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想在标题的中间加上“老师”两个字,史铁生老师的《我与地坛》。但是总觉得奇怪,也说不上来原由,不加似乎是对他的不尊重,我凭什么直呼其名。转念一想,也许对已故杰出或有历史意义的人物称呼其全名就已经代表了他的事迹,比如“詹天佑”、“李大钊”、“钱学森”等等,有分量的名字不需要过多的修饰。于是索性不加了。
第一次知道“史铁生”这个名字是在中学的课本上,课文名不记得了,查询一番是《秋天的怀念》,可我却没有一点印象。唯一的印象是一位双腿瘫痪的作家,写的文章给人忧郁且晦涩的感觉,那个时候他的文章不敢不愿多看。到底还是学生时代,无法感受到他思想的深邃透彻文笔的厚实真挚。
前不久看到微信公众号的名家散文推荐,其中有两篇是史铁生的散文,一篇是《老海棠树》,另一篇是《二十一岁那年》,让我再次接触到他的文章。阅读的习惯让我有幸遇上了名家之作,不自觉地窃喜起来。这两篇文章激起了我对史铁生的兴趣,一是为了进一步了解他的生平;二是折服于文章的表达和内容的真挚,没有华丽辞藻,有的只是存粹地灵魂拷问。
关于史铁生的简介,其中一条具有很高的赞誉——《我与地坛》是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写的最优秀的散文之一。看过之后你就会觉得这样的评价绝对不过分,毕竟这是他十五年在此思索人生的沉淀。句句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也是反复打磨后的精髓,值得一字一字慢慢地享读。
比如对景色的刻画:“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比如对细节描绘:“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比如对生死的思索:“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结尾: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这样的结尾一开始没读懂,于是我反复去琢磨表达的意思,终于在临睡前突然理解其中内涵。原来人生不过是一个又一个轮回,如太极八卦,我的灭灭生生即是你的生生灭灭,一直绵延不绝。我这个个体只是生命体临时载体,只是生命的一种形式。显然这是一个哲学范畴,也是对生命高层次的思考。
读罢全文,不得不让人佩服,这才是散文,句句实实在在,这才是思考之后的精华,而不是非常虚空词汇的堆砌,极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