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生活需要善意的谎言,教育同样需要。在教育教学中,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诚实”的老师。特别是上课和心理咨询过程中,常常在“真真假假”中来回切换,这就像根据不同的场景来转换成相应的角色一样,都是当时当地当下的需要。
比如,有一次邀请一位学生朗读一段文字,孩子由于害羞紧张,声音很小,也很不流畅。这里的真话是“读得确实不咋样”,可是,不能说出来啊,另外,我不肯定也不否定,只是让她坐下,其实也是在表达我的态度“读得真不咋样”,也许她下次朗读时仍旧紧张害羞。所以这里,可能需要“演一演”,从别的方面来肯定孩子的表现,比如“勇于发言就是最棒的”,比如“虽然声音小,但是老师听你朗读很享受,声音很温柔”,比如呼吁全班同学掌声鼓励,全班做起了捧场王,孩子心里应该是有触动的!每个孩子都能从她不足的侧面找到值得肯定的地方,虽然人们习惯第一瞬间发现不足,但教育中如果老盯着孩子的问题不放,就很难让孩子真正地爱上学习,爱上自己!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小例子,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有时候我们看到了孩子的窘迫会假装看不到,有时候我们发现了孩子的顽劣可以假装没发现,有时候我们“口是心非”地鼓励她,赞美他,我们这么做当然不是纵然,问题永远是问题,不容忽视和掩盖,但我们要学会“以柔克刚”,一点点地放大孩子“正面”的品质来缩小“负面”的影响,提高孩子的自尊心、自豪感。所有的假装,都是为了更真实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