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型爸妈从知道到做到

佛渡有缘人,这是杨彭嵛老师的课,为了更加强记忆,我耗时一天半,从语音变成文字。希望对您有帮助。

今天我们在一起,分享这样一个话题------实践型爸妈人知道到做到.我追随董老师学习,有12个年头了.当中不断思考,研究,践行董老师的理念,有一些的心得体会,看我们的知和行能不能统一起来.

在做的层面上,到底卡到哪儿了?为什么我们知道那么多道理,我们都做不到.

在扬州服务中心,每周三都会有研讨会,所以借由这个机会和平台,也接触到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案例,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案例.我们如何在知的层面上,不断地深入,然后如何从知道到做到.

上周三,有个爸爸做咨询,做这个孩子的研讨会.那个孩子沉迷游戏,爸爸说孩子自控力太差,孩子玩物丧志,学习没有主动进取精神.我们和爸爸沟通,爸爸会把所有的指向都会指向那个孩子.是因为这个孩子不懂事,孩子的自控力太差,孩子的学习成绩之所以不好,是因为孩子沉迷游戏,不好好学习.这是一般家长对于知的第一个层面.从现象层面解释,它的因果是成立的,孩子没有时间学习,把精力都花到游戏上.后来,和爸爸聊,孩子在游戏里面不出来,一定是带着某种需求,这个孩子在精神是是孤独的.通过了解,爸爸是做石油的,陪孩子很少,半年才回一次家,内心也觉得愧欠孩子.

他为什么玩游戏?就我们在知这个层面上继续,是不是真的想学好?有没有想学好的意愿?想学好,可是不行动,我们还在知的第一个层次上徘徊.就他想学好,不行动,然后也做过很多保证,但是就是做不到了.

我们如果探讨一下,我观察这么多孩子,有一个经验,没有看到过一例,能学好,故意不学好的学生。我们看到的都是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孩子,这些孩子眼前一定有他的现实困境。爸爸讲,孩子从小他没有怎么管过,把整个过程,孩子要么交给玩具,要么让他自己做一些事情.孩子自己觉得很无聊,很没有意思,但也不知道这种无聊,没意思的感觉哪儿来的,就是学不进去,然后对游戏的有依赖,在那儿,找到一些暂时的困难.

如果我们接着往下聊,董博士讲过一个理念,叫人需要人.人需要人,我们盯着孩子的生理人,我都会看到,这个孩子要想长大,要想发育,他每天都得吃饭,喝水,呼吸空气。如果我们有智慧,能通过外在的物质世界,也能看到孩子在精神层面上那个精神人,他同样有需求,他需要吃饭,他需要精神供养,如果这一块精神供养不足,孩子的精神成长就会出现问题.

什么意思?如果大家往下思考,我们在小的时候,然后我们通过简单的物质上的满足,就能引起精神上极大的愉悦.我们就很开心.比如说,这月吃顿肉,我们那个吃顿肉的感觉,就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快乐.可是现在的孩子,你要让孩子通过物质上的供给,这种在物质层面对孩子的关注,想要孩子在精神上能获得精神营养,能感受到快乐,能感受到成长动力,它已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因为现在整个的社会环境,我们物质极大丰富.就这一代孩子,要想在精神上获得快乐,获得营养,这一代孩子呢,他已经到了一个人需要人的时代.我们必须通过人,来给孩子进行精神供养.如果我们能思考到这个层面,你就会发现,孩子能去玩游戏,能产生这样的需求,很多时候是孩子实在孤独,所以他就玩游戏了.他跟人互动不起来.

我儿子有一个天才的观察,说;”老爸,我谈一个感受,如果我在家里边,能跟你玩,能跟你互动,我就不会想着去玩游戏.而且我观察我班对游戏比较痴迷的同学,是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像你这么有意思的爸爸。”当时孩子谈到这样一个感受,确实值得我们去思考。

我们回忆一下,孩子原来是那么需要我们互动,即使是玩游戏,也希望拉着爸爸,拉着妈妈一块儿玩.但我们把孩子留给玩具,留给自己独处,所以孩子开始慢慢地寻求,开始慢慢地走到这样一个游戏的世界里面去.如果我们接着往下思考,你会发现,孩子的表现与一个机制,叫做自我满意度的有关系.孩子对自己的满意度越高,孩子在心理层面上的就能越能匹配这样的满意度.孩子的自我价值越低,自我满意度越低,那孩子的成长就会表现得越被动.

那我们去探究一下这件事,大家回忆一下,我们的孩子怎么样鉴定自己?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有价值的程度到底有多高?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刚把孩子生出来的时候,孩子的背景知识太小,他没有办法去理解复杂的人类的行为,理解复杂的人类的情感,,孩子呢,那你觉得理解不了,他是怎么来界定他自己做的?我做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是对的还是错的?这件事情是有价值的,还是没有价值的?那是美的还是丑的呢?

如果大家能够把画面拉回到我们孩子的那个幼儿时期,你会发现孩子做完一件事情,孩子第一时间会观察一下妈妈的表情.如果他看到你开心了,那他这件事是有意义的。如果他做完这件事,看到妈妈不开心,他就觉得我做这件事是没有价值,是错的.孩子所有的行为的指向,是要取悦母亲,取悦自己的妈妈。

如果孩子取悦母亲的困难程度较低,无论我做到什么程度,妈妈都很开心,这样孩子的自我满意度就高,自我价值就越高.孩子在学习上,孩子的幸福感,孩子的快乐指数,孩子向上去完善自的欲望就会越强.大家可以去观察一下,假如父母是完美型的人格倾向,孩子要去取悦妈妈,我们给孩子的要求条件特别高,要求完美,这样的孩子,往往孩子的成长动力不强,孩子的自我满意度就很低,在这儿,如果你能真正地理解到我们的孩子早期,他来鉴定自己有价值的程度是高是低,孩子的全部指向就是取悦妈妈。如果孩子的取悦越低,那么孩子的幸福感越高.如果你不了解孩子沉迷游戏,那是因为孩子的精神人没吃饱饭,而不是游戏也不是玩具.你真正地体会到沉迷游戏的玩手机的那些孩子,他们在游戏的世界里面,即使得不到那真正的满足,那你玩过之后,我们走访过的孩子,玩游戏,玩的结果,是让自己更加的空虚,更加的无聊,更加的没意思.

我在跟扬州的家长分享的时候呢,谈了一个观点,我说你们,咱们去做一个尝试,那你来思考一下.孩子跟那个机器玩儿,假如他要获得营养的话,他就相当于拿了一个塑料的假的一个奶嘴.建议我们家长到家里就做一个塑料的,假的奶嘴。他把这样的东西,误认为能给他精神供养.孩子对每天依赖它,从里面学,无论怎么学,她吃的结果,就是更饥饿,更空虚,更无聊.因为他从这里面获得不了真正的营养,人只有从人身上,那才能获得精神营养.

大家体会一下那些玩手机玩游戏的感觉,我建议大家,你自己做一个塑料奶嘴,你试一下,就体会到越吃越有饥饿感.往深处去学习,你会发现,其实那些在学习上没有好的表现的,学习被动的,成长被动的孩子,玩游戏的很多孩子取悦妈妈,取悦母亲,太难了!孩子是通过取悦母亲来界定自己,是否有意义,存在的价值感.你能深切的同情我们的孩子,你能看见这一块,你才能真正的去帮助我们的孩子解决问题.

我在做过那做一次家访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有一个孩子的家里边的奖状贴的整个墙上全是,孩子的数学全校第一名,语文全校第一名,作文全校第一名,被全校展览.英语全校第一名了,他整个的综合成绩全校第一名.孩子已经在家辍学有将近两年的时间了,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到全国各地的医院找心理医生,到一些精神科医院去看,怎么看也没有帮孩子解决真正的现实困境.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么优秀的一个孩子在家呆着,每天在玩游戏啊,每天在床上打游戏,呆在家里边,也不出门,你表面上看是这么回事.后来我们在家里面跟妈妈吃饭的时候,妈妈谈到了一件事情,我家孩子即使成绩这么好,但是我们家孩子从小到大,我记忆中没有表扬过孩子,经常就是批评指责.孩子说,妈妈,我考了第一名.哦,知道了,扭头去做别的事情了. 孩子说,妈妈,我这次夸了什么样的成绩.噢,挺好,保持住.妈妈会觉得你考这样的成绩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什么值得让我们骄傲,值得我们自豪的.大家去思考一下,就这样的孩子们,你要去调查,这些家庭你会发现,孩子要取悦母亲的困难程度太高了,孩子无论怎么表现,都没有办法叫妈妈高兴,都没有办法在父亲面前证明自己,这是这一类家庭的一个共性。

我们要真理解,这样的孩子,就大家想一下,你说学习成绩那么好,你说不能证明,他得有价值的程度吗?如果你有机会跟这样的孩子接触,如果你去问一下,小姑娘,你很漂亮,你会发现他整个的身体语言会向你传达一个信息,他不接受,他很漂亮.他真实的感觉,自己就像一个丑小鸭一样,你看你成绩这么好了,你有什么好自卑,你应该很自信很阳光才对呀,就这样的生命应该充满成长动力才对啊。

其实孩子怎么来界定自己,他是通过取悦我们爸爸妈妈,取悦母亲,向爸爸证明自己,他是通过这种方式,来理解来界定自己的,还没有办法像成年人那样,通过那纯粹的理性程序,有足够的背景知识和人生体验,来理解这一点,孩子是直接感受,我到底好还是不好?

我给大家分享的,这样一个知的过程,如果你仅仅看见了,孩子玩游戏,孩子的自控力差,让孩子学习没有恒心,没有意志力,还是玩物丧志,你仅仅看到这一点,我们能做出来的教育动作就是每天控制孩子,每天批评指责孩子,每天跟孩子讲道理,断网断电断卡,我们的整个教育行为就是这样的.如果你能真的看到生命,你能看到孩子是怎么来学习,怎么来感受,怎么来界定自己?他自我价值是怎么培养起来的?你就能对生命产生深切的同情,你看着这样的孩子,你真的能心疼到骨头里.

前几天,有一个无锡的妈妈,问我一个问题.董老师讲,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这个话,我不认同.你要说孩子是复印件,你看我们身上有好多优点,那孩子身上怎么没有呢?他怎么身上那么多缺点呢?如果我们家长这叫知,我们只能认知到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我理解不了,只能理解到这儿.我们在教育行为上,你绝对意识不到,这到底发生什么事?我跟那个妈妈谈了我个人的观点,所谓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主要我们是来谈孩子,她是怎么来学习呢?

孩子身上的很多行为,他必须通过模仿你的行为,甚至需要模仿你的情感反应模式,甚至模仿你的思维方式.我们一生气,我们就是摔东西,你让孩子理解,为什么生气要摔东西?需要足够的背景知识来理解人类复杂的情感,孩子是没这个能力的.如果孩子有同样的感受,它需要模仿,就摔东西.你会发现:有的孩子生气,他摔东西;有的孩子生气,会沉默不语,冷战;还有的孩子生气,他会喋喋不休地说,他倾述;还有个孩子生气会歇斯底里.

同样是生气,每一个人表达这样情绪的方式完全不一样.大家去观察一下,表达的方式,你要说孩子天生就会,这是绝对不可能的,那一定是模仿到了,他只是做这样的动作,他不了解这样动作背后,人的情绪是怎么回事呢?对于他来说,他没有足够的背景知识去理解人类的行为,他只是简单地模仿。

有一个咨询,我父亲的小时候,我父亲有家暴,结果我爸爸打我的妈妈,我爸爸也打我.我在很小的时候能在心底就发誓,一定要善待我的妻子和儿子,我绝对不会动他们一根手指头.为什么我现在就跟我父亲当年好像一样?我控制不住,我在生气的时候会打我的爱人,我会打我的儿子.那个爸爸在讲这段话的时候,你能看到,那个爸爸的眼神里面流露着对自己的失望,迷茫。他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我那么拒绝那么讨厌的这样一种行为,为什么会在我身上出现?

各位,你要理解的话,你要从知的角度,真的再往下走,你会了解一个特点.在我们家庭里面,孩子是咋模仿我们的行为?他是怎么去学习我们人类的行为,人类的情感,人类的思维.是怎么学起来的?你会发现:如果你跟孩子之间关系特别好,你会在孩子身上传承下来的是你身上的优点;如果你跟孩子之间关系不好,传承下来的一定是缺点.为什么呢?

大家体会一下,你跟谁关系好,人类的任何行为,他都没有任何意义,意义是人赋予的,那你说你跟对方关系好,你会发现他做任何事,你看到的是这个行为里面的正面价值.比如说,我们处对象的时候,你看你对象个儿矮,在一个恋人眼里,热恋中的男女之间,你看不见他个儿矮,你看不到他这个缺点.你看到的是啥呢?浓缩的都是精品。你说你看你对象眼睛小,你说你看眼小聚光,无论说他身上什么,一对关系好的人,他看到的是优点,他看到的是这个行为的正面价值.所以你看见什么,你就会模仿什么,你就会学习什么.你看见他个子很高,关系不好,你跟他长得个子高高大大的,长得也帅,那你看傻大哥那没啥脑子,傻傻的.眼睛大,眼大无神,你看到的是眼大无神,就你看见什么,你就会学习什么?这是那由关系状态决定的.

如果你能在知的层面上,你真的能理解到:亲子关系对我们的孩子有这么大的影响,你会不惜一切代价去跟孩子调整亲子关系,因为它决定了孩子从我们身上学习什么。我们说,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你能真的深刻的理解,孩子是怎么学习人类行为?爸爸妈妈的行为是如何向下传承的?亲子关系在于孩子模仿爸爸妈妈行为,解读爸爸妈妈的那些行为情感思维当中起了关键的作用,你绝对不敢轻易破坏你的亲子关系.不用说,伤感情的事,你在知的层面上知道这些,那你在行为上绝对不会去批评指责,打骂孩子,包括拿孩子跟别人比.这些动作,你绝对做不出来.

我到这讲的什么意思呢?知和行,其实是一体的,你知到什么样的程度,你就能做到什么样的程度,那换句话说,知和行是一码事。它们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关系呢?知是内容,人的行为,你做到什么样的程度,它是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什么叫内容形式,它是我们现实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的两个不同方面.它既是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任何的知,任何的内容都具有某种形式.离开了形式,内容就不存在,任何的形式,都是一定内容的形式,离开了内容也就没有形式.一般关系内容起主导作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对内容服务。没有内容,形式就无法存在;没有形式,内容也无从表现.所以,我们的教育形式和内容是辩证统一的.我们要了解,你说我知道了,我懂了,其实每一个人的知,就是我懂,那他懂得知的程度都不一样,这个行为表现上也全不一样.比如说老师在课堂上讲了一个知识点,讲完之后,你看下面那些孩子,你问那些孩子,听懂了吗?孩子们都举手,说的懂,说的我知道了,注意每一个人对于知的定义,标准全不一样。

有一个事情,你要真懂,真理解,你理解的程度呢.假如是一米,有人理解到一米,让她感受到.那我就把知识当成往下挖井,往下挖了一米深,好,我懂了,明白了.有的人往下挖了两米,在他看来,这叫什么?这叫懂国,那就懂啊,我理解到这个程度我才叫懂啊,知道了.还有的人需要往下挖三米,他才说,我懂了,这才叫懂.所以每一个人,孩子说,我懂了,我知道了,其实他知道的程度全不一样,但他们的语言表达是一样的.

你懂到一米深,那你知道一米深,那你做出来的是一米的动作,你能做出来一米的行为.如果你能懂到两米,你理解到了两米的那个深度,那么你能做出来那两米深的动作,如果你是真的懂到了三米深,你才能做出来三米的行为.因为知是内容,行是外在表现形式,它们是一码事.

董老师在高端课开篇,有三句话,高贵的灵魂在云端行走,中等的灵魂在迷雾中穿行,低等的灵魂在地上爬行.大家从人的知的层面,知行合一的层面,你再来理解.你这高贵的灵魂,所谓高贵的灵魂,是我们在知这个程度上知道了三米深,我们是真懂到了三米深,我们才能做出来,在云端行走的动作;当这个事,你一知半解,只知道了两米深,那才叫中等的灵魂在迷雾中穿行,我只知道两米深,我以为那我知道了,但是我做的所有动作叫他在迷雾中穿行;还有第三类也是我知道了,我懂了,什么道理我都懂,我全懂,就他所谓的懂,懂到了一米深,最低的灵魂在地上爬行.所以知和行,是统一的。

第二点,人的求知欲是人的本能需求,就每一个孩子,求知是他的需求,他需要.有的孩子,如果你讲道理讲多了的孩子,你不停的对一个孩子讲,他背景知识还不够,然后我们用成年人的语言,成年人理解的道理,不停的跟孩子讲道理,你应该这么做,不应该那么做,你应该那么做,不应该这么做.这道理讲多的这类孩子,往往他在知这一块,当他知道了,对一个事情理解到了一米深,他以为我知道,就在这一米深,就是我知道。你能顺应孩子的天性,我儿子和我讲过一句话,老爸,你讲个孩子话,用孩子的语言跟我讲话.当时跟你讲的这些东西,用我能听得懂,能接受的方式来聊天.

如果你是这么把孩子养大的,孩子的求知的欲望,那他不知道一米深,这个道理我都懂了,那这个孩子在知这一块,他能不断的思考为什么爸爸为什么,妈妈为什么?那这是为什么?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时候这个特点最明显,一年级的孩子,他会不停的问你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那个时候,你能从这个生命感觉到的,.求知就是他生命的需求,你不让他知道,你不让他明白,知道的不到一定程度,这个孩子就像没吃饱饭一样,巨大的饥饿感,那种饥饿叫求知欲.如果孩子这一块被保护好了,我们不是简单地给孩子讲道理,而是随着孩子的思考不断的往下探索,不断往下探索.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的有惊喜,不断在鼓励孩子,发问,鼓励孩子思考,这个孩子在知这一块,他就能不断地往下深入.

你会发现.有的孩子.得知道三米深,他拍拍肚子打个饱嗝,说我吃饱了,这叫知.我知道了,懂得了.如果你没让他理解到三米深,,对一个事情,懂的程度不到三米深,他就没吃饱饭,那种求知欲会折磨着他,继续思考.道理讲多的孩子,我们简单的把孩子打发掉,你知道啊,噢,我知道了,我把道理讲给你讲了,一米深就停住的孩子,学任何东西,打个饱嗝,知道了。另一个孩子,学到三米深, 打个饱嗝,知道了.这两个孩子都知道了,你会发现有一个孩子学什么东西都深入不进去,学的半懂不懂,学一会儿就结束了,我懂了,知道了.有的孩子做到专心致志,在学东西.他俩甚至讲出来的原理道理都一样,注意,这两个孩子知道的程度,是不一样,所以你看有的孩子表现得像天才,有的孩子就整什么整的都很平庸,学什么,都是学的半懂不懂,他还说,我也努力了.如果我们成年人要不懂的话,就会得出了一个结论,同样的老师教,同样的知识点,有的孩子表现的很天才,有的孩子表现的很平庸.原因是每一个人知的程度不一样.

人的一种生物学动力叫求知欲,有的孩子把她送到一米,我知道了;有孩子必须送到三米高,打个饱嗝,我知道了.这就所谓的天才的学习者跟普通的学习者之间的区别。

我再举个例子,比如说,最好不要批评指责,打骂孩子,我们很多家长都知道.就是在知的一米深的知叫什么呢?叫不能批评指责,打骂孩子,孩子会痛苦难受,我能理解孩子的感受.不能这么批评指责,就是我们知道的第一个层次.

我们再往下,很多家长知道了第二个层次.上过董老师的家长训练营之后,我们好多家长都知道了,孩子之所以是今天这样的表现,原来是那我们开始看见了自己,不再说这是孩子的责任,发现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孩子身上的问题是因为我们带来的,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回家批评指责,打骂,去控制自己的情绪.

如果你把家长训练营反反复复的,你学习四到五遍,你在知的程度上接着往下走,那你能知道三米深.你会发现,你会开始觉察到有一个特点,我自己就是在董老师的家长课里边,听懂老师讲人的心锚怎么形成的呢?为什么不能批评指责打骂孩子?我开始体会我自己,我小时候经常被打.当时我姑夫特别特别的亲我,特别想把我培养成才,所以我从小到大,对我像对待他儿子一样,姑夫怎么打我表哥的,他就怎么打我.是为了让我学习好。

后来,我开始注意到一个特点,比如人家跟你好好说话,你说,我知道了,知道了.但是知道了,还不去做.假如有人跟你吼一下,我跟你说多少遍了呢,比如你不能再抽烟,我跟你说多少遍了,人给你一吼,我发现突然就进到我心里去了,这个事我记住了,原来这么回事,我才能真的进到心里去.后来,我正在听董老师家长去听那个课的时候,注意到了一个特点,哎,我怎么回事儿?你对家长训练营东西深刻理解了,你会发现,人有一种倾向叫受虐依恋,什么意思呢?心理学上有一个研究,如果长期受虐的人,往往会对施虐者产生一种复杂的心理上和生理上的依恋,这是心理学上的基本常识.如果父母对孩子长期批评指责打骂,,孩子会出现一种混合着拒绝和亲近需求的矛盾行为。因为一父母是恐惧的来源,二,父母是唯一可以寻求保护的对象.长期生活在拒绝恐惧和亲近需求中孩子,情绪和行为就变得不规律,不好监控,不好预测,主要原因就是孩子对于依赖的对象,情感的不确定性造成的犹豫和徘徊,久而久之,孩子会在心理上,甚至生理上,产生受虐依恋。

你如果把一个事讲到孩子心里去,你必须让孩子回到那样一种情境恐惧的情境当中去,他的心才能验证,啊,这个意思,否则孩子左耳朵进右耳朵出.都说了不经心,说了听不进去,他在和人交往的时候,你尊重他,好好跟你讲话,听不进去;你必须吼一下,把他带到当年那种施虐的恐惧的情景里面去,他必须回到那个环境中,才能进去,才能入心.这个对于我们的孩子完整了,孩子能不能正确地安装人类的行为模块,形成正确的人类情感反应模式,并且顺利地从个体走向群体,完成人的社会化过程,它起着决定作用。一般长期打骂孩子,孩子一方面拒绝恐惧,不接受这样的态度,另一方面爸爸妈妈又是唯一可以寻求保护的对象,有一种亲近寻求的矛盾,这样的孩子,我们调查82%的家庭,孩子有受虐依恋。

在成人的世界里,你会发现,我们孩子长大以后,他跟人合作.在合作过程中,人好好说话,听不进去.我尊重你,我善意提醒你,你知道了,明白了.如果合作对象说,多少遍了,你怎么不入心呢?如果人家一吼,把他带到当年的情境里去,一他拒绝人家这种行为,因为他的合作伙伴和父母的角色不一样,不是他唯一的可依恋对象,他又能通过这种方式,他又能听进去,他又受虐依恋,又能进去,同时呢,以后再不也跟你合作,你不应该用这样的态度对我.他无论跟谁合作,一个合作对象合作一段,不行了,一个合作对象合作一段,不行了,没有办法跟同类正确地进行合作,就这个会对孩子将来走向社会,获得幸福,获得成功,带来巨大的障碍.你能在知的层面上,理解到这个程度.噢,原来这么回事,你真的能看见,孩子的表现跟我们的行为之间的因果联系,就是你的知到这儿.我们都不用劝爸爸妈妈不要打骂孩子,不用劝,你自己就能把正确的动作给做出来,你最起码不会拿伤害孩子.因为我们从自己身上以及从孩子身上,我们都能看到这样一种可怕的现象,就是受虐依恋,而且这样的群体,在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82%有拒绝,有需要.这样我们就把孩子的一生都给毁了。

其实,大家能理解叫知难行易,知是最难的那一个环节,我们不懂教育孩子,我们先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感悟,我们悟到了,回家做.开始做,开始行,我们在做的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一个能让自己持续稳定的把事做对的经验和感觉,那个留下来的东西,叫真知.

我们上过家长训练营,家长知道了一米,你再去复训,再学习,再悟,再做,再校正自己.第二个层次的知,就是两米深的知,我再去复训,再复训两遍三遍,又学悟行真知,它是螺旋式的,就是人的知螺旋式地上升,直到上升到我们说的高贵的灵魂在云端行走。你自然而然就把动作做出来了,就做对了.我这儿建议,如果我们做是知的检测标准,如果你做不到正确的情感表达,你做不出来正确的教育动作,你无法把教育内容,用正确的形式表达出来,你在做的层面上可以检测自己知的程度,我到底知道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所以大家下功夫的地方,不是去不断的求方法,去责怪我为什么做不到,去自责我为什么做不到.各位家长,前面给大家分享的,如果大家真的听懂了,就是我们老老实实的静下来,学悟行知,我们从一米到两米,两米到三米,三米到四米.假如说到三米的标准,你才能把正确的教育内容表达出来.你会发现,当你真懂了,你懂得到了三米的程度,无论你做什么样的教育动作,你做什么都对,怎么做你都对.所以很多家长做不到,他一个很大的误区是啥,我们误把形式当成了内容.

也鼓励,也表扬,也欣赏,也确认,也陪伴,也接纳孩子,之前所有动作我都做了,然后八大工具都用了,但是我做不到.做不到,是因为你不知道。

上周扬州的基础研究班上,给我们家长高端学员作辅导.我们说,你感受一下是什么样的东西是真知道了,你知道的不是3米,你可能知道了5米10米的深度.那大家思考下,现在你从12楼跳下去,我问;你知道不知道会摔死人的。家长说,知道.那你会不会说,我现在控制不住情绪,我现在很生气,我从12楼跳下去,我才不管他会摔死人,任何理由,你绝对不会从12楼跳下去,因为你真知道会摔死人。

我问家长,一万伏高压线会不会电死人.家长说,会电死人,我说你们会不会去碰那个高压线,家长说,不碰,会电死人,对,这是对高压线会电死人,你知道的程度至少达到了五米以上这个深度.你绝对不会去碰高压线,给你任何理由,你都不会去碰.你说孩子把我气得,我就摸一下;你说,发现我脾气不好,那我去摸一下高压线,你就任你脾气最不好的人,都不会去摸.

如果我们把教育孩子,批评指责打骂,比喻成教育孩子的高压线,按董老师讲,我们忽略孩子存在,强迫孩子,拿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恶性的比较,如果你真的理解了它,就像1万伏的高压线一样不能碰,你说这次又没控制住情绪,我不小心又去碰高压线。你这样的行为,我们只能说,,你知的程度还不够,你不是真知道.如果你真知道了,你绝对不会做这样的教育动作。

在教育孩子过程,有一个观点,我再说一遍,无论你怎么想,这个事的结果都对;无论你怎么做,结果都对,什么意思呢?知和行是一码事。知是内容,行是表现形式,他是一个事儿,他一定是统一的.你做不到,说明你不知道.有人说,这道理我全懂了,就是控制不住情绪,方法都会了,那你就做不到,我知道做不到,这事绝对不可能发生,你能知道什么样的程度,你就能做到什么样的程度.无论你怎么做,结果一定是对的.

这儿也是因为我们很多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纠结知与行的困境中,而教育孩子,董老师讲,他是一个实践哲学.我们家庭教育的生命价值,最大的意义,只能存活在实践当中,他是做出来的一门学问,你需要去做.任何理论,他需要在做的过程中体现,任何的知,如果离开做这样的形式,那内容也不存在。

给大家指出一个努力的方向,我建议大家去观察一下,反反复复在学习的,脑袋里面没有那么多价值评判,我以前带过的,辅导过的学员里面,你真的看,他能很快做到的,这样的家长一般家长训练营得复训四次五次.高端课有得复训四次五次.每一期沙龙只要没有特殊情况,他都回过来.而且很多家长对我们的教育顾问高度信赖,大家思考一下,博瑞智的服务体系决定了我们的教育顾问,他真的是在知与行的这样一个过程中完成的.上过家长课,我们跟进的服务一年,每一天都要面对家长,每一天都要面对孩子,每一天都在做,所以大家都有什么困惑,有什么疑问,多跟自己的教育顾问交流.

回忆一下,家长课上,董老师讲话的语气,董老师讲话的肢体语言,他告诉我们的学员,你不要记笔记,你看着我,你看我的表情,看我的肢体语言,我能看到董老师真的是用生命在讲课.他在干嘛呢,董老师不是要把道理符号教给大家,后来,我真的能理解到董老师在尝试着把一种能够持续的稳定的把事做对的经验和感觉传递给你。好多事情董老师是做过来的.

比如说有人跟你讲,你来听一堂我的家庭教育课.如果你听的是符号,他跟你讲道理,大家都会讲,你只要把一个讲稿背一遍就ok了.如果他自己没有把孩子教育成功的经验和感觉,他自己没有干过这个事儿,在知的程度上,他仅仅停留在了一米,背了一堆符号,我确信,他无论怎么讲,永远都无法那种把事做对的经验的感觉传递给你.

如果有个人跟你讲,你来上我一堂课,我能让你挣到1000万.你一定要观察一下,他自己先干到了没有.如果他自己没赚到1000万,只是背了一下这些成功者的演讲稿,自己整合了一下,讲了一堆符号.注意,他自己没有干成的事,他来跟你讲,他就是讲一辈子,永远没有办法把真知,也就是所谓的我们把事做对的经验和感觉传递给你,永远不可能做到.这就是我们讲的知,所谓知,是真知.

王阳明讲的知行合一,其实是一码事,知和行,它是一体的.你要是真懂了,不用强迫自己,100%你怎么做都对,那个教育的感觉逼出来.

有个爸爸,因为早上孩子叠被子,和孩子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冲突完,吵完,,骂完孩子,,打完孩子.他心里面又难受,后来到我们教育中心.那个爸爸来咨询的时候,杨老师你说我如果给他叠被子,我是不是就把他给惯坏了,其实叠被子不是有多难.我的目的只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我也是为孩子好,可是那就发生了争执.一直纠结在是给孩子叠被子,还是叠被子,这是典型的把形式等内容.

我就问那个爸爸,我说你想干嘛?叠被子,你是想因为长期没有陪伴孩子,想给孩子传递父爱,表达爸爸关心你,爸爸希望你好,你要传递的是这个感觉,个感这是内容,叠被子还是叠被子,这是形式.

是什么意思呢?孩子不叠被子,你把被子给孩子叠好了,然后你跟孩子讲一下,你看爸爸长期没有陪伴你,爸爸回家有机会给儿子把被子叠一下,能有机会把爸爸的爱,能通过这种方式传递给我的儿子,爸爸一边叠被子,爸爸心里边满满的都是对你的愧疚.爸爸做一点事,爸爸心里觉得特别的开心.你可以拍拍孩子的肩膀,儿子,如果你需要的话,爸爸明天还给你叠被子,老爸从这里面感受到了喜悦,我能为自己的孩子做点事,感受到了喜悦,儿子,你知道吗?爸爸给你叠被子,是因为爸爸觉得你值得,你配的上,爸爸对你这么好,你是我儿子,爸爸真的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我对你的爱,所以谢谢儿子,爸爸能抱抱你吗?你抱抱他,拍拍他的脑袋,你把那种对孩子爱的感觉传递过去。

我问这个爸爸,内容通过叠被子这种方式,形式传递过去了,你把爱表达的内容,你推断一下,孩子以后会更加在乎你的感受,还是不在乎你的感受?爸爸说,孩子会在乎他的感受.你再推断一下,如果孩子感受到了你的爱,他从这个里面感受到了接纳,感受到了欣赏,你把内容传过去了,你觉得孩子以后会变得更自律呢还是变得更不自律?爸爸想了一会儿说,杨老师你说的对,我误把方式当成了内容。我们家长如果真理解了,就今天我给大家分享这些东西,如果你真听明白了,那知和行是统一的,还是那句话,无论你怎么想,结果都对;无论你怎么做,结果都对.知是内容,行是形式,它不在于你怎么表达,而在于你有没有把内容传递过去.

我跟大家分享的,我们从知道到做到如何实践.我把我个人看到的知道的方向传递给了大家,包括我在辅导很多孩子跟一些孩子交流的时候,有些孩子遇到了困惑,如果你真的能在知的层面上,给到孩子有效的帮助,我看到的没有一例孩子,没有在行为上做出匹配的行为.

给一个中学的初三孩子讲”时间”。当时班主任老师说,时间很重要,一定要抓紧时间,要怎么做?我当时给班主任老师,你叫我试一下,这是我来尝试着在知的角度上来看一下,让我能不能把孩子带着,对于时间的理解,把他带到三米的深度.

一个初三的孩子给他们,讲了两个小时的,关于时间,我们探讨的一个命题,人的生命是由时间组成的,讲完之后,你能从最后课程结束孩子们的掌声一遍。班里连那些最不自律的,我们班学生的整个学习程度,整个学习行为跟前面完全两个概念.

我在前几天,育才小学,给六年级的孩子,有没有一个博弈之学园的孩子在那个班里边,打给六年级的孩子,怎样在时间什么是时间?时间不是什么都跟你有什么联系,你把孩子带好,在行为上,老班主老是观察你,整个心里变了,那就开始能把那抓紧时间这个动作给做出来了,哎呀,还给韩师的实验的扬州邗江实验的孩子,将实践中我的经验告诉我,每一次,如果你真的有能力,把这个事,你带着孩子。孩子的行为就能做的就是那个程度,我们错误的做法是天天盯着孩子的行为,我不去扩大孩子的背景知识,我没有能力让孩子从一米的尺,那把他拉到三米深的,只支持,倒霉,没有这个能力去做的行为,而行为控制两天就回去了,过两天就回去了,大孩子也想控制控制,那我爸爸妈妈也是这样,我们家长知道我们,强迫,去鼓励表扬孩子,又回去了,原因是那我们都没有真正知道,这个人怎么做,哦,那最后呢?我们的学习成长呢?

我在扬州的,家长群体中倡导哪学习的麻将精神是什么意思呢,呢用三不抱怨,经常反省自己,永不言败,推倒重来,五牌好牌坏,东王都努力往好的方向走,不管跟谁搭档,都能主动合作,七,最主要从来不嫌工作时间长,如果大家能发扬麻将精神,大家想一想,这是那我们发扬麻将精神来学习,发扬麻将精神来教育孩子啊,想想这世界上,哪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吗?这是哪呀?最后能给大家那么一点建议,希望在智于行的道路上,我们能够相伴而行,哪能够跟大家呢?抱团前行,从知道到做到的,那只是我能到我所知道的,那方向,也是我的生命体验。

问题一,女儿初中一年级的写作业,特别磨蹭.

其实所谓的磨蹭,是人在做某件事情时候的一种被动状态.就这个事我不得不做,然后我在这件事上我的状态是被动的.我建议就是我们爸爸妈妈,对于孩子那所谓拖拉磨蹭的这个行为,首先不要去反强化.我们一般看到孩子这样,会不停的催孩子,跟孩子讲,那你怎么这么慢呢,就快点儿啊,你还得休息,还得长个子,还要睡觉呢.我们甚至会打着各种爱的旗号,去催孩子。我不建议我们家长去这样做,第一个先停止去催,要去做.让我们来观察一下,我们尝试就把自己拉出去,来观察一下孩子的行为.其实孩子写作业,睡觉,弹钢琴,画画儿,说话走路,大家如果有意观察的话,你会发现孩子在有些行为上主动,在某些行为上被动.如果你有足够的背景知识来了解人类行为发展,我们孩子在发展某个行为模块时,人是有主体性的,他会主动发展某个行为.换句话说,那孩子写作业,跟孩子吃饭,喝水睡觉,孩子玩游戏,从人类行为的角度上来看的,它没有任何区别.为什么有的行为主动,有的行为被动?其实这个过程中,有我们教育训练的这样一个结果.那如果孩子的某一个行为,他的主体性没有被破坏,他就往这种行为发展,那这种行为得到了被鼓励,被欣赏,被正面确认,那么孩子就在这一块的行为上,他就能主动发展,发展的很好,那它的主体性在这就可以发展下去.

如果孩子写作业,比如说同样是这样一个人类行为,我们老盯着孩子,你怎么老这么慢呢,能不能快点,能不能做得好一点呀.你看,你还要睡觉,还要休息,你老这样慢.我们没有体会孩子的感受,在孩子的这个行为上给孩子带来恐惧不舒服,那负向的确认那这种行为发展上,受到限制,你会发现,孩子慢慢在某一个行为主体上被破坏了,开始从一个主动的状态转入一个被动的状态.学习不得不做,所以还得做,但是我整个做的是被动的。建议我们家长的,那首先对初一的孩子不要反复的,去盯着孩子的那个被动行为,反反复复地讲道理,去反强化它.其实很多家庭都做过这样的尝试,我们不停的说,不停的说,不停的说,那个不停地反强化.最后效果,不但得不到明显的改善,孩子还还会在这个行为上变得更加的拖拉,更加的磨蹭.我们按照成年人的标准,那不断的去要求孩子,反强化孩子.他她整个在这种行为上的发展受限.如果大家真能想明白的话,大家想一想,就是那人类有上万个行为可以发展,人类的那个行为受到了打击,受到了破坏,那他在这种行为发展上,感受到了痛苦,那他就慢慢这个行为就没有了,哪块行为得到了鼓励,得到了正面的确认,让他找到了好的感觉,你会发现,孩子会越来越积极,越来越主动.

所谓的潜能开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大家有意识地正面去刺激鼓励到孩子的某一个行为,那么所有的孩子,我们都可以在某一个行为上发挥出巨大的潜能,他背后是因为我们在这个行为上发展了孩子的主体性,而没有去限制他的主体性.

我们思考一下,在孩子写作业这个事情上,这个行为,我们是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主动了?还是用我们的这种教育方式,让他变得越来越被动?我们会把孩子这个行为上潜在的能力,给人为的限制住,导致孩子越来越被动,这是一个基本的原理,.如果能想明白的话,那写作业的行为,跟你吃饭,喝水少放屁一样,没有任何区别,它都是普通的人的行为,看我们教育者的往哪个方向发展?你能不能在这个行为上,把孩子的主体性在这一块儿给他发展出来.这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供我们家长参考,谢谢。

问题二,真爱与溺爱到底有什么区别?

首先,界定我们的真爱是什么?溺爱是什么?我们理解的溺爱,就是我们给孩子在物质上而进行的没有节制地供给.对孩子要手机,买手机;要自行车,买自行车;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我们把这个东西叫做溺爱.其实在爱里面,压根就不存在”溺爱”这个词,是我们在爱的表达方式上,一个曲解和误解.我们把注意力盯到方式上,他要什么给什么.

我来给家长做了一个演示,我把一个手机,放到一位家长手里,就让他扮演孩子.他说,爸,我想要个手机,要一个苹果手机,iPhone6s.我说,我给你买了,就给你放手上了,拿给你了.这是一个互动.我就问一下,假如我把手机给你了,传递的是什么?我表达的是什么?是不是爱跟有没有关系?

第二个互动,孩子要一个手机,我把手机买了,然后在传递的过程,在把手机给到那个家长手里面的过程中,我说,你看孩子,你很多同学都有手机,那爸爸也给你买一个这样的手机,我把它当礼物送给你,表达爸爸对你爱的程度.情感这样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爸爸不知道该怎么来表达这样一种情感,我把这个手机送给你,我想表达一个感受,就是孩子在爸爸眼里边,你配得上拥有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这两种方式,你把那手机,这种物质无条件地供给给孩子,请问:你借由这个物,传递了一种什么样的内容和情感?这所谓的爱叫借物传情.就是你把爱的这样一种感觉传递过去,这个物质是一个载体,它里面承载的是情感.

我儿子说,爸爸我想买一个五块钱的陀螺.我说,爸爸给你买个十块的.他说,我想要个20的,但我说有没有25的,爸给你买个25的.后来孩子说,爸爸你看人家有50块钱的陀螺,都用50的陀螺.后来,我就带他到文具店,看一下有没60的陀螺。我儿子在四年级的时候,问我一个问题.他说,我发现一个特点,我要一个五块的,你都会给我个十块的;我要十块钱,你会给我十一块钱;那你总会好像高于我的期望,去给我东西.他问:爸,这是为什么?我说,爸爸原等到你稍大一点的时候,爸爸想告诉你为什么?既然你现在问了,那爸爸就告诉你,在爸爸的眼里边,就把我想通过这种方式,想告诉你,爸爸有多喜欢你.那你知道爸爸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爸爸觉得这个世界上一切好的,一切美,所有的东西,我儿子都配得上,都值得拥有。那感觉,在爸爸眼里边,你配得上拥有,这个世界上,你值得拥有这个世界上的所有所有好的一切,你都值得拥有.你值得上最好的高中,你值得上全世界最好的大学,你值得拥有这个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爸爸就想把这样一份感觉表达给你。我儿子听后,很感动.

这里面就不是说溺爱,它跟溺爱一毛钱关系都没有.那你是通过怎样一种方式给孩子传递了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们说,爱是什么呢?如果你真那么懂,董老师在课程里面讲,你要真理解的话,爱也是一种积极的驱动力和内在的联系,蕴含着对被爱者的基本肯定.被爱的对象可以是孩子,那也可以是你本人,它的目的是什么呢?对象的幸福,你被爱对象的发展,自由.尽管爱的产生是在具体的跟孩子跟成人接触的过程中完成的,但是我们之所以,能够把这样一种肯定,给到别人,促进别人生命的幸福发展自由.前提是,因为我们父母具有这种肯定所需要的最基本能力.就是我们自己有这个能力,这种状态,你才能把它给别人;如果你自己没有,你无论怎么表达,给什么东西,都没有用,所以如果被附加了条件的爱,或者只能从那孩子身上或者对象身上才能体验到的爱,都不是真正的爱.它只说明一个问题,你没有,你没有这种基本的情感,你没有这种爱的能力.就像有一个孩子讲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那个孩子说,杨老师,我确信,我爸爸妈妈是爱我的,但我不确信他们有爱我的能力。所以后来我很多话不愿跟他们讲了,我不愿意跟他爸妈沟通,这其实讲的就是孩子那种感受,感受到底是什么,你没有。反过来,如果一个人没有这种情感状态,他不喜欢自己,自己在情感上处于巨大的匮乏状态,其实它是人自私和自恋的根源,它里边蕴含了匮乏 ,耗尽了人的精力去寻求获得感,却发现内心就像一个无底的黑洞,永远没有办法得到真正的满足,它会导致人心神不宁,还怕得到的不足,又害怕失去,害怕错过了什么,又害怕被剥夺了什么,甚至对于任何可能得到更多的人会嫉妒,别人不关心自己会得到什么,但和自私一样,是对缺乏自爱的一种过分补偿.人内在的安全感,只能建立在真正喜欢和肯定自己的基础上,说白了,就是你自己的有这样的情感状态,那你才能这样的感觉传递过去过去,他不在乎形式的,我无条件的,那就是那如果我们无限制的去满足孩子满足,那通过外在的物质的东西,那去不断的满足孩子,,我建议家长检索一下,我们内在是不是处在这样一种情感上极度的匮乏状态?别人,你压根就不用去那依靠外在的物质的满足去供给所谓的爱,这是我的一点看法.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456评论 5 47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370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337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83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96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72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36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95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50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01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85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71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51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3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67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3,636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11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