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一个生在日本,长在北京的台湾人,虽然最后移居台湾了,但其实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大妞。
北京大妞移居台湾,天天日思夜想北平的那些日日夜夜。
北京作为明清首都,六百年来蕴含深深底蕴,由于前清缘故,满汉杂居,使得民间风俗习惯尤为独特,形成独特的北京文化,之前我参观北京市档案馆的时候,他们关于北京民俗的展览可谓是让我大开眼界,不管是婚俗嫁娶,还是买卖吆喝,酒肆杂谈,江湖轶事,戏剧名曲,说也说不尽,道也道不完,更不用说还有那些独树一帜的鸽子声、空竹声、哨子声等等。
余光中说,上海是张爱玲的,北京是林海音的。这话我是颇不认同的,你把老舍的位置放在了何处?
不过林海音提出的那“纯文学”的概念真是了不得,她真的是在身体力行,她所提出的这个纯文学概念,指的是不含政治及商业目的的文学创作。
就拿她的《城南旧事》来说,我近日刚刚拜读完,真正的达到了纯文学的要求。她所描绘的北京城,可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平,当时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京作为首都真是热闹极了,今天是黎元洪上台,明天是段祺瑞,后天是冯国璋,要么就是张勋复辟,要么就是张作霖进京,除了军阀们今日你唱罢,明日我登台之外,还有很多思潮、学生运动、工人罢工等等,北平可以说没有一天安稳的时候,要么是暗潮涌动,要么是炮声连天。
可是在林海音的这本《城南旧事》中没有一丝一毫政治的影子,没有一丝一毫北京城市民的艰难,好像是升平盛世的日子一般,真是奇怪。后来我才恍然大悟,她在回忆童年的日子,而这童年也就三四岁到十二三岁期间成长的经历罢了,在几岁小孩的眼中,只有童趣,只有自己的小世界,哪有什么哀民生之多艰。
但这回忆录是林海音到了台北之后写下的文字,这时她已经是一位睿智的看破世事的老太太,经历了的事情应该会充满思想,我本以为她会在回忆录般的《城南旧事》中镶嵌入自己现在的思想,但是,完全没有,她不仅回忆了过去的故事,还带入到了当时几岁时的心态,读者读着才更会感受到小朋友的憨态可掬。
不管是惠安馆里的疯姐姐,还是草丛中的好人小偷,还是从八大胡同里出来的兰姨娘,勤劳能干又坚强的宋妈,还有她对父亲的回忆和爱,都让人从涓涓细流般倾泻的文字间,感受到冬日午后和煦的阳光。
在杂草丛中第一次遇见那个好人小偷蹲在那儿的时候,憨憨的英子一句“你是不是来这里拉屎?”不禁让我忍俊不禁。
当那个眼看着就要和爸爸好上的那个兰姨娘住在自己家的时候,小小年纪的小姑娘也能敏感的察觉到父亲和兰姨娘之间的旖旎,能体会到母亲的不悦和伤心,于是小脑袋灵机一动,在兰姨娘和德先叔之间做传声筒,传给对方对自己有意的假消息,最后竟然就这么当了红娘撮合成了两人,当母亲开心的要奖励林海音的时候,她毫不迟疑的说“一副滚铁环,一双皮鞋,现在我还要加上订一整年的《儿童世界》。”一副我可帮你咯,这些都是我应得的的傲娇模样,这一篇让我看的捧腹大笑。
除了故事之外,林海音的这本书还提到了很多北平掌故,一些满族的女子在清朝覆灭之后的艰难生活,比如那些换取灯儿的女人,还有一些挑货郎在胡同里走街串巷叫卖的手法,冬夏吃的一些饮食,女孩子的一些玩具,小脚儿娘、女红的小玩意、挝子儿、跳绳、踢毽子、剪纸等等;人力车夫,琉璃厂,厂甸小学,篮褂布,北京话等。
可以说,吃穿住用行,她都在书中讲到了,从那点点滴滴的描绘中,一百年前的北京城,那面貌,那景象,好像在脑海中,在眼睛前重现。北京是林海音的,余光中这句话我突然有点信服了。
林海音多么的怀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而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回忆,童年是最纯真,最无邪的日子,想念在双井巷的那些模糊的童年,更想念住在城南小院子的家,可以说,我的前十几年都是在那个院子里长大,从小学到高三都在那里留下点滴回忆。
可惜,当我大一第一学期结束回家,突然搬家了,老房子也卖给了别人,我专程回去想看看,可铁将军紧锁大门,什么都看不到,乡愁中的一部分,永远的只能在心中反刍,反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