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伊斯告诉我们什么叫“活着”

“活着”的含义

灵魂死亡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很多人以为这句话出自鲁迅,其实不然,是臧克家纪念鲁迅时有感而发。但在这里,笔者所要说的并非鲁迅,而是乔伊斯。他是天主教派,却比佛教更能参透生死;他不是政客,却比政客更懂政治;他不是心理学家,却要比任何一个心理学家更理解人的内心;他曾经只是个穷困潦倒的二逼青年,却比任何人都爱他的祖国。

晦涩作品透露的无奈

或许有人会说他的作品太过晦涩,终其一生也很难读懂。的确如此,人生哲理又岂非凡夫俗子所能领悟的。套用尼采的一句话,“稀有的东西,只有稀有的人才值得拥有。”

今天所要讲的是《都柏林人》,或者说重点讲的是其中十五个故事中最后一个,也是最能引起读者反思和感到恐惧的《死者》。

或许有人一听到乔伊斯的名字,唯恐避之不及,意识流这玩意儿不是正常人能看的,太晦涩,太深奥了,完全是找虐。当然,一个人文学鉴赏力的提升,说实话,就是这样虐出来的。

幸好,《都柏林人》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尤利西斯》、《芬尼根守夜人》,三部意识流比起来,简单多了。他有意识流的雏形,但不是意识流。尤其是我要重点说的《死者》,是象征主义。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晦涩艰深的文学作品,最突出的三种是表现主义、意识流、象征主义。不懂艺术表现主义形式没关系。卡夫卡的《变形记》、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艾略特的《荒原》总多少听说过一点吧。

很多人可能不明白,为什么要把文学写得极其难懂。书不是给人看的吗?明知别人看不懂,为什么还要以这种方式来写。其中原因很多,比如:卡夫卡的内心孤独,孤独到常人难以理解的境地,所以他把自己的孤独建立在文字上。

但更多情况下,是作者的不得已而为之,《荒原》深刻地表现了人欲横流、精神堕落、道德沦丧、生活卑劣猥琐、丑恶黑暗的西方社会的本来面貌,传达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人对世界、对现实的厌恶、普遍的失望情绪和幻灭感,表现了一代人的精神病态和精神危机,从而否定了现代西方文明。

《都柏林人》也是同样如此,只是因为乔伊斯的民族情怀,他用晦涩的文字来抨击当前都柏林这座城市的瘫痪。政府瘫痪、宗教瘫痪、生活瘫痪、情感瘫痪、心理瘫痪、精神瘫痪。他想要以一己之力唤醒都柏林人,甚至是所有爱尔兰人的民族意识。

很遗憾,他非但没有成功,许多顽疾还延续至今,蔓延至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从某种意义来说,全世界99%的人,都是乔伊斯笔下的“都柏林人”,包括笔者自己,也包括正在阅读本篇文章的读者。

谴责当前政府、抨击社会制度、否定宗教作用、讽刺大众公民。这样的做法,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会惹上大麻烦。所以,就酿成了《都柏林人》这本书坎坷的出版历程。即使写得再晦涩,总有一些人能看出端倪。不管怎样,最终它还是保留下来了,真是万幸。是作者的万幸,也是读者的万幸。


不能说的秘密

当然,还有第三种人,为了追求艺术效果的极致而晦涩写作。这等于是为写作而写作,没有透过表现认清事物的本质,技巧再炫,也只是哗众取宠。

说了这么多题外话,是为了告诉各位读者,相较于扣人心弦的通俗小说,主旨明确的文学作品,晦涩文字更能引起我们的思考。当我们读通了,读懂了,便会引发心里的震撼与共鸣,从而进行自我精神洗涤,让我们的眼睛变得更明亮,心变得更纯净。如果有越多越多这样的人,世界也将变得更美好。


都柏林人

《都柏林人》是一部短篇小说,与其他短篇小说最大的不同在于:作者目的明确,前三部讲述童年、青年、成长,当中的篇幅是一幅描绘社会生活宏伟画卷,最终以贯穿全文主旨的《死者》为结局,与开头第一篇《姐妹们》遥相呼应,都在述说“死亡”。且最后留下一句意味深刻,又诗情画意的风景描写,使人无限感慨。

要囊括《死者》的精髓,不得不从前面十四篇进行逐一解析,还原当时都柏林的面貌,走进作者的内心,才能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情怀和写作目的。

前三篇《姐妹们》、《偶遇》、《阿拉比》,是作者的回忆,经过考据,其中大部分内容属实,相当于自传性质。

受篇幅所限,这里简明扼要地指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主题,不作结构、情节、文字风格等一切讨论。

01 《姐妹们》

剧情:尽职尽责的神父弗林因打破圣杯,“亵渎宗教”,抑郁而死,临终仅有两位亲人陪伴。

表现当时的宗教循规蹈矩,只看外在而忽略内在。圣杯是表面,神父的兢兢业业是本质。揭露了宗教的愚昧,以及民众的麻木不仁。


02 《一次偶遇》

剧情:一次孩子们的旅行冒险。

本篇从四个层面分析。

  1、利奥·狄龙是孩子王,提出带领同伴冒险,最终爽约未至。言行不一,在遇事抉择上的懦弱,是当时社会的通病,也是本书的主旨。想要改善生活,想要获得成功,每次遇到抉择总是懦弱退缩。

2、同伴马候尼,几次只顾玩乐,不顾同伴,遗忘本次旅行冒险的宗旨。揭露当下社会大众的贪图享乐,利用眼前的假象,刻意蒙蔽自己的内心。

3、偶遇的老人,前后行为举止判若两人,一方面炫耀自己的生活放荡,另一方面严加指责主角和马候尼的生活不该如此“放荡”。典型的双重标准,双重人格。

4、主角内心的自我谴责,不该报假名,对内心深处虚伪的痛恨。同样是双重标准,双重人格。



03 《阿拉比》

剧情:年轻人对于爱情的憧憬和彷徨。姑父承诺,却又屡次爽约,不让他去阿拉比市场。最终成行,看到了低俗的摊贩和即将来临的黑夜。

主角经历期望、等待、失望、绝望、痛苦的全过程,导致幻想破灭。幻想破灭,不单单指爱情,同样指当下社会的一切。“阿拉比”是当时中东的阿拉伯国家,代表遥远而神秘。


04 《伊芙琳》

剧情:伊芙琳饱受生活困苦,与弗兰克私奔,最后一刻退缩。

同样是当时民众懦弱和麻木的精神体现,在关键选择上,总是无法勇敢跨出,无法从真正挣脱束缚在她内心所谓的家庭责任、公民意识的枷锁,最终幻想破灭。


05 《赛车以后》

剧情:五个有钱的公子哥的吃喝玩乐。

他们学历高、家境好,却整日沉溺于物质享受,唯有赌博可以让他们暂时得到精神上的解脱。他们完全有能力上进,但不愿意上进。最终鲁斯和赛古安,成了大赢家。鲁斯是后加入的,四人对他不太熟悉,但明显是个有钱有格调的人。

赛古安是其他四人中的老大,最有钱的那个。作为上层阶级,他当然知道该以何种方式结交值得结交的朋友。法利和吉米不及赛古安有钱,攀附权贵,输钱理所当然。

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我们当前所处的社会,有钱人打麻将不是为了打麻将,交朋友也不是为了交朋友。


06 《两个浪汉》

剧情:科利尔和莱尼汉一起泡妞。

科利尔曾经真情付出时间和金钱,未能得到对等的爱情回报,于是改吃社会底层女性的软饭。莱尼汉渴望遇到正经的女子,平凡生活,却迟迟未能遇到。而故事最后,科利尔成功俘获对方的芳心,还从中得到一枚金币。

表面是写两个男人,实则深刻反映了当时女性对性的孤独与渴望。机械乏味的生活使她们犹如木偶,生活失去意义,从而冲破道德的枷锁满足自身的生理需求。


07 《公寓》

剧情:穆尼太太以利益为目的,胁迫敲诈女儿珀丽的男友鲍勃,实则在卖女儿。

穆尼在金钱面前,亲情沦丧、道德缺失、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珀丽为情爱冲昏头脑,只图欢愉享受性,却不知什么是爱。鲍勃在胁迫下,思想意志摇摆不定,又一次印证了在选择时的懦弱和退缩,最终屈服。

08 《一片小阴云》

剧情:两位旧友的重逢,一穷一富。热爱诗歌的小钱德勒向往巴黎,唯有勇气踏出,生活窘迫;加拉赫儿时贫穷,却大胆走出国门,成为富翁。

通过对比手法,凸显两人在不同选择后,过着不同的人生。成为富翁的加拉赫回都柏林见旧友,仅仅出于满足故乡情怀,实际上只是例行公事,那些旧友只是泛泛之交。成功后进入身份地位相匹配的圈子,舍弃原有的圈子,看不起曾经的好友,甚至不愿与其多来往。


09 《何其相似》

剧情:法林顿工作沉重,借酒消愁,未能完成,得罪老板,回家对孩子撒火。

思想麻木,受到羞辱,内心挣扎,为保住饭碗而妥协道歉,未能有勇气作出改变,甚至是反抗。最后,孩子试图用宗教解救父亲堕落的灵魂。


10 《泥土》

剧情:玛利亚一生为别人忙忙碌碌,自己却孤孤单单。

一个极其典型的瘫痪人物,只知道别人要什么,从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内心渴望财富与爱情,但生活中又不愿做出任何改变。

这种人活着,也就相当于死了。所以最终与孩子玩游戏,抓到一把泥土,揶揄死亡。


11 《痛苦的事件》

剧情:杜菲与悉尼考太太私通,将她抛弃,导致对方自杀。

杜菲学识渊博,甘于做一名出纳员,平淡生活,为了寻找精神上的慰藉,与有夫之妇私通。但因怕其打破原本单调乏味的生活,和她分手。而悉尼考太太同样生活单调乏味,她看到了希望,可是希望又破灭了。

从男女两方面体现了当时民众的精神瘫痪。


12 《委员会办公室的常青节》

剧情:一堆人在办公室里讨论宗教党派。

要不是因为这个故事触及政治底线,抨击爱德华七世,提及芬尼亚运动、为帕奈尔平反,《都柏林人》的出版经历也不会这么历经挫折了。故事涉及天主教和新教的冲突,爱尔兰和英国冲突,没有深厚历史功底的人很难读懂这篇故事。

所以笔者从作者个人立场上,简单交待几个普通读者能够理解的问题:


帕奈尔是爱尔兰领袖,因为与有夫之妇私通,最终迫使对方家庭离婚,再娶其为妻。不论对错与否,这件事只是道德层面的,但因为他独特的身份,引起了热烈的社会反响,结果走下神坛,郁郁而亡。

乔伊斯是帕奈尔坚定的追随者,九岁时就因为此事,写了一篇名为《还有你,希利!》(帕奈尔是姓,希利是名)的文章,被不少帕奈尔的支持派誉为乔伊斯最出色的作品。


1914年爱尔兰内战爆发,爱德华七世为了天主教,一定程度地让爱尔兰政治独立,实行自治,遭到新教徒的强烈不满。前面说到乔伊斯是个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人,他反对外来者对爱尔兰的一切干涉,包括帮助,也包括施压。因此对其极其痛恨。


芬尼亚运动是世界十大神秘运动之一,也称芬妮亚兄弟会,至今是个迷(笔者研究十余载,也只浅尝皮毛)。

说简单点,该运动的主旨是实现爱尔兰自治,反对并入英国。当时英国经济发达,不少民众政客都想依附英国,让爱尔兰成为其附属国。所以才有了现在的英伦三岛之一的北爱尔兰。芬尼亚运动昙花一现,影响巨大,意义深远,改变了当时整个欧洲的政治格局。

要知道,爱尔兰民族在西欧,是最悲惨的民族,没有之一。他们从十二世纪到十九世纪,虽不停反抗,但始终被英国殖民统治,长期奴役,无法得到自由。从而导致整个爱尔兰在政治、宗教、体制、社会、文化、民众内心等等,长期瘫痪。都柏林是爱尔兰的中心,也是其中一个最典型的缩影。


如果要用一个人和一件事代表一个国家,毫无疑问,芬尼亚运动让世界知道了爱尔兰,而乔伊斯让世界认识了爱尔兰。至于这个国家有多大,有多少人,领导人是谁,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知道爱尔兰有芬尼亚运动和乔伊斯足矣。

故事的核心思想揭露政治和宗教的虚伪与龌龊。政客察言观色,见风使舵,意志随着利益而摇摆;宗教大致分为天主教和新教徒两派的对立,弱者不满强者,屈服与妥协,违背教义精神,背叛宗教,自我否定信仰。

其中人物的对面妙意横生,晦如深渊,用简单的话语将宗教的定义和作用诠释得淋漓尽致。


13 《母亲》

剧情:基尔尼太太为了女儿凯瑟琳演奏的出场费纠纷,坚持阻止她登台表演。

表面看来是在说金钱,实则是在坚持传统,坚持原则。更体现了艺术家的清高,颇有点早期乔伊斯的个人色彩。同时也反应了母亲将自己的思想意识强加在下一代身上的强烈特征。

当然,还有一层更为深远的思想,笔者会在《死者》一篇是提到。


14 《圣恩》

剧情:柯南太太伙同丈夫的朋友改变柯南的宗教信仰。

自《圣经》诞生以来,欧洲分裂出许多教派,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等等,他们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也泾渭分明,甚至为了某些教义分歧争论不休,造成欧洲社会动荡数百年之久。

乔伊斯是天主教,他以故事让一个醉汉通过皈依宗教来拯救灵魂。宗教并非寥寥数字能够讲清楚,但宗教自由是个人意愿,不能强加于别人的意志之上。民族精神一旦过激,就会成了民粹,给社会带来危害。


15《死者》

剧情:一场舞会的准备、进行、结束。

这篇故事是《都柏林人》的最后一个故事,也是整本书的总结与提炼,通过一幕幕场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以及他们的对话、心理,诠释思想主旨的精髓,有浓重的象征主义。透过事件的表面,挖掘背后的本质,我们会发现其中每一位人物都有独特的存在必要,任何一个都具有不可缺少和替代的重要性。


三位女性人物

女性人物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新教优势民族的格莉塔,民族主义知识分子莫莉,社会底层的李莉。

新旧主义的对立,引起了社会的动荡,造成了底层人民的生活窘困,以及政治和宗教的矛盾加剧。

仅仅三位女性人物,就指出当时的问题之所在,可谓一针见血。接着通过故事情节,衍生一系列的具体问题。

只用了三万余字,便深刻地描绘出一幅社会百态的史诗长卷,功力足见深厚。

李莉

通常而言,开篇出现的第一个人物,具有深远的故事承载作用,而作者对李莉的描写只有不多的寥寥几笔。看门人的女儿李莉曾被男人欺骗,未婚先孕,惨遭抛弃,社会地位低微,生活贫苦,属于“荡妇”。

从某种程度而言,结合当时政治格局,暗讽英国殖民势力对爱尔兰的压迫。爱尔兰民众对英国深恶痛绝,却又无法挣脱受制的枷锁,只好自甘堕落。

所以,对于这个人物,作者也只能点到为止了。

格莉塔

主人公加布里埃尔的妻子格莉塔,属于西方文学方程式的“母亲”,和当时绝大部分欧洲女性一样,她们的地位低于男性,具有心地善良、宽容大度的特征。婚后对丈夫百依百顺,言听计从,从不公开指责抱怨,默默承受一切内心的痛苦,从不表露。且还具有思想保守的传统特性,不接受任何新的事物。

但在这种传统下,同时压抑着女性的本能,她们向往爱情,渴望爱情,却不敢主动主动争取,最终错失,造成遗憾,带来无尽的内心痛苦。以一个悲惨女性的心理,暗喻爱尔兰人的畏手畏脚,在选择时因为懦弱而退缩,长期处于麻木和瘫痪的境地。

莫莉

第三位女性莫莉,出席莫坎家舞会的爱尔兰民族激进分子,专横无理,夸夸其谈,好斗成性,不买任何人的帐,以自我为中心,容不得除“爱国”和“民族主义”外的任何声音,对他们横加指责,猛烈攻击,不计后果。

作者想要通过这个人物表明,没有通过理性判断,盲目抵制一切外来事物,只会加深爱尔兰和英国的民族仇恨,对民族解放,对爱尔兰人的精神自由毫无帮助。


再说两位主要男性人物,从未出过场,一直在格莉塔记忆中出现的初恋情人迈克尔,本可能成为一个出色的歌手,因为肺结核,坚持为格莉塔送行,淋雨后回家病逝。

迈克尔

首先他的出生背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出生在爱尔兰西部的高尔韦。

在爱尔兰民族眼中,“西部”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相较都柏林,西部受到英国殖民的文化侵蚀相对较轻,那里是爱尔兰民族诞生的地方,具有很浓的盖尔爱尔兰文化。

盖尔语是爱尔兰母语,也是当今他们的国语。可是如果你去过爱尔兰就知道,很少有人会说盖尔语,通常都是说英语。仅仅通过这样一个细微的例子,足以可知爱尔兰受到英国文学侵蚀是多么严重了。

作者通过这样一个保有爱尔兰文化本质的青年,用殉情的方式选择死亡,体现了爱尔兰民族的反抗意识和现实无奈。

加布里埃尔

另一位男性则是故事的主人公加布里埃尔,他穿着得体,举止优雅,处处显示出有教养,喜欢华丽的措辞,尽可能抓住一切显露才能的机会,尤其热衷于演讲,体现自己非凡的才识与格调。这是一个典型的英国式人物,从中几乎可以窥探到盎格鲁文化的所有特征。

两个男性人物代表两种不同的文化,即凯尔特文化和盎格鲁文化。文化的冲突导致活人与死人的斗争,他嫉妒、痛恨妻子的初恋情人,却又无可奈何。作者借助他的心理描写,刻画出对死者的羞辱,贬低。

在妻子心里,唯有依附于代表盎格鲁文化的丈夫,才能生存;但在精神层面,代表凯尔特文化的迈克尔,才是她的心灵寄托。然而它已经逝去,再也无法得到,只剩下默默的感伤与缅怀。实在可悲可叹。

其他人物

另外还有许许多多的人物,都是社会不同阶层的典型,每个人的说话举止,都代表着他们惯有身份的一起思想特征。篇幅关系,不一一举例。

深层次的主题诠释

故事表面上是一场舞会引发加布里埃尔对妻子消失已久的性趣,延伸到逝去的初恋情人迈克尔。

实际上,通过舞会前、中、后,三个阶段,利用每一个人物,深刻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瘫痪,灵魂的消亡,揭露生命的意义。没有思想、如同木偶般的人,活着等于死亡;而迈克尔虽然死了,他却活在人们记忆深处。

这不是一篇简单的爱情故事,它从揭露了方方面面的瘫痪和无动于衷的麻木。作者用他的笔告诉读者,里面除了死去的迈克尔,全部是“死者”,而真正死去的迈克尔,是唯一活着的人,活在人们的心里。借此呼吁民众积极反抗英国殖民压迫,还原爱尔兰民族原本的纯真、美好。

精读舞会中的每一个人物的语言、神态、举止,都具有极其晦涩的深意,深刻到令人恐惧的境地。把所有的一切交织成一场普通的误会,各种阶层对立,宗教对立,制度对立,文化对立,情感对立,心内对立,民族对立便凸显出来,形成一幅复式画卷,引起读者无限深思。

当前社会与《都柏林人》描绘的社会进行比较

这本书所体现的内容无比庞杂,瘫痪体制下的诟病,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功利化的社会奴役人类的思想,使他们为了生存而生存,不愿做出任何改变,只能一味妥协;长此已久,造成精神瘫痪、思想瘫痪、灵魂瘫痪。

在当今社会快节奏的驱动下,这种瘫痪可以说,深入到我们每个人的心内。但社会发展发展的步伐,随着科技的推动,将越来越快。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人都无法阻止它的前行。宗教信仰固然有很多弊端,但它可以净化一个人的心灵,放缓世界快速发展的步伐,让我们的思想意识跟得上它。

宗教的精髓在于它的信仰,而非教义和信条;不同的宗教对于人生和世界,有不同的解释。即便同一个宗教,它的各个分支也有不同的解读。

所以,我们需要信仰。信仰没有明确的对象,可以是神,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是准则、可以是道德标准,甚至一段文字或一张图片,等等。

总之,信仰没有界限,每个人可以选择不同的信仰,通过人生经验摒弃糟粕的信仰,汲取新的优质信仰,不断完善自身信仰体系。

如果一个人失去了信仰,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失去了生活的目标;那么他就已经“死了”。用乔伊斯的话说,至少是“瘫痪”。

《都柏林人》的结尾用《死者》,《死者》的结尾用一段美轮美奂的风景描写,实在是意味十足,意义深远。

这段文字,笔者不打算作任何解释,只让它原原本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静静地享受、思考、体会。

《都柏林人》原著的结尾


下雪

几声轻轻拍打玻璃的声音使他转过身面向窗户。又开始下雪了。他睡意朦胧地望着雪花,银白的和灰暗的雪花在灯光的衬托下斜斜地飘落。时间已到他出发西行的时候。是的,报纸是对的:整个爱尔兰都在下雪。雪落在阴晦的中部平原的每一片土地上,落在没有树木的山丘上,轻轻地落在艾伦沼地上,再往西,轻轻地落进山农河面汹涌澎湃的黑浪之中。它也落在山丘上孤零零的教堂墓地的每一个角落,迈克尔·福瑞就埋葬在那里。它飘落下来,厚厚地堆积在歪斜的十字架和墓碑上,堆积在小门一根根栅栏的尖顶上,堆积在光秃秃的荆棘丛上。他听着雪花隐隐约约地飘落,慢慢地睡着了,雪花穿过宇宙轻轻地落下,就像他们的结局似的,落到所有的生者和死者身上。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921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7,635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393评论 0 33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836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833评论 5 36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85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43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94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2,671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70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79评论 1 33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24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27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8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14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108评论 2 35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517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