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完整的语言学习方法论

本质篇

如果一个人真心希望成为某项艺术的大师,单纯靠技术性的知识是不够的,他必须要使技巧升华,使那项艺术成为“无艺之艺”,发自无念中。

——铃木大拙

NO.1语言是技艺

什么是技艺?

技艺=技能+艺术

技艺是钢琴家上下翻飞的手指准确无误地落在琴键上,是画家的笔在灵感的牵引下左右逢源,是书法家把精神意志汇集于每一次运笔的顿挫,是篮球手高高跃起听从身体的节律让篮球滑出指尖。

钢琴家弹琴的时候不会去思考手指的动作和琴键的位置,否则他不可能弹奏出流畅的音乐;篮球手投篮的时候绝对来不及去想投篮的要领,因为场上的机会稍纵即逝。

可见,技艺是一种内隐知识(implicit knowledge),而非外显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是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memory)而非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memory)。因为内隐,所以很难描述;因为是程序性的,所以它是动作序列,即人们常说的“肌肉记忆”。一门语言所有的词汇、语法是这门语言的外显知识,但仅仅知道这些却没有内化,不代表掌握一门语言。

一个人可以精通语法、词汇量很大同时是“哑巴英语”。

因为,语言本质上是一种技艺——它是融入血肉的本能和习惯,是唇间耳畔万般情思的流宕,是凝结于卷首笔端的石火电光。

应机而发,脱口而出,思量即不中用。

如纳博科夫在《洛丽塔》开篇写道: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

NO.2“能指”与“所指”

在语言学习中我们犯的最大的错误之一,就是忽略了语言首先是声音和形象这一事实。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需要引入语言学的一组概念——“能指”与“所指”。

在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中,能指(signifer)指语言符号(语音、形象),所指(signified)指语言符号所表示的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

比如“apple”,这个单词的发音和形象就是能指,而“苹果”的概念或苹果的实物就是所指。

语言首先是“能指”(signifer),编织它的材质是听觉(语音)、视觉(文字形象)表征。语言的意义即“所指”(signified),好比感觉表征的编织物上的涂色。

编织是工作的大头,如果编织物本身不存在,涂色也无从谈起。

语言智力和音乐智力高度相关,是否可以让我们领悟到一些语言的本质?

NO.3练习而非学习

技艺需要练习。

学习是浅层的,只有练习才可以把技艺内化。

练习需要重复。

武侠小说里的高手每天练功,不一定每天都学新东西,但可以肯定的是,有的东西他每天都要做。

李小龙曾说过,我不怕学一万种腿法的人,我怕的是把一种腿法练一万次的人。

这就是“功夫”的定义,功夫就是你每天要做的事。

永远不要低估重复的力量。

重复练习的本质是改变大脑结构——神经可塑性。

因为思维事件重复的次数越多,神经通道中的生化电磁阻力越小,它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聪明”的本义是什么?

耳聪,目明。

眼睛和耳朵练得越多,反应速度就越快,映像记忆(iconic memory)留存时间就越长。过目不忘、过耳成诵的能力常常就是如此训练出来的。

既然语言也是技艺,语言也需要重复练习。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杜甫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当年风靡全国的李阳疯狂英语,并没什么秘诀,就是一个字——练。

NO.4技艺三段论

一切技艺的炉火纯青必经历从无意识到意识再回到无意识三个阶段,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极艰苦的训练。

第一阶段:不得要领

第二阶段:十年磨一剑

第三阶段:无心而应物

如果一个人真心希望成为某项艺术的大师,单纯靠技术性的知识是不够的,他必须要使技巧升华,使那项艺术成为“无艺之艺”,发自无念中。

奥根·赫立格尔在《箭术与禅心》中这样描述绘画之道:

老师绝不会想过早地使学生成为艺术家,他的首要考虑是使学生成为一个技巧娴熟的工匠,对自己的手艺有完全的控制。学生勤勉地贯彻老师的想法,仿佛自己没有更高的抱负,他近乎愚钝地在责任下低头努力,只有经过若干年,才发现他所熟练的技巧已经不再具有压迫性,反而使得他得到解脱。他一天比一天更能追求他的灵感,不需要在技术上费力;同时他也能通过细心的观察而启发灵感。他心中刚浮现意象,手中的笔已将那意象捕捉描绘下来,最后,学生自己都不知道究竟是心还是手完成了这项创作。

他这样描述剑道大师:

像初学者一样,剑道大师是无自我意识的。在刚开始学习时所丧失的那种不在乎的态度,最后又回来了,而且成为他永远不灭的特质。。。从学生到师父,中间要经过长年不断的练习。在禅的影响下,他的熟练成为心灵化,而他自己,历经心灵的挣扎奋斗,已经脱胎换骨了。现在剑变成了他的「灵 」,不再只是轻若鸿毛地放在剑鞘中。

在语言学习中,外显知识比如语法的辅助是必要的,它可以作为我们的拐杖,但我们最终的目标绝不是外显的知识,而是内化的技艺,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挥洒自如。

方法篇

方法篇(一):不易坚持的方法就不是好方法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再好的方法,不能坚持也等于零。

而不能坚持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对自己的意志力有过高的估计。

既然如此,不如一开始就让它变得容易坚持。

坚持有三大原则:

NO.1少量简易,庖丁解牛

你是否经常听到这样的故事——我本来计划每天背200个雅思单词,坚持了三天实在坚持不下去了,而另一个每天背30个的人却可以一直坚持下去。

线性思维会认为,如果一件事是“好”的,自然做的越多越好。

但从整体思维来说,没有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阳(活动)必然会消耗阴(储备),得之于此必有所亏在彼。

老子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目标订得太高必然不能持久,正如《The willpower instinst》指出的,制定过高的目标往往是出于在当下感觉良好的目的,其本质是在透支未来的快乐,心理学家称之为“false hope syndrome”。

在心里想象自己一日千里自然很爽,但当计划的真正实行难以为继时,这种好感觉就会被更大的失望和挫败感代替。这时我们可能会放弃,反正已经无法完成计划。或者定出新的不切实际的目标,以逃避当下的挫败感,于是又一个循环开始。

《囚徒训练》的作者保罗说:

“许多训练者以为让自己变得结实强壮的最快方式就是尽他们所能地卖力锻炼。可是,超大强度的训练存在不少弊端,它会耗尽你的能量,吞噬你的训练动力,让你的关节吃尽苦头。刚开始这样训练时,你很可能大有斩获,不过这只能持续几周,最多几个月。之后这些收获将由于身体的抗议而慢慢停滞。人体内可以用来培养肌肉和力量的能量就那么多,如果训练得真正艰苦,又不用药物,那么这些能量将很快耗尽。适度训练的效果虽然不能和极限训练的相比,但还是有些效果,并且会在更长的时间内积少成多。几个月之后,适度训练者的肌肉和力量反倒会比早早透支的极限训练者更好。”

这是多么深刻的整体思维!

《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说: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苦学非道,认识到意志力有限的事实,就能明白每天少量且易于实行的任务,是最利于长期坚持的。

NO.2及时反馈,建立关系,输出平台

你为什么喜欢打游戏不喜欢背单词?因为游戏可以给你及时反馈,而背单词的成果只有到考试的那一天才能看到。

人为什么一嗑瓜子就容易停不下来?答案是相同的。

可见及时反馈对于坚持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对反馈的期望可以促使大脑分泌多巴胺(Dopamine),多巴胺让我们感觉兴奋,并有行动的欲望。事实上,多巴胺同时也是上瘾行为的原因,它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如果能够正确利用它,对我们坚持做一件事很有帮助。

在所有的反馈中,最有效的反馈是人际关系和输出平台。

我们常常听到某个学生因为喜欢某门课的老师,该科成绩突飞猛进的故事。

每天背单词打卡晒图,或者那种专门打卡互助的群也是同样的道理。

而输出的平台也尤为重要,我们可以自己为自己寻找输出的平台,比如向他人分享,参加英语角、读书会,写读书笔记、文章。

教语言的老师需要清楚的一点是: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语言学习主要在平时的练习,而决定平时坚持程度的很重要的一点是课堂上学生输出展示的机会。

NO.3建立routine

每天的任务应该是确定不变的,这样既容易形成习惯,也可以免去许多纠结。

定量的routine会逐渐内化为自动导航程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不再耗费额外的心理能量。

如果任务不定量就会有很多纠结,比如我是现在结束还是再做一会儿?在没有定量的情况下,贪心和懒惰的情绪反复拉扯,会消耗掉很多的心理能量。

既然没有既定任务,也很难有成就感,就更容易产生“拖延症”。

这种“简化”的智慧到处可见,比如扎克伯格只穿同一款灰色T恤,不用为穿什么而耗费心力。

另外,当任务定量,可望在即的“完成任务”本身就是最好的反馈和强化。

这里的“量”既可以是任务量,也可以是时间。

Facebook内部高效工作指南说:

“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总是非常专注且高效”。

方法篇(二):同样十项全能,慕容复和黄药师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金庸《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复遍学天下武学,他姑妈家的琅嬛玉洞里藏着天下武学典籍,他表妹王语嫣是个武学活字典,他本人的看家本领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所学不可谓不博。结果在少林寺被段誉暴捶,偷袭对手,又被萧峰一招制服,弄得他差点灰心自杀。

与萧峰齐名的“南慕容”,真实武功为什么这么水呢?

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

慕容复学得太多,以至于学的每一样都没有吃透。

但你可能要说,不对啊,射雕中的黄药师,武功位列天下五绝,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五行八卦、奇门遁甲、琴棋书画,甚至农田水利、经济兵略等无一不晓、无一不精。

同样所学广博,结果为什么这么不同呢?

用一句话总结——以深而得广易,以广而求广难。

有了深度之后再扩充广度,是非常容易的,而且也只有这样的广度才有意义。

上一篇说过,语言是技艺,技艺需要练习。

要在大脑中建立牢固的神经网络需要时间和遍数的支持。

把一篇文章读(听)100遍的效果远大于读(听)100篇不同的文章。

一遍只是隔靴搔痒,基本等于没读,几十上百遍的读(听)才足以把语言内化。

练习听力,大量广泛地听,听懂的全是自己已经会的,不会的还是不会,还不如一句一句精听检索,把每一处没听懂的地方攻克。

有了精读、精听作为基础,泛读、泛听的时候会更顺畅、吸收力会更强。

这时候,泛读、泛听就可以通过不同的文本语境,把精读时获得的能力应用激活,泛读还是拓展词汇的最好手段。

可以选择一个用来精读的“究极文本”:

一个可以终身诵读咀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本(一般是经典)。如果是外语,考虑到实用性,可选择经典的教材的最高段(如新概念第四册),或者时代较为晚近的经典文本。

这种经典诵读是过去产生很多大师的原因,究极文本的诵读可以从极小就开始。

把“究极文本”熟读成诵,你的潜意识自会帮你“007”地读它,那就是你一生的宝藏。

你也许会问,如果“究极文本”太难,太小的孩子读不懂怎么办?

实际上,最适合读”究极文本“的恰恰是孩子,这个问题我们留待下一篇解释。

方法篇(三):看不懂的书怎么读?

都说经典就是人人都知道,但是却没有人读完的书。

其实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没有掌握读经典的正确方法。

1

想象两个场景:

场景一

多少次,你怀着虔敬的心颤巍巍地打开一本《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你发现很多字不认识。

而那些认识的字,你跟它们面面相觑,不知道它们在说什么。

看注释吧,却发现注释比正文还长。

你硬着头皮往下看,看得很慢,看到后面就忘了前面,意思根本连不成一片。

你想,这也太难了!何必这么折磨自己,还是放弃吧。

场景二

你像平常一样打开《庄子》,开口朗读。

虽然不知道文字确切的意思,但你很享受它的节奏和韵律。

偶尔在一处地方,心有所感,你会翻看注释,但也不执着于一定看懂。

你每天都读同一篇,一直到滚瓜烂熟。

文字刻在你的脑海里,你感到了些许变化,字符在蠢蠢欲动,意义在暗通消息,暗昧在渐渐明晰。

终于有一天,仿佛一道光照进心中,豁然开朗,融会贯通。

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就是因为它的语言艰深、内涵深刻,想要一次读懂它,带来的一定是挫败感和阅读的搁浅。

不求甚解、囫囵吞枣地反复诵读,却可以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为什么呢?

这涉及到语言的特性。

2

一本书是一门语言的缩影,而一门语言就像一个拼图,一个拼图上任何一个色块代表什么,都跟其他所有色块的颜色有关。

“White”之所以能表示“白”,是因为英语中还有其他表示颜色的单词——比如“red、blue、green、yellow”等。

如果英语中表示颜色的词只有一个“white”,它就会失去意义。

而所有表示颜色的词都会在句子中的同一个位置出现,所以我们猜测它们的意义是相似的。

比如,“it’s a red/blue/green coat.

那我们怎么知道“white”是白而不是蓝呢?

“There is white snow everywhere.”

我们都知道snow(雪)是什么颜色,当我们看到”white”放在snow之前,我们就可以推断出”white”表示白色。

至此,我们发现了两个规律:

在句子中同一位置出现的词通常有同样的属性(纵向、相似)。

我们可以根据一个词临近的词猜出它的意思(横向、临近)。

正因为语言的这种特性,我们就可以通过对文本的熟读本能地习得这门语言。

3

把困难文本的学习分为两步,最大限度地利用文本整体的力量,逐渐达到理解,有如下优势:

一、容易坚持

两步法符合坚持三原则里的简易原则。

实际上,无论文本是难是易,其发音、字形都是感官表征,并无本质差别。

让六七岁的孩子读新概念第一册和莎士比亚,可能并没有什么差别,对他们来说只是声音的起伏和字母的组合罢了。

二、忘不了

想一想我们背课文,当刻意强记的时候有可能很快就能背下来,但忘得会非常快。

如果你把课文朗读一百遍,我相信即使很多年以后,你也会记得。

程序性记忆保持的时间更长,这是为什么人们一旦学会骑自行车、游泳之后,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原因。

三、学习进度快

对于傻瓜式的方法,限制你的只是体力。

你不用脑,把数学公式读十遍,基本等于零,因为你必需通过思考理解它,才能真正掌握这个公式。

我们无法透支大脑,这也决定了学数学这种费脑子的学科必然很慢。

但你不用脑,把一篇课文朗读十遍,就有实打实的十遍的输入。

那么我们大可以放开手脚,先不求甚解地大量输入,在这个基础上慢慢反刍消化,就可以极大加快学习进度。

“两步法“是解决文本困难问题的最好方法,它尤其适合孩子,因为他们正值记忆力的巅峰,而“两步法“的精髓正是让记忆脱离理解的羁绊,发挥它最大的潜力。

总结一下,把读不懂的书读懂总共分两步:

一、读(听)到滚瓜烂熟;

二、反刍消化,融会贯通。

有诗为证:

经典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义自通。

方法篇(四)背书神器“三七法”

01“硬背”之殇

还记得小学背课文的情景。

上课铃一响,我屏住呼吸,坐得笔直。远处传来语文老师的脚步声,高跟鞋一步步像踏在我的心坎上。她径直走上讲台,把书往桌子上一扔。“上课!”“起立!”齐刷刷我们站起来。“老师好!”“坐!”哗啦啦我们又坐下去。“今天背课文,轮流到我跟前背,背不过不能走。”于是,哇一声,大家热火朝天开始背课文。有的同学只是一遍一遍地读,有一些同学性子急,读一遍就开始背,背不下来又不得不看书,半天还是磕磕绊绊。我走的是中间路线,先读三四遍,比较熟悉了以后再开始尝试背诵,不熟的地方再对照课本。这样子,我会背得比较快一些。尽管如此,每次战战兢兢地背完,感觉就像脱了一层皮。


最难过的是,这样子背下的课文,我后来全忘了。因为我经常强调熟读成诵的重要性,很多朋友回去就会这样“硬背”书,然后背得焦头烂额。我们对于什么是“背诵”似乎有一种固定的刻板印象。谁规定了,背诵一定要在一天之内完成?

02间隔重复>集中重复

思考下面这些问题:

假设你需要背100个单词,只有一小时可供使用,你会怎么分配时间呢?你会把这一小时安排在一天里的某一个小时吗?还是你会把它分配在相隔一天以上的时间里?你会在第一次见到一个单词的时候就想把它永久记住吗?还是你会把记忆分成几轮,在最后一轮完成之后达到长期记忆?每一轮你在每个单词上会停留多久?一分钟还是几秒钟?

这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遗忘曲线证明了间隔重复的重要性。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当你第一次见到一个单词,如果三秒的记忆就足够你在两分钟内记住它,你还持续记它两分钟,那剩下的一分五十七秒就是浪费。如果十分钟的记忆就足够你在第一天记住它,那把一小时全用在第一天就是浪费。好钢用在刀刃上,复习的时间要卡在将忘未忘的点上。而且,正像上面说的,第一次根本没必要完全记住。一回生,二回熟,做人不能太执着。

03“三七法”

诵读具体落地的routine是“三七”法——同样的内容,每天读三遍,一共读七天,七天以后换新内容,如此循环。

既有定量的routine,又简便易行,把诵读录音上传还可以打卡,时间久了满满的成就感。自从艾宾浩斯发现了遗忘曲线,证明了间隔重复的重要性,人们便热衷于设计各种复习时间表,以便卡着点复习。市面上各种“21天搞定xx词汇”便是这一类的代表。这种安排也许适合针对考试的突击复习,但并不适合诵读。诵读需要坚持,坚持需要routine,而太复杂的计划难以形成routine。“三七”法以一天作为间隔,既满足间隔重复的需要,且简便易行,利于长期坚持。

04诵读最好的时间是睡觉前

首先,睡觉前学习没有倒摄干扰(retroactive interference)。在学习的时候,后面的学习内容对前面的学习内容会形成干扰,这就叫倒摄干扰。

>need-to-insert-img

其次,睡觉前学习有利于长期记忆。艾宾浩斯在研究记忆时意外发现睡前所背诵的那堆无意义单词可以记得比较久。科学家在日后研究发现,在我们睡眠的时候,大脑中的“海马体”会整理、选择我们过去的记忆,将我们所需的资料长期留存在脑中,这个过程就称为“记忆巩固”(memory consolidation)。有一群科学家进行了更完整的记忆巩固实验(Fenn, Nusbaum, & Margoliash, 2003),他们让受试者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三次测验,分别是:(1)学习前(2)学习后(3)学习后的隔天早上发现睡醒后的第(3)次测验分数竟高于第(2)次测验,表示在睡眠中的记忆巩固之后,语言知识被记得更牢固了。也有一群心理学家做了一系列类似的实验(Jenkins& Dallenbach, 1924),设计大致上是将受试者分成两组,第一组人早上背诵单词表,晚上接受单词测验;第二组人晚上背诵单词表,背完以后马上去睡觉,隔天早上接受单词测验。大部分的实验都证实了,过程中一直在睡觉的第二组人能记得的单词比较多,也验证了“睡前是学习的黄金时段”这件事。难怪莎士比亚这样称颂睡眠:

The innocent sleep, sleep that knits up the ravelled sleeve of care, The death of each day's life, sore labour's bath, balm of hurt minds, great nature's second course, chief nourisher in life's feast. ——《Macbeth》

总结一下:

一、间隔重复好于集中重复。

二、“三七法”(同样的内容,每天读三遍,一共读七天,七天以后换新内容)是诵读的理想routine。

三、睡前是学习的黄金时段。

方法篇(五)我的“听读”之路

01

2012年,我有大半年的时间按照“三七法”每天诵读两个小时,包括英文和国学经典。

那一段时间进步巨大,在诵读中心也可以进入很安定的状态。但是年底感冒,咽炎复发,嗓子哑了,无法再支持长时间的诵读。

感到可惜之余,我开始寻求可以替代诵读的方法,心想:既然不能读,就只好“听”了。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我总结出了一套“听”的方法。

听分两种:

一、是“听读”,就是一边看文本一边听。

二、是“裸听”,就是不看文本只听。

听的资料可以在网上找相关音频,也可以自己录制。

听读的时候可以高倍速播放,有的时候速度太慢反而容易走神。

比如我自己一般习惯三倍速。

听读不要走马观花,最好的routine仍然是“三七法“。

但听毕竟不如朗读,而且高倍速更节省时间,”三七“可以变为”五七“或更多

熟了之后就可以脱离文本裸听了,你可以在做其他事(比如在交通工具上)的时候也放着作为背景音。

听读(或朗读)和裸听之间的关系,好比煎药时的武火和文火,不经武火煮沸,一上来就文火慢煮,药是煎不好的。

一个文本一上来就裸听,吸收的也会很少,最好是通过朗读和听读达到一定的熟悉程度之后。

02

利用“听”的方式学习有如下好处:

一、可以充分利用“暗时间”。

一个人走路、买菜、洗脸洗手、坐公车、逛街、出游、吃饭,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

听,可以让你在暗时间做到持续输入。

你会感觉到学习的时间一下子多出好几倍。

也许你觉得难以时刻集中注意力。

但你并不需要总是集中注意。

因为即使没有注意,你仍然在“听”。

二、可以节省精力。

比时间管理更本质的是“意志力管理”。

我们现在知道,意志力是有限的,会随着使用损耗。

这就是为什么上班族带着满身疲惫回家,会更容易向家人发火。

我们要省着用自己的意志力储备,而“有意注意”(intentionnal attention)——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则是意志力消耗大户。因为人的本性是注意新异刺激,把注意力集中于一个固定对象本身就是逆天而行。

“听”相对于“读”是一个更被动的动作,只要你不把自己的耳朵塞住,你就在听。

对于“听”可以抱一种“佛系”的态度,不要强迫自己集中注意,但也不排除时而发生的“无意注意”(incidental attention)——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这样子去听,几乎不会消耗任何意志力。

正是:

心如明镜,物来则应。

去者不留,来者不拒。

重点总结:

一、合理地听可高效利用时间和注意力资源。

二、先听读(高倍速),再裸听。

三、听读的routine是“X七法”。

方法篇(六)刻意练习

​是不是只要有大量的语言输入,就可以有流利的语言表达呢?

1

我们先来看几个场景:

场景一

自从看了“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李雷大受启发,用“三七法”诵读新概念英语。

读到一定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时常可以不假思索地说出语法复杂的完整句子。

阅读理解也变得更顺畅,长难句不需要去分析句子结构,自然而然就可以理解了。

场景二

韩梅梅也用了李雷的方法,但她发现只朗读还不够,在朗读中已经读得很熟的词汇、搭配,不一定真的完全理解。

于是她增加了以理解为目的的大量泛读和泛听,随着在不同文本背景下反复碰到相同的词汇、搭配,对它们的掌握也越来越牢固。

而且诵读的范围毕竟有限,无法覆盖大量词汇和表达,泛读、泛听帮助她极大地拓展了词汇量

场景三

林涛也使用了前两种方法,但他发现,大多数可以读懂、听懂的句子,在自己表达的时候并不会用,即使用也常常发生错误。

于是他找到学霸魏华练习口语,让她随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表达。碰到不会说的,他就说中文,让魏华告诉他恰当的英文表达。

在听和读的过程中,他常常会根据记忆复述听到或读到的内容,然后再去和原文对照。

他会找一些中英双语读物,进行中译英的训练,并和原文对照,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

对发现的的薄弱环节,他会记下来反复诵读,并随时检验掌握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林涛发现自己的英语表达越来越流利、地道了。

2

场景三生动地说明了“刻意练习”的重要性。

相对于“天真的练习”,“刻意练习”是“有目的的练习”

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

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

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刻意练习的本质是通过“输入”和“输出”的特定要求对中间的“黑箱”环节进行强化,“输入”和“输出”的性质就决定了什么技能会得到训练。

让我们看一看在这三个场景中“输入”和“输出”以及所训练的能力分别是什么。


场景一

输入:文本

输出:熟读成诵

训练能力:字形的辨认、发音、记忆的序列(memorized sequences)

场景二

输入:文字或声音

输出:理解

训练能力:字形或语音的辨认、语言的理解

场景三

输入:想表达的意义、输入语言的记忆(形式和意义)

输出:语言表达

训练能力:从想表达的意义出发组织语言

为什么对语言的理解和记忆无法保证表达的能力?

场景一对文本的单纯记诵容易造成语言形式和意义的脱离。

场景二以理解为目的,但对语言的理解常常可以利用很多来自语境、情境的信息,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读的时候觉得自己掌握了,到自己表达的是很却发现很多地方都是空白。

场景三在自己表达的过程中,你会检索出自己语言中的薄弱环节,并通过即时反馈验证自己的语言表达,因为这是“表达”这个任务的属性所要求的。

总结

在大量输入的基础上,通过输出和反馈定位自己的薄弱环节,在专注地状态下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是提升语言能力效率最高的方式。

END

关注公众号:水与月WMedu

个人公众号:安子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723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485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998评论 0 3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323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355评论 5 37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079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389评论 3 40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019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519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971评论 2 32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100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38评论 4 32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93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8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17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547评论 2 35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834评论 2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