头人物,现今的交椅落到了姜昆头上;侯家军的领头人是侯耀文,也包括侯宝林的徒弟师胜杰、郝爱民等。
本是一家人,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二人反目成仇,以至于在马季去世之后,侯耀文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媒体将马季称为大师的说法,并列出了几个条件。
本来是为侯门增光添彩的事情,侯耀文为何要阻拦一代大师的渲染。
要说马季和侯耀文的矛盾争端,大概就是从劫难开始。传闻马季曾经打过侯宝林一巴掌,这件事在相声界自然是讳莫如深,甚至谈之色变。
在节目《以德服人》中,郭德纲和马季就曾探讨过这个问题。郭德纲说:对这件事,专门问过师父和二大爷,但两人都予以否认。
马东解释说:自己的父亲马季懒得去解释这些,也就使得传闻逐渐肆虐,一直到去世,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黄宏的父亲黄枫写过一个证明,如果需要的时候会拿出来证明清白。
是真是假早已说不清,但可以确定师徒二人多年后才和解,并且两人的说法都很含糊,才使得传闻一直传播。二代的恩怨并不是这一件事就可以招致的,这里就要提到一个爆料。
浩劫时马季写了一段相声。叫《训候记》;浩劫之后,候宝林也写了一段相声,叫做《训马记》,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个故事。说明一下,这件事情并未证其真假,也全当做一个笑话来看。估计马季先生不会做这样的事情,后面的新段子也就没有可实施性了。
再有马季对马三立的态度问题,根本还是送的那一副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要知道,马季对自己的师父侯宝林都没有这么高的一种评价,反而把这种评价给了马三爷。
马家和侯家的关系也是不好言说,中间也有隔阂,一件事就可以证明——侯宝林去世之后,都没有告诉马三立。这是考虑马三立身体不好,不适合舟车劳顿?
如此一来,必然招致侯耀文的不满,因此也使得矛盾进一步深化。
还有一点原因,侯耀文看不上马季,马季鄙夷侯耀文。马季不让自己的儿子马东进入相声行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个行业太丑恶,这也是马季向马三立靠拢的一个原因。
马季年轻时在侯家学艺,没少受过侯耀文的欺负。老话讲主有多大,奴就有多大,何况又是亲生儿子呢,侯耀文从小就对父亲的这些徒弟不太在乎,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他成年成名以后,算是生于侯门死于张狂。
马季只能暗暗撒气,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只希望自己快快成名,不再受气。这也就是后来北京相声分化成马、侯两派的原因。马季也时时教育马东不能因为你爸爸是谁就目中无人,逢事逢人莫张狂别得瑟。这种教育方式也暗暗影响了郭德纲,由郭麒麟的家教可以例证。
其实候宝林在世后期已经开始打压马季了,而马季碍于情面并未坑声,而这种打压一直持续,侯门父子的强势应该都懂。
而侯家要是没有侯耀文后来收郭德纲为徒,那真是可以算是相声圈的“罪人”了因此现在有好多人说,侯耀文的唯一贡献就是收了这个徒弟。要提到相声水平,马季超侯耀文不是一个档次。侯唯一可以出口的,可能就是侯。
一位网友说的倒是透彻:“侯耀文是是志大才疏,相对于他的能力来说,他事业还不错,但是他觉着自己应该更成功,自觉不比马季差,但实际上他连马季的徒弟也比不过(姜昆,冯巩,赵炎等),所以他不是很开心。
家庭经营的更不好,离婚几次婚,还有未婚同居的,总之是一地鸡毛。过的不开心,最后早早去了,和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你看候二,没什么本事,但是人家很快乐,现在也是艺术家。”
看来这人呢,还是谦逊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