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首生活的日子,别忘了抬头看看云。
尤其是阴历的七月八月,正是秋高气爽巧云频出的时节,天也清澈水也清澈,那云则更是千姿百态的,或如粼粼水波,或如飘飘羽毛,或如袅袅轻纱……美不胜收。有时候,也可能是厚重的,一大团一大团,气势磅礴,惊涛拍岸,如千军万马,奔腾着、变换着、追赶着、撕咬着。
有人说:少年看云便是云,白云苍狗没有半分世事变幻的苍凉。中年看云是看自己,云来云往,是自己和自己在对话,云走云散,是生来便躲不过的漂泊。老年看云是看过往,是逆旅一生,喝茶看花,抬头望云,仍旧只想回故乡。我品不出那么多的层次与含义,看云,只是惊诧于它的玄妙,它的温柔,它的雄壮。
我是从几年前开始喜欢看云的,那时去新西兰,被称为“长白云的故乡”的纯净国度,所行之处,不经意间,就会看到山腰间的云,如一条白纱,一根丝带,一弘清泉,随意自然地环绕着,淡淡的,软软的躺着,庸懒的如一位睡美人。而去程的飞机上,看到云海在朝霞的映射下,象华彩的锦缎舒展开来,映出不同的光,那一瞬的美好,刻骨铭心。
诗人们爱写云,常以云寄情、抒怀,表达心绪。“有时云与高峰匹,不放松峦历历。望里依岩附壁,一样黏天碧。有时峰与晴云敌,不许露珠轻滴。别是娇酣颜色,浓淡随伊力。”清朝侯文曜的笔下,云清新别致,和婉多姿。陶渊明借助云描写田园生活的惬意:停云霭霭,时雨濛濛。翩翩飞鸟,息我庭柯。
若论写云,最精彩的要属沈从文“云南看云”里对各地云的描述与对比,那种感觉,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云,他写云南的云:似乎是用西藏高山的冰雪,和南海长年的热浪,两种原料经过一种神奇的手续完成的。色调出奇的单纯。惟其单纯反而见出伟大。尤以天时晴明的黄昏前后,光景异常动人。完全是水墨画,笔调超脱而大胆……
这段文字,让我情不自禁想起在爱尔兰地区看到的云,和儿子从剑桥坐火车一路北上,越接近爱丁堡,越体味到那云彩的夺人心魄。一簇簇,拔地而起,沉毅、厚重、坚实、威然矗立。而后在爱丁堡城堡上,俯视这座城市时,再一次震撼于云的魅力。云层很低,似乎触手可及,在古老建筑的映衬下,它们看起来狂放肆虐又端庄优雅,意味深长而不动声色,古老沧桑但生机勃勃,神秘莫测且气宇轩昂。
在云之上看云,会有另一种风情,那悠悠的云,似乎被神奇的托住了,然后,它又被你踩在脚下。若是连成片,则如莽莽雪原,不时有异峰突起,感觉象被朔风吹起来,等你去堆个雪人。
大连的云也是极其漂亮的,不经意间抬头,会发现天空犹如被某位丹青高手别具匠心涂抹了一般,湛蓝的底,白色的颜料,妙笔生花,或是浓妆淡抹的西子,或是气吞山河的军戈铁马。有时候,是清清淡淡,而有时,则是色泽艳丽。某个早晨,透过家里的窗户看东方的云,先是红色偏紫,随后又是橙粉,最后变成暖暖的粉色,而这个过程,只持续三两分钟,想拿着相机或者手机跑到家附近的山上去拍照,是绝对来不及的。夕阳西下时,也经常会有耀眼的云霞出现。
境由心生,曾经在凯库拉看完海豚,抬头时发现,感觉天空的每一朵云,都象海豚,大的小的,胖的瘦的,成群结队。
最想去西藏看云,那里的海拔,会否不经意间,就有云擦肩而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