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研究方法的书,感觉对于研究,尤其是社会科学类的研究有一点新的认识。我很不喜欢为了证明一个理论,追求p< .05,而不断折腾数据的研究。所以研究生期间做了一点质性的研究,希望自己做的研究能有一些应用的价值。虽然当时有一些初步的想法,但并没有把这些想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最近读了一些书才发现,国外的研究者在这方面还是有更先进的认识。这两本书分别是Punch(2013)的Introduction to social research 和 Gough等人(2017)的 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atic reviews。看了书以后我有关心理学研究的几个认识有了更深的改变。
心理学是科学
严格意义上说这个不算错误的认识,不过这个认识还不够。心理学一方面是科学,更重要的,它是社会科学。Punch在书中提到,比较公认的基础社会科学有五大领域: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经过各种排列组合,可以应用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应用社会科学比如教育、管理、家庭、旅游、传媒等等。我想有了这个全局的概念,我们更能搞清楚自己在做的研究属于哪里。比如在我读研期间,尽管大家读的都是心理学,但有些同学是做基础心理学,有些同学则做与教育或者组织有关的应用。如果一个做应用的人做得足够深入,是可以完成跨界的。比如我做积极教育,如果做的足够深入,之后也可以将一些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原则跨界应用到管理、家庭、和个人领域。同样基础领域的同学如果了解应用领域的具体情境,也可以横跨很多个应用领域。有了这个全局的认识,就不会把自己陷在一个狭小的领域无法自拔了。
研究必须,或者最好,是量化的
关于什么样的东西算科学研究有很多说法,不过在Punch的书中,他只选择强调了2各方面:1)数据:从真实世界中取得数据;2)理论:能解释数据,并能够被进一步验证和修改。特别的是书中特别强调:这些数据并不一定是量化的或者质性的。这让我想到了我读研的时候,感觉做质性研究是非常非主流的,大家似乎会有一种潜在的看法认为质性的研究不足够严禁,不具有可推广性,甚至是不够科学等等。但书中反复强调,量化和质性都是做研究的重要方法,重点是从真实的世界中取得数据。而比数据和理论更关键的是研究问题。
其实在实践中,大家几乎都是结合访谈和问卷的。单纯地收集一些简单的问卷和数字信息是无法了解一个具体情境的复杂内容的。这也是为什么咨询公司在做项目开始都会做访谈的原因,咨询其实就是用一套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典型,这个过程与研究是很类似的,只是精确度的要求相对宽松一点。
研究必须从理论和假设出发,目标就是验证假设
书中写了两个重要的做研究的动力:1)希望扩展对世界的理解;2)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能是个人的或组织的。这里边没有一条是为了得到一个小于 .05的p,从而证明自己是对的。
我见到许多同学,读研究生之前是对研究有兴趣的,但是读完之后都对研究失去了兴趣。究其原因,我觉得是因为,开始同学们喜欢研究是抱着探索世界,或者解决问题的想法的。但后来的研究生学习给大家加上了好多的枷锁,似乎只有证明某一个理论是正确的,并且得到.05的p才是研究的唯一方法,也是唯一能够毕业的方法。大家似乎已经忘记了最初为什么要做研究,而仅仅为了发论文或者毕业。其实研究有两种取向,一种是产生理论的研究,一种是验证假设的研究,两种研究相辅相成循环往复,并不存在哪个取向并另一个高级的问题。只要是能达到产生新知或者解决问题的目标就是好的。
研究越高大上越好,最好实验室同学都看不懂
读书的时候我似乎感觉到大家做研究有一种倾向就是要搞的很专业很高大上,比如用一点没听过的统计方法,例如多层线性模型HLM,二次响应面分析等等,如果在能弄fMRI成像就最好了。另外还要研究一些最近很流行的时尚概念,比如心理韧性,心理资本,具身认知等等,如果你研究人格、自信这种早就被研究滥的东西是没有什么前途的。我管这种靠方法和概念取胜的研究称作学术投机,用白话说就是“蹭热点”。
几乎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大数据将成为研究热点,我自己也差点掉入了蹭热点的陷阱,因为我也在考虑做有关大数据和社交媒体的研究。不过在我跟一个大数据研究方面的专家Peggy聊完之后,我更加清醒了。她再次给我强调了研究中最重要的是研究问题,而不是研究方法和概念是否高大上。甚至她专门将大数据的研究方法写成了心理学研究者可以看懂的东西(Kern et al., 2016),她说自己非常引以为豪,因为她也是从什么都不懂一点点学起来的。方法都是可以学的,能否更好的回答研究问题才是关键。
研究是专业学术人员的事儿
在Gough的书中第二章花了一章的时间讲stakeholder,一开始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后来才知道,它是指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引入与这个研究有关的利益相关方。例如一个研究如何提升学生幸福感的研究项目,就可以考虑学生的想法,一线教师的想法,校长的想法,甚至是教委政策制定者的想法。在研究的不同时间与他们合作,对研究都是很有帮助的。例如研究开始时可以帮助筛选研究变量,研究结束后可以参与讨论和撰写报告,写的简单易懂等等。这些利益相关方的参与会让研究与实际更接轨,让研究更有实际价值,大家更容易看懂,也更容易实施,避免了闭门造成。
其实研究,尤其是社会科学研究,可以做的非常有价值,真正有助于解决一些社会世界问题。我想大多数同学学习心理学,甚至扩大到社科类专业,都不是做纯学术,而是希望在自己关注的领域做点实事儿的,比如做一些提高学生幸福感的课程,帮助家庭更好的教育孩子,制定更好的教育或医疗政策等等。如果在学校学习研究期间,我们就可以把研究和应用结合起来做,在做研究过程中多了解实际利益相关放的人的想法,然后用数据和理论改进自己的方案,并且做好研究项目的管理工作,其实对于将学术转化为实践是非常有帮助的。
最后可能有人要问,说好的赚钱呢?其实前边已经说了很多将研究和应用结合的方法。但应用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应用为用户创造价值,创造价值以后,自然自己也会获得一些报酬。特别是一些当下比较火也报酬也比较高的工作,如互联网产品经理、新媒体运营,还有管理咨询顾问,其实都用着一套类似的方法论为用户创造价值。也就是说,如果学好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不仅研究做得好,还可以找到这类相关的工作,从此走上赚大钱的道路,惊喜不惊喜?~
参考文献:
Gough, D., Oliver, S., & Thomas, J. (Eds.). (2017).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atic reviews. Sage.
Kern, M. L., Park, G., Eichstaedt, J. C., Schwartz, H. A., Sap, M., Smith, L. K., & Ungar, L. H. (2016). Gaining insights from social media language: Methodologies and challenges.
Punch, K. F. (2013).Introduction to social researc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pproaches. Sage.